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常煜 “没想到这么快,在一个窗口就把两个证都办好了,这样的服务真暖心。”10月15日,王先生来到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公安综合服务站窗口办理完护照换证和驾驶证补办业务,对便捷的服务连声称赞。 远在千里之外的瑞丽市综治中心调解室内,一起跨境交易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以前办事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综治中心一站就能解决,太方便了。” “从边疆村寨到城市街巷,从执法一线到服务窗口,云岭大地上无数这样的小场景,共同绘写着平安法治建设的大图景,而群众的安全感与满意度,正是衡量这幅图景成色的最佳‘晴雨表’。”云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大鹏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云南省坚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平安法治云南建设各领域全过程,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平安法治云南建设工作成效的“试金石”。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云南聚焦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系统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良性互动,全省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净化,重大矛盾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全省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度连创历史新高,从2020年的95.57%提升到2024年的97.25%,法治建设群众综合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7%以上,呈现出边疆稳固、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民安康的良好局面。 深化社会治理 筑牢安全之基 “没想到拖了3年的工资纠纷,在社区综治中心调解室一周就解决了。”楚雄市鹿城街道居民王建国拿到调解协议后,激动地向工作人员道谢。今年5月,他被包工头拖欠工资多次索要无果,街道综治中心得知后,立即联合劳动部门、律师组成调解小组,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还款协议。 “有矛盾纠纷,就找综治中心”。在云岭大地的城市乡村和边境村寨,一个个标识醒目、运行高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已成为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的主渠道。老百姓无论遇到婚姻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债务纠纷、物业纠纷等,都可以到这里“找个说法”。 据云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吴朝武介绍,近年来,云南不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云南实践,坚持问题导向、群众导向、结果导向,以“一体化运行、全流程管理、信息化支撑、实战作用发挥”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积极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域覆盖,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近5年,全省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率持续保持在80%以上,大量风险隐患化解于未发、消弭于萌芽。 同时,持续打造云南强边固防升级版,在110个边境乡镇成立边防委及办公室,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和“五级段长守边境”,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格局不断深化巩固。2021年,云南主动担当作为、克服千难万险,历史性建成点线面相结合、人技物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扎实开展打击治理涉缅北电诈相关违法犯罪工作,深化跨境执法合作,偷渡、走私、贩毒、跨境赌博等跨境违法犯罪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确保了边疆稳固安宁。 厉行法治建设 践行为民之本 “拿到拖欠多年的工资时,我真切感受到法律能为老百姓撑腰。”在曲靖市沾益区人民法院执行现场,农民工代表李建军从法官手中接过工资款时哽咽道。这是云南法院破解“执行难”的寻常一幕。5年来,全省法院共执结案件144.2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458.24亿元,让“纸上判决”变成“真金白银”。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吴朝武介绍说,云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如我在诉”理念贯穿执法司法实践,有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公平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可感受、能认同的方式实现。深化“利剑护蕾”专项行动,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创新设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观察员”制度,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聚焦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大公益诉讼力度,依法办理“云南绿孔雀案”等一批典型案件,以法治力量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推进醉驾依法治理、“减假暂”案件依法办理等工作,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全省组建以政法干警为骨干的专项普法工作队161支、7万余人,将10.2万名基层干部群众纳入“法律明白人”培养体系,打造了一支扎根基层的普法队伍。创新“普法+”模式,推动普法与基层治理、移风易俗深度融合,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5个、省级示范村(社区)824个。建成省市县三级普法资源库,打造法治文化阵地2000余个,省级制作播出“以案释法”视频600余期,专项普法累计覆盖1832万人次,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不断增强。 优化营商环境 护航企业之兴 “企业遇到合同纠纷,‘法律问诊’团队主动上门,不仅帮我们厘清证据,还挽回了200多万元损失。”昆明某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邓长华对全省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而开展的“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赞不绝口。 “群众对法治的满意度,既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公平正义中,也体现在企业发展的安心便利上。”吴朝武告诉记者,为筑牢法治根基,云南深入实施法治云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一规划两纲要”,立法工作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与发展实际。生态领域立法占比超三分之一,先后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等法规,守护绿水青山;民族工作法规数量居全国前列,出台《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等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2个,命名省级示范县(市、区)20个,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清单”,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政务服务“减法”换来群众满意度“加法”。云南全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将企业开办、社保参保、不动产登记等26个重点事项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实现线下“只进一门”、线上“一网通办”、诉求“一线应答”。目前,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9.48%,全程网办率达85.52%,205类电子证照可在政务服务移动端“亮证”应用,公安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超95%。 针对企业发展痛点,云南深化“法律问诊”“千名经侦民警进千企”“民营企业‘法治体检’”“行政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活动,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金融诈骗、合同诈骗、非法经营、侵犯知识产权、恶意欠薪等违法犯罪,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快建设昆明中央法务区、南亚东南亚法律服务中心,44家涉外公证机构年均办理业务4万余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支持,让“在云南投资放心、发展安心”成为企业家的共同感受。 从边疆村寨的平安守护到城市社区的矛盾化解,从企业发展的法治护航到群众办事的便捷高效,云南以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平安法治云南建设的“晴雨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以法治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建设篇章。 如今,行走在云岭大地,10.2万名“法律明白人”扎根基层普及法律知识,2000余个法治文化阵地遍布城乡,“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为群众自觉;无论是滇西边境的静谧村寨,还是滇中城市的繁华街巷,平安与法治的气息浸润人心,让“心之所向是云南,身之所往是平安”成为所有在滇、来滇者的共同感受。

|
|
|
| 绘写云岭大地平安法治建设新图景
|
| 云南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度连创历史新高
