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与法
|
|
翻开我的法治日记本,封面上贴满了杨美怡警官送给我们的“平安小盾牌”贴纸。作为学校的法治小记者,这本日记记录着我一年来在校园里解锁“法治技能”的点点滴滴。 还记得高一军训时,杨警官给我们上的那堂法治课。她没有讲解晦涩的法条,而是用我们熟悉的“游戏陷阱”来比喻骗子套路,用“防护盾牌”来诠释法律保护。整堂课笑声不断,让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法律可以讲得这么生动有趣! 真正让我体会到法治温度的,是去年宪法宣传周的演讲比赛。当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稿子读得干巴巴的。杨警官拉着我走到走廊的海报前,轻声建议:“不要只顾背诵条文,试着讲讲你自己的故事——比如你是怎么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帮助同学处理‘校园墙’纠纷的。”她让我把“人格尊严”这个法律概念,还原成一次次截图取证、一句句耐心沟通、最终换来对方真诚道歉的整个过程。决赛那天,我真的把冰冷的法条变成了温暖的故事,讲述当时的委屈、解决的方法,以及同学如释重负的笑容。当我说出“法律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会站在你身边的力量”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法治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能够写进我们成长历程的真实力量。 如今,我们的校园正在悄然改变:走廊上张贴着同学们自己绘制的“反诈小漫画”,大家习惯用“有纠纷,先取证”来代替冲动争吵,广播站里经常能听到我们宣讲团成员的声音。我的法治日记本越写越厚,那些与杨警官一起普法的日子,让我真正读懂了藏在校园生活中的“平安密码”——它不是生硬的规则条框,而是一颗颗早已种进我们心中的种子,在默默生长中,终将成为守护彼此青春最坚固的铠甲。 法治小记者 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学生 蒋怡豪 本报记者 王春 整理

|
|
我的法治日记本
|
|
|
|
( 2025-10-1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青少年与法 |
|
翻开我的法治日记本,封面上贴满了杨美怡警官送给我们的“平安小盾牌”贴纸。作为学校的法治小记者,这本日记记录着我一年来在校园里解锁“法治技能”的点点滴滴。 还记得高一军训时,杨警官给我们上的那堂法治课。她没有讲解晦涩的法条,而是用我们熟悉的“游戏陷阱”来比喻骗子套路,用“防护盾牌”来诠释法律保护。整堂课笑声不断,让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法律可以讲得这么生动有趣! 真正让我体会到法治温度的,是去年宪法宣传周的演讲比赛。当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稿子读得干巴巴的。杨警官拉着我走到走廊的海报前,轻声建议:“不要只顾背诵条文,试着讲讲你自己的故事——比如你是怎么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帮助同学处理‘校园墙’纠纷的。”她让我把“人格尊严”这个法律概念,还原成一次次截图取证、一句句耐心沟通、最终换来对方真诚道歉的整个过程。决赛那天,我真的把冰冷的法条变成了温暖的故事,讲述当时的委屈、解决的方法,以及同学如释重负的笑容。当我说出“法律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会站在你身边的力量”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法治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能够写进我们成长历程的真实力量。 如今,我们的校园正在悄然改变:走廊上张贴着同学们自己绘制的“反诈小漫画”,大家习惯用“有纠纷,先取证”来代替冲动争吵,广播站里经常能听到我们宣讲团成员的声音。我的法治日记本越写越厚,那些与杨警官一起普法的日子,让我真正读懂了藏在校园生活中的“平安密码”——它不是生硬的规则条框,而是一颗颗早已种进我们心中的种子,在默默生长中,终将成为守护彼此青春最坚固的铠甲。 法治小记者 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学生 蒋怡豪 本报记者 王春 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