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法治
|
|
□ 本报记者 吴 琼 □ 本报见习记者 黄荣潇 当地时间10月24日,新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临时国会发表首次施政演说。她在安保、外交等领域抛出的一系列强硬主张,不仅凸显鲜明的保守鹰派色彩,引发日本国内舆论强烈担忧,更给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带来多重潜在风险。 在施政演说中,高市早苗在安保领域的表态,直指日本战后防卫体制的核心根基,亮出两大极具冲击力的核心举措:一是将原定于2027年度达成的“防卫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2%”目标,骤然提前至本年度落地;二是计划在2026年年底前,全面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量整备计划》这一被称为“安保三文件”的顶层防卫纲领。这些动作被《朝日新闻》直斥为“强烈鹰派色彩”的体现,其意图显然是要大幅扭转战后日本的和平发展方向。 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受和平宪法约束,“专守防卫”原则是其战后军事战略的核心,明确强调防御性军事立场。但这一原则早已在渐进式侵蚀中名存实亡:2015年安保相关法案的通过,让日本突破集体自卫权禁区;2022年修订的“安保三文件”,赋予日本所谓“反击能力”,标志着防卫政策从“守”到“攻”的根本性转变。高市早苗此番加码推进的政策方针,无疑是在加速“专守防卫”原则的彻底崩塌,本质是借强化军备之名,进一步挣脱和平宪法的束缚,实现军事力量的实质性扩张。 外交层面,高市早苗明确将“日美同盟作为外交与安全保障的核心”,高调主张深化日美韩、日美菲、日美澳印等多边安全合作,全力推动所谓“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建设。这一主张看似着眼地区合作,实则是延续前首相安倍晋三时期的既定路线,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地缘争夺诉求,以充当美国亚太霸权“马前卒”的代价,换取美方对日本军事松绑的默许与支持。 10月28日,高市早苗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首次首脑会谈,彻底印证了这一“互利互绑”的逻辑:双方高调确认强化同盟关系,特朗普直白表态“欢迎日本扩大购买美国防卫装备品”,会谈期间还签署了日美关税协定、对美投资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表面的“互利共赢”背后,是赤裸裸的战略压榨与利益交换——美方此前已施压日本将防卫费提升至GDP的3.5%,未来更妄图推动其向北约5%的标准看齐;而日本则企图借美国霸权的“东风”,加速实现“正常国家”与“军事大国”的政治野心。 高市早苗的强硬保守路线,引发日本国内多方质疑与担忧,更面临多重现实制约,其执政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首先是执政基础的先天脆弱。她领导的“自民党—维新会”执政联盟系首次合作,且采取松散的“阁外合作”模式——维新会未加入内阁,仅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这种关系被舆论解读为“可随时抽身”的临时捆绑。更关键的是,两党在众参两院的合计议席均未过半,政策分歧随时可能引发合作破裂。 其次是财政与民意的双重压力。防卫费的大幅提升需要稳定的财源支撑,但高市早苗一边主张减税以笼络民心,一边又要扩大防卫支出,却始终未明确资金的具体来源。当前日本财政支撑力已明显下滑,此前曾酝酿的“增税弥补防卫费缺口”计划,因民众强烈反对而被迫搁置。国内的反对声浪更趋直接: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明确表态,将在国会对高市早苗的安保政策“踩下刹车”;日本民众连日举行抗议集会,坚决反对军备扩张与日美军事同盟的过度强化,民意基础的动摇成为其政策推行的重要阻碍。 如今,高市早苗的一系列政策动向,已引发周边国家的高度警惕。从历史维度看,日本长期在历史问题上采取回避、淡化甚至否认的态度,早已在邻国间埋下信任隐患,而高市早苗此番极具强硬保守色彩的施政方针,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任赤字。从现实维度看,日本加速军备扩张的举动,将直接打破地区力量平衡,而其主导的多边安全合作带有明显的排他性,本质是在构建阵营对抗的“小圈子”,与亚太地区求和平、谋发展的主流诉求背道而驰。 正如外界所深切担忧的,日本若持续背离和平发展道路,不深刻反省侵略历史,反而加速突破战后体制束缚,必将进一步扩大与邻国的信任鸿沟,为地区安全增添更多不稳定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曾明确敦促日方,切实尊重周边邻国的安全关切,深刻反省历史,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既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必要提醒,更是对日本未来走向的重要警示。

|
|
|
| 高市早苗施政演说暴露日本危险转向
|
|
|
|
|
|
