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8 2/8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 司法部举办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
· 美兰检察筑牢红树林湿地生态屏障
· 携手擘画亚太繁荣新图景
· 团结奋斗启新程
· 张军会见葡语国家和地区最高法院院长论坛代表团
· 土关垭派出所守一库碧水护辖区平安
· 图片新闻

美兰检察筑牢红树林湿地生态屏障

( 2025-10-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本报记者   邢东伟 翟小功
  □ 本报通讯员 徐欧云
  
  10月晨曦中的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潮水缓缓没过红树林的气根。在这片我国最大红树林湿地的滩涂上,一架无人机正沿着海岸线巡回航拍。
  这是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检察院“兰蓝”工作室工作人员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公益诉讼巡查的日常一幕。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口市美兰区三江湾一带,是我国第一个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单体面积最大、树种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之称,是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美兰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曾延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近年来,该院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聚焦辖区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组建专业化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兰蓝”工作室,为红树林湿地安全筑牢公益诉讼检察屏障。
  为此,美兰区检察院推行“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将红树林保护作为公益诉讼重点领域,主动对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环保、海洋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巡查”协作机制,构建红树林湿地保护联盟,真正打通森林资源管护“最后一公里”。
  针对环保部门移送的红树林保护区外围部分餐饮店排污线索,美兰区检察院督促多个职能部门联合履职,责令经营者立即拆除私设的排污暗管,规范使用污水处理设备,消除对红树林保护区水体的污染。
  2025年6月,美兰区检察院提起一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该案的被告人何某某等26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长期从事非法采捕、收购、出售活体珊瑚活动,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经过详细调查和证据固定,美兰区检察院诉请法院判处何某某等人承担海洋生态环境修复费用、服务功能损失费用、寄养救治费用、损害评估费用等共计570余万元。
  “通过‘刑事检察+公益诉讼’,让破坏者承担高额的生态修复费用,震慑潜在的违法者,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为红树林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物种资源。”美兰区检察院检察官徐欧云说。
  2023年10月初,美兰区检察院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保护区内有数公里的海洋垃圾漂浮带,遂联合市林业局、保护区管理局、属地镇政府等单位召开座谈会,解决行政监管主体职责不清等问题,并协调各方建立海洋垃圾长效清理机制。随后,林业部门组织海上环卫工人对保护区内的海洋垃圾进行清理,并组织志愿者参与保护区海岸垃圾清理活动,统筹5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海上环卫工作。
  “近年来,我们通过无人机航拍、实地走访、调取卫星遥感数据等方式,对辖区180余公里海岸线及红树林分布区开展拉网式排查,累计发现侵害红树林湿地公益诉讼线索10条。”美兰区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陈泽表示。
  美兰区检察院利用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干警到保护区毗邻的村落,为渔民宣传有关红树林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阐明非法捕捞、破坏候鸟栖息等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对渔业资源的重大影响,增强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为红树林保护奠定群众基础。
  据统计,美兰区检察院2022年以来共办理红树林湿地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件6件,回复整改率100%。针对违法建筑、随意倾倒垃圾、非法养殖捕捞等问题,通过磋商、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拆除违规建筑1534平方米,清理保护区内违规养殖塘579.9亩、“三无”渔船562艘,回收和清理生产类固体废弃物150余吨,清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3.5万平方米。
  如今,在检察机关与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鸟类种类从原来的180余种增加到210余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
  “守护好东寨港这片‘海上森林’,是检察机关履行公益诉讼职能的责任担当。”曾延表示,美兰区检察院将继续以“检察蓝”守护“生态绿”,探索建立“数字检察+生态保护”新模式,为红树林湿地保护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