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学院
13 9/13 8 9 10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企业破产法修订中重整制度的新发展
· 国际仲裁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图景与风险规制研究
· 中国犯罪学学会第三十四届学术研讨会
在清华大学举行
· “现代化与反腐败:政党的使命”论坛举行
· “构建智能未来:人工智能与数据立法的挑战与应对”
研讨会举行

国际仲裁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图景与风险规制研究

( 2025-10-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杨尉苑 (南京大学汇文人工智能研究院特聘教授)

  长期以来,国际仲裁凭借程序灵活性、主体中立性与裁决国际可执行性的核心优势,成为跨国商事争端解决的首选机制,为全球贸易秩序稳定提供了关键支撑。但随着国际仲裁的日渐发展,越来越多使用者发现商事仲裁尤其是国际仲裁存在程序冗长、繁琐、费用高昂等问题。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嵌入国际仲裁的各个环节,推动国际仲裁效能升级,塑造出一种新的“技术仲裁”图景。但在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仲裁领域应用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新型工具合规性与安全性的深层担忧,其潜在风险与制度性困境亟待正视。基于上述现实,应在梳理国际仲裁中人工智能应用图景的基础上,揭示潜在风险与制度性困境,尝试提出符合国际仲裁基本原则的风险规制路径,使国际仲裁在数字时代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商事争议解决需求。
国际仲裁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图景
  《2025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90%的受访者计划采用人工智能进行案件研究、数据挖掘和文件审查。在使用AI工具的驱动因素中,节省当事人与律师时间、降低成本和减少人为失误位列前三。
  其一,人工智能能够依托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快速检索、整理和比对大量判例、法律条文及学术资料,大幅缩短仲裁员与律师的研究时间,避免因人为疏漏造成信息缺失。例如,IBM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简称IBM)开发的ROSS Intelligence平台,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理解法律争议焦点、案件事实及程序背景,并以书面语言呈现分析结果,为用户匹配并推荐与当前问题最为相关的案例和法律条文。其二,在数据分析方面,人工智能利用大规模算法建模和模式识别,可以精准呈现案件的事实脉络和法律逻辑,帮助当事人预测可能的仲裁结果,并为仲裁庭的自由裁量提供量化参考。其三,在文件审阅环节,人工智能可借助文本识别与语义分析工具,自动筛查合同、证据和陈述材料中的关键条款与潜在风险,大幅减轻人力审查的工作负担。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推出基于大模型的AI辅助仲裁系统,深度整合案件办理全流程数据,为使用者提供了高效智能的文书辅助工具,标志着仲裁文书制作迈入智能化新阶段。
  但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人工智能工具在辅助行政与程序性任务方面获得广泛认可,但人工智能系统潜在的错误与偏见风险、保密性漏洞、法律技术经验缺乏以及监管空白构成主要应用障碍。大多从业者强烈反对将其用于需行使自由裁量权与专业判断的核心领域,强调法律价值的权衡是仲裁员不可替代的本质职能。
国际仲裁中人工智能的风险规制
  据《2023年度国际仲裁调查报告:国际仲裁中的人工智能》分析,人工智能在提升案件处理效率与优化程序运行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引出法律伦理、算法以及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深层问题。对此,需要推动技术与法律融合,从法律法规、算法审查、数据治理等多个维度构建风险规制体系,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合理运用,最大限度保证仲裁过程的公正性、透明度和可靠性。
  完善监管规则,厘清责任边界。当前,人工智能在国际仲裁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现行规则存在明显空白,缺乏统一且明确的法律规范来约束人工智能使用行为,从而导致责任划分不清与风险归属模糊。在此背景下,应构建涵盖技术标准、行为规范、责任认定的监管体系,为人工智能在国际仲裁中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法律保障。首先,明确多元责任主体的法律义务。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仲裁员的独立判断与专业权威都至关重要。仲裁机构应制定操作规范与合规手册,为案件中人工智能的使用提供制度化指导。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者与服务提供商也应纳入责任框架,在数据合规、算法可解释性和系统安全方面承担前置义务。其次,构建动态监督与追责机制。设立独立评估与审计程序,定期检查人工智能在仲裁中的使用情况,并建立问责与救济渠道,如出现因人工智能错误导致裁决瑕疵,应允许当事人通过复核或程序更正机制获得救济。
  强化算法审查,保障裁决公正。人工智能系统依赖算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然而算法潜在的错误与偏见风险,严重威胁仲裁决策的可靠性与公正性。为防控此类风险,首先,应开展严格的预评估,审查数据来源的广泛性、代表性与完整性,并通过模拟案例对算法输出结果进行准确性和一致性测试。其次,在仲裁实务中,仲裁员必须保持独立判断,不能将人工智能结论视为自动采纳的“权威答案”,应通过反向推理、与相似案例对比等方式检验结论合理性,并在裁决理由中适度披露对人工智能结果的依赖程度,以强化程序透明度。最后,建立动态监测与纠偏机制。随着案件进程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人工智能系统可能出现异常偏离或逻辑瑕疵,因此应设立持续监控与反馈渠道,一旦发现风险,及时调整算法参数或更换数据集,避免错误被固化或放大。
  完善数据治理,守护仲裁保密。保密性是国际仲裁的核心价值之一,而人工智能应用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可能导致案件敏感信息泄露,破坏仲裁保密性原则。当仲裁参与方将包含商业秘密、当事人隐私的证据材料上传至第三方AI工具进行处理时,存在数据被非法获取、泄露或违规跨境传输的风险。对此,应先行实施数据分级与最小必要原则:对证据与文书进行分类分级、脱敏与水印标识,禁止将机密内容用于模型再训练,保留可追溯的处理日志;在技术侧,优先选择“本地/私域部署+隔离沙箱”,配合静态与传输加密、零信任访问与不可改写的留痕;在治理侧,利用数据处理协议(DPA)、供应商安全评估、越界传输评估与审计权条款,将第三方模型纳入合同监管链条。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从制度层面要求加强司法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强化重要数据和敏感信息保护,通过司法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等机制,防范化解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正以加速度渗透国际仲裁的各个环节,在显著提升仲裁效率的同时,也暴露出程序公正、责任边界与数据安全等新型风险。对此,我们应该利用好人工智能在国际仲裁裁决中的辅助作用,通过健全规则体系、强化算法审查、完善数据治理等手段引导人工智能为仲裁提质增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