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调研
8 4/8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山城答卷
· 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 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用好司法建议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山城答卷

( 2025-10-2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调研
  姜天波 重庆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召集人
  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事关国家民族发展大计,事关亿万家庭和谐幸福,是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中央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此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相关决策部署,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作用,统筹全市政法系统和平安建设成员单位,用心用情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护“未”品牌。2025年8月,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以下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这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和检察系统首次荣获这一称号,彰显了重庆政法系统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的突出成效。
  一、破解“各自为政、职能交叉”老问题,构建“五级书记”一抓到底新格局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方面,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强化协同联动,最大限度凝聚工作合力。
  强化高位部署,“一把手”工程聚合力。市委、市政府将未成年人保护纳入平安建设“一把手”工程,市委主要领导在多个重要会议上作部署、提要求,引领构建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级书记”一抓到底的新格局。市委政法委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列入各级“一把手”平安建设履职清单,纳入年度平安报表、平安稳定问题清单和平安建设专项督查内容,推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强化闭环落实,“一揽子”制度促规范。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风险防控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市级联席会议机制,办公室设在市委政法委,由政法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召集人,负责统筹开展工作,统一行动步调。机制运行以来,持续健全多跨协同需求清单、常态化风险排查等7项闭环机制,研究解决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重大问题,及时调度处置涉未成年人案事件。
  强化法治保障,“一整套”法规画红线。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重庆实际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地方立法,制定出台《重庆市平安建设条例》《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办法纳入市政府2025年立法计划。聚焦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完善集中教育、心理矫治等21项规范性文件,切实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二、消除“机械办案、就案办案”旧思维,坚持“惩防并举”打好保护组合拳
  对损害未成年人权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必须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重庆坚持管护并重、防治结合、多元治理,2023年6月以来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推进“莎姐守未”专项行动,一体部署依法打击、环境整治、分类关护等工作,以法治之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出重拳打击涉未犯罪。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一旦误入歧途,极易给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我们充分发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作用,精准研判高发犯罪类型,明确打击重点、规范办案流程、严格办案纪律,搭建前科人员数据库,并加强日常走访和跟踪监督,推动全市未成年人犯罪、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等案件数量持续大幅下降。
  治隐患净化成长环境。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成长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良好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我们积极推动政法、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联动,加大对旅馆、电竞酒店等场所的检查排查力度,深入开展“护校安园”行动,建立校园保护“百米示范区”,妥善处置涉校事件。深度融入数字重庆建设,建成“娱乐场所监管治理一件事”“莎姐守未在线”等数字应用,实现涉未风险线上“一屏感知”、线下联动共治。
  全链条联动关爱帮扶。针对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各类风险,分级分类开展关护帮扶。强化政府关护,健全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关爱机制,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兜牢未成年人保护底线。强化家校共护,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成立重庆市家庭教育学院,设置全国第三个、西部唯一一个家庭教育本科专业,全市累计建成家长学校1.1万个。强化司法保护,市高院、全市中院均设立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组建未审专业化团队,三级检察机关专门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部门,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三、推动“治标治本、救人救心”相结合,做到“分类施教”凝聚向上正能量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既是民生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必须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治身与救心相贯通,把工作做到“心坎上”,激发未成年人向上向好内生动力。
  强化凝心铸魂,抓好思政教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工作机制,每年“进校园”“上讲台”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完善思政课体系,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推动迷途知返,抓严专门教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3亿元,在全市科学布建专门学校12所,推进专门教育与专门矫治教育协同发展,健全评估标准和送教程序,实现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应送尽送。强化跟踪帮扶,坚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四方联动,帮助专门学校学生上好入校“第一课”、走好离校“第一步”,加强罪错未成年人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回归社会能力。
  坚决守牢底线,抓细法治教育。做强学校法治教育主阵地,全市中小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4600余名,规范配置率100%。织密社会法治教育网络,建立全覆盖、沉浸式法治教育综合实践基地3个、市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13个,组建法治宣传市级重点团队33支,每年组织近10万名中小学生参加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小切口切入,打造璧山区“树洞口袋”、南川区“杜鹃花开”等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层品牌,提高法治宣传实效。
  注重情绪疏导,抓实心理教育。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开设96320心理健康服务热线,在有条件的学校逐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每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为重点学生建立“一对一”干预机制和心理健康档案,有效预防和减少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和极端行为。
  近日,重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切会见了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充分肯定其感人事迹和崇高义举,勉励他们突出德法合治、强化数智赋能,更好以良法善治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重庆政法系统将以学习宣传团队代表先进事迹为契机,秉持“为祖国守未来、为民族守希望”的使命担当,一体推进严惩犯罪、矫治帮教、综合救助等工作,用法治之光照亮未成年人成长之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重庆政法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