| ( 2025-11-0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环球法治 |
|
|
□ 本报记者 吴 琼 □ 本报见习记者 黄荣潇 当地时间10月24日,新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临时国会发表首次施政演说。她在安保、外交等领域抛出的一系列强硬主张,不仅凸显鲜明的保守鹰派色彩,引发日本国内舆论强烈担忧,更给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带来多重潜在风险。 在施政演说中,高市早苗在安保领域的表态,直指日本战后防卫体制的核心根基,亮出两大极具冲击力的核心举措:一是将原定于2027年度达成的“防卫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2%”目标,骤然提前至本年度落地;二是计划在2026年年底前,全面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量整备计划》这一被称为“安保三文件”的顶层防卫纲领。这些动作被《朝日新闻》直斥为“强烈鹰派色彩”的体现,其意图显然是要大幅扭转战后日本的和平发展方向。 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受和平宪法约束,“专守防卫”原则是其战后军事战略的核心,明确强调防御性军事立场。但这一原则早已在渐进式侵蚀中名存实亡:2015年安保相关法案的通过,让日本突破集体自卫权禁区;2022年修订的“安保三文件”,赋予日本所谓“反击能力”,标志着防卫政策从“守”到“攻”的根本性转变。高市早苗此番加码推进的政策方针,无疑是在加速“专守防卫”原则的彻底崩塌,本质是借强化军备之名,进一步挣脱和平宪法的束缚,实现军事力量的实质性扩张。 外交层面,高市早苗明确将“日美同盟作为外交与安全保障的核心”,高调主张深化日美韩、日美菲、日美澳印等多边安全合作,全力推动所谓“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建设。这一主张看似着眼地区合作,实则是延续前首相安倍晋三时期的既定路线,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地缘争夺诉求,以充当美国亚太霸权“马前卒”的代价,换取美方对日本军事松绑的默许与支持。 10月28日,高市早苗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首次首脑会谈,彻底印证了这一“互利互绑”的逻辑:双方高调确认强化同盟关系,特朗普直白表态“欢迎日本扩大购买美国防卫装备品”,会谈期间还签署了日美关税协定、对美投资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表面的“互利共赢”背后,是赤裸裸的战略压榨与利益交换——美方此前已施压日本将防卫费提升至GDP的3.5%,未来更妄图推动其向北约5%的标准看齐;而日本则企图借美国霸权的“东风”,加速实现“正常国家”与“军事大国”的政治野心。 高市早苗的强硬保守路线,引发日本国内多方质疑与担忧,更面临多重现实制约,其执政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首先是执政基础的先天脆弱。她领导的“自民党—维新会”执政联盟系首次合作,且采取松散的“阁外合作”模式——维新会未加入内阁,仅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这种关系被舆论解读为“可随时抽身”的临时捆绑。更关键的是,两党在众参两院的合计议席均未过半,政策分歧随时可能引发合作破裂。 其次是财政与民意的双重压力。防卫费的大幅提升需要稳定的财源支撑,但高市早苗一边主张减税以笼络民心,一边又要扩大防卫支出,却始终未明确资金的具体来源。当前日本财政支撑力已明显下滑,此前曾酝酿的“增税弥补防卫费缺口”计划,因民众强烈反对而被迫搁置。国内的反对声浪更趋直接: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明确表态,将在国会对高市早苗的安保政策“踩下刹车”;日本民众连日举行抗议集会,坚决反对军备扩张与日美军事同盟的过度强化,民意基础的动摇成为其政策推行的重要阻碍。 如今,高市早苗的一系列政策动向,已引发周边国家的高度警惕。从历史维度看,日本长期在历史问题上采取回避、淡化甚至否认的态度,早已在邻国间埋下信任隐患,而高市早苗此番极具强硬保守色彩的施政方针,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任赤字。从现实维度看,日本加速军备扩张的举动,将直接打破地区力量平衡,而其主导的多边安全合作带有明显的排他性,本质是在构建阵营对抗的“小圈子”,与亚太地区求和平、谋发展的主流诉求背道而驰。 正如外界所深切担忧的,日本若持续背离和平发展道路,不深刻反省侵略历史,反而加速突破战后体制束缚,必将进一步扩大与邻国的信任鸿沟,为地区安全增添更多不稳定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曾明确敦促日方,切实尊重周边邻国的安全关切,深刻反省历史,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既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必要提醒,更是对日本未来走向的重要警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