|
|
|
|
| ( 2025-10-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 本报记者 常煜 “没想到这么快,在一个窗口就把两个证都办好了,这样的服务真暖心。”10月15日,王先生来到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公安综合服务站窗口办理完护照换证和驾驶证补办业务,对便捷的服务连声称赞。 远在千里之外的瑞丽市综治中心调解室内,一起跨境交易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以前办事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综治中心一站就能解决,太方便了。” “从边疆村寨到城市街巷,从执法一线到服务窗口,云岭大地上无数这样的小场景,共同绘写着平安法治建设的大图景,而群众的安全感与满意度,正是衡量这幅图景成色的最佳‘晴雨表’。”云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大鹏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云南省坚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平安法治云南建设各领域全过程,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平安法治云南建设工作成效的“试金石”。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云南聚焦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系统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良性互动,全省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净化,重大矛盾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全省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度连创历史新高,从2020年的95.57%提升到2024年的97.25%,法治建设群众综合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7%以上,呈现出边疆稳固、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民安康的良好局面。 深化社会治理 筑牢安全之基 “没想到拖了3年的工资纠纷,在社区综治中心调解室一周就解决了。”楚雄市鹿城街道居民王建国拿到调解协议后,激动地向工作人员道谢。今年5月,他被包工头拖欠工资多次索要无果,街道综治中心得知后,立即联合劳动部门、律师组成调解小组,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还款协议。 “有矛盾纠纷,就找综治中心”。在云岭大地的城市乡村和边境村寨,一个个标识醒目、运行高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已成为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的主渠道。老百姓无论遇到婚姻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债务纠纷、物业纠纷等,都可以到这里“找个说法”。 据云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吴朝武介绍,近年来,云南不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云南实践,坚持问题导向、群众导向、结果导向,以“一体化运行、全流程管理、信息化支撑、实战作用发挥”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积极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域覆盖,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近5年,全省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率持续保持在80%以上,大量风险隐患化解于未发、消弭于萌芽。 同时,持续打造云南强边固防升级版,在110个边境乡镇成立边防委及办公室,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和“五级段长守边境”,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格局不断深化巩固。2021年,云南主动担当作为、克服千难万险,历史性建成点线面相结合、人技物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扎实开展打击治理涉缅北电诈相关违法犯罪工作,深化跨境执法合作,偷渡、走私、贩毒、跨境赌博等跨境违法犯罪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确保了边疆稳固安宁。 厉行法治建设 践行为民之本 “拿到拖欠多年的工资时,我真切感受到法律能为老百姓撑腰。”在曲靖市沾益区人民法院执行现场,农民工代表李建军从法官手中接过工资款时哽咽道。这是云南法院破解“执行难”的寻常一幕。5年来,全省法院共执结案件144.2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458.24亿元,让“纸上判决”变成“真金白银”。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吴朝武介绍说,云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如我在诉”理念贯穿执法司法实践,有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公平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可感受、能认同的方式实现。深化“利剑护蕾”专项行动,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创新设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观察员”制度,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聚焦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大公益诉讼力度,依法办理“云南绿孔雀案”等一批典型案件,以法治力量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推进醉驾依法治理、“减假暂”案件依法办理等工作,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全省组建以政法干警为骨干的专项普法工作队161支、7万余人,将10.2万名基层干部群众纳入“法律明白人”培养体系,打造了一支扎根基层的普法队伍。创新“普法+”模式,推动普法与基层治理、移风易俗深度融合,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5个、省级示范村(社区)824个。建成省市县三级普法资源库,打造法治文化阵地2000余个,省级制作播出“以案释法”视频600余期,专项普法累计覆盖1832万人次,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不断增强。 优化营商环境 护航企业之兴 “企业遇到合同纠纷,‘法律问诊’团队主动上门,不仅帮我们厘清证据,还挽回了200多万元损失。”昆明某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邓长华对全省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而开展的“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赞不绝口。 “群众对法治的满意度,既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公平正义中,也体现在企业发展的安心便利上。”吴朝武告诉记者,为筑牢法治根基,云南深入实施法治云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一规划两纲要”,立法工作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与发展实际。生态领域立法占比超三分之一,先后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等法规,守护绿水青山;民族工作法规数量居全国前列,出台《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等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2个,命名省级示范县(市、区)20个,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清单”,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政务服务“减法”换来群众满意度“加法”。云南全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将企业开办、社保参保、不动产登记等26个重点事项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实现线下“只进一门”、线上“一网通办”、诉求“一线应答”。目前,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9.48%,全程网办率达85.52%,205类电子证照可在政务服务移动端“亮证”应用,公安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超95%。 针对企业发展痛点,云南深化“法律问诊”“千名经侦民警进千企”“民营企业‘法治体检’”“行政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活动,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金融诈骗、合同诈骗、非法经营、侵犯知识产权、恶意欠薪等违法犯罪,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快建设昆明中央法务区、南亚东南亚法律服务中心,44家涉外公证机构年均办理业务4万余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支持,让“在云南投资放心、发展安心”成为企业家的共同感受。 从边疆村寨的平安守护到城市社区的矛盾化解,从企业发展的法治护航到群众办事的便捷高效,云南以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平安法治云南建设的“晴雨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以法治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建设篇章。 如今,行走在云岭大地,10.2万名“法律明白人”扎根基层普及法律知识,2000余个法治文化阵地遍布城乡,“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为群众自觉;无论是滇西边境的静谧村寨,还是滇中城市的繁华街巷,平安与法治的气息浸润人心,让“心之所向是云南,身之所往是平安”成为所有在滇、来滇者的共同感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