2025年11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经纬
9 8/9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开栏语
· 过了35岁又能报考国家公务员了
· 有助于改变就业市场上“35岁门槛”规则
· “溜出学校玩手机的孩子”注意力回到课堂了

过了35岁又能报考国家公务员了

( 2025-11-0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本报记者     陈  磊
□ 本报见习记者 王宇翔
  
  10月14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的单元楼门口,36岁的林薇刚下班回来。掏钥匙开门的瞬间,手机发出消息提示的振动,弹出的新闻推送让她顿住了——“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发布,报考年龄放宽至38周岁”。她下意识地把钥匙放回口袋,然后退到楼道灯光下,手指划过屏幕反复确认,当“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在眼前清晰定格时,她激动地跺了跺脚。那扇她以为早已关上的门,竟在4年后于这寻常的楼道里,重新透进了光。
  同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张岚是在这天中午看到的信息,她立刻点开相关官网,找到心仪岗位的招录信息,“38周岁以下,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条件与自己完美契合,37岁的她忍不住拨通丈夫的电话:“我能考公务员了。”
过了年龄像错过一班车
  林薇第一次冲击国考是2021年,彼时她刚调进某事业单位媒体部门,每天白天忙工作,晚上抱着“行测”(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教材学到凌晨1点。数量关系题是她的“死穴”,她把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的解题公式抄在记事本上,通勤时掏出来背,在地铁车厢里的半个小时,林薇能把利润率计算公式默写三遍。
  “查成绩那天,我在办公室躲着同事刷新页面,行测68分、申论72分,总分差0.3分没进面试。”林薇从书柜深处翻出当年的准考证,纸面早已泛黄,“后来,我忙着适应新岗位,又筹备婚礼,等再想起考公,年龄已经过了35岁,考公就像错过一班再也等不到的车。”
  张岚的焦虑则始于前两年公司的裁员潮。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她曾三次拟定裁员名单,每次都刻意避开35岁以上的员工。直到去年11月,领导找她谈话:“接下来要重点优化35岁以上的中层岗位,你自己也早做打算。”那天她在厕所里哭了半小时,回家看着刚上幼儿园的儿子和读五年级的女儿,第一次萌生了对“公职”的向往。
  “以前总觉得民企工资高,拼几年就能攒够孩子的教育经费。”张岚说,她曾在招聘季一天面试20多个求职者,见过38岁的职场妈妈拿着简历反复解释“能平衡工作与家庭”,也见过40多岁的技术骨干因“年龄太大”被HR(人力资源主管)直接拒绝。可真到自己面临职场危机时,才懂那种无力感。
  去年冬天,她投出去了10多份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有几个面试机会,也会被问到“家里两个孩子,能接受常态化加班吗”这样的问题。“有次去面试一家国企的HR岗,面试官翻着我的简历说‘要是再年轻点就好了’。”
关上的门突然又打开了
  10月14日当晚,林薇把4年前的备考资料从书柜中翻了出来。“申论”教材的扉页上,她当年写的“目标单位”还清晰可见,书页间夹着的错题本,记满了行测数量关系的解题思路。她坐在书桌前,试着做了一套2025年的国考真题,发现曾经让她头疼的申论,如今竟能结合自己采访过的案例展开论述——这几年跑民生新闻的经历,成了她独特的备考优势。
  “10月15日早上8点,我定了三个闹钟,就为准时登录官网报名。”林薇说,她盯着心仪岗位的招录条件反复确认,“仅限硕士研究生,新闻传播专业,基层工作最低年限二年”,每一条都与自己的履历完美匹配。提交报名信息时,她特意把历年的作品附在“奖惩情况”一栏,并备注“希望审核的老师能看到,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考生,有不一样的积累”。
  张岚的报名过程更紧张。10月15日当天,她特意请了半天假,坐在电脑前反复核对个人信息:工作经历从2018年的第一份HR岗写起,“主要工作业绩”改了5遍。“生怕有一点差错,错过这次机会。”她笑着说,报名成功后,她立刻在网上买了最新版的“行测”“申论”教材,还报了一个线上冲刺班,“这一周以来,每天等孩子睡了之后集中精力学两个小时”。
  前两天儿子夜里发烧,张岚抱着孩子去医院看急诊,等孩子退烧后已经是凌晨3点了,她在医院走廊里用手机刷时政热点。“女儿现在会主动说,‘妈妈,我写完作业就自己玩,不打扰你学习’。”张岚的书桌抽屉里,放着一沓写满笔记的A4纸,有行测的“资料分析速算技巧”,也有申论的“公文写作框架”,每一张都标注着学习日期。
抓住考试机会备考冲刺
  报名成功时,距离11月30日的公共科目笔试还有45天,林薇的备考时间表精确到分钟:每天6点30分起床,背1小时时政热点;12点30分到13点30分,在单位会议室做行测题;19点30分到22点30分,复习申论;22点30分到23点,整理当天的错题。
  “年龄大了,记忆力确实不如以前,比如背常识题,以前看两遍就能记住,现在得反复看四五遍。”林薇说,她将“错题分类本”按照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分了三类,每道题都写着错误原因和正确思路,“每天睡前看10道,慢慢就记住了”。
  有天晚上,林薇忙到晚上9点才回家。丈夫劝她“今天别学了,好好休息”,她却坚持做了一套行测题。“现在多做一道题,考试时就多一分把握。”林薇说。有次单位同事看到她在背时政,开玩笑说“都快40岁了还折腾”,她认真回应:“只是想抓住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
  为了提高申论成绩,林薇还特意整理了“民生案例库”,把自己采访过的案例分类记录。“这样答题的时候才会‘有血有肉’,比空洞的理论更有说服力。”不过她也有焦虑,“万一笔试过了,面试时会不会因为年龄被刷下来?我能不能跟上年轻人的节奏?”
  张岚的备考则充满了“碎片化”智慧。她把行测真题按题型拆分成“5分钟小练习”,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用手机刷两道言语理解题;买菜时听时政新闻广播;在厨房做饭时,把申论素材录成音频循环播放。
  对于林薇、张岚来说,这次政策放宽带来的不只是一次考试机会,更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可。她们知道,公考之路很艰难,但自己不会放弃。
  “不管最后能不能考上,我都不后悔,至少我努力过了。”林薇说,她希望以后提到35岁以上的职场人,大家想到的不是“年龄大了没竞争力”,而是“有担当更有经验”,她相信那些藏在深夜里的努力,那些为梦想付出的坚持,终会在11月30日的考场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文中林薇、张岚均为化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