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江苏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早在2023年12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就印发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国率先启动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建设,明确打造高能级平台载体、培育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等15项重点任务。 两年来,苏州国际法务区、南京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域外法律查明中心等平台相继落成,依托省内高校协同培养实战型涉外法治人才,涉外法律服务机构为“苏企出海”提供专项法律辅导,不断拓展海外“朋友圈”,快速响应企业跨境需求。随着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一张与江苏“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发展定位相适配的涉外法律服务网加速成型,为江苏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法治保障。 打造涉外法律服务综合平台 苏州、南京涉外经济活跃,江苏推动两地建设涉外法律服务集聚区,整合优质涉外法律服务资源,快速响应企业跨境法律服务需求。 今年8月11日,苏州市政府印发国际法务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以“法治赋能产业,开放链接全球”为目标,通过政策集成、资源聚合、制度创新,依托苏州自贸片区法律服务中心,聚焦涉外商事争议解决、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培育、涉外投资贸易服务、涉外法治交流研究四大定位,建设以阳澄银座为核心承载区的“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苏州国际法务区。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今年10月13日,位于南京鼓楼区的江苏(南京)涉外法律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中心建筑面积超3万平方米,汇聚国际商事仲裁、商事调解、涉外公证、域外法律查明等17家法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综合性涉外法律服务和多元化纠纷解决途径,实现企业进“一扇门”,解决“一揽子”烦恼。 此前,江苏各地司法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外向型经济特点“频频落子”,或聚焦制造业跨境合规指导,或深耕“一带一路”法律服务,或重在专业快速解纷,形成各具特色的涉外法律服务支点。其中,早在2020年12月,南京仲裁委挂牌成立江苏(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被司法部列为“中国特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培育对象,在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设立仲裁服务点,为投资企业提供仲裁服务。 如今,全省涉外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发展体系已起势成型,为国内外各类市场主体打造了覆盖全链条、贯通多领域的优质法律服务生态。 着力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 在纵深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江苏涉外法律服务作为助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支撑,其使命价值愈发凸显。 今年4月,苏州某企业拟赴中东投资,企业法律顾问通过苏州“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圈”,对接阿联酋律所出具当地商业代理制度、外商投资政策及流程的法律建议书。后企业赴中东考察获“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圈”牵线,当地律师提供“伴随式”服务,近期已达成赴沙特投资意向协议。 江苏打破跨境法律服务时空壁垒,以数字化工具串联全球资源。其中,苏州上线接入“苏商通”App热力图,打造了“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圈”;无锡启动“全球法律服务即时响应系统”,形成覆盖全球的即时响应法律服务能力,让海外法律服务资源“跨越山海”触手可及,为“苏企出海”提供全周期法治保障。 涉外企业供应商和生产商两头在外,如何有效保护商业秘密,守住立身之本?面对南京北极光生物科技公司的困惑,南京公证处引导企业运用商业秘密公证保护平台。该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公司用工、原料供应等合同及来往邮件可实时加密存储,实现科技与法治深度融合。据了解,目前江苏全省公证机关实行“涉外公证+领事认证”一体联办,年均办理涉外公证业务20余万件。 无锡某机械制造公司负责人通过视频面试获泰国税收减免、外籍员工比例放宽及工业用地购买优惠等投资优惠政策支持,其中无锡市律师协会涉外法律业委会青年律师葛俊君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帮助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及时调整申请方向,最终成功匹配泰国政府相关政策要求。 两年来,江苏围绕“1650”产业体系,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推出加强民营企业涉外法律服务等举措,研发生物医药企业许可交易、跨境申请承认和执行判决等法律服务产品,编印《光伏产业境外投资法律救济路径》等30多种法律指南,让法律服务跟着产业链走、围着企业需求转。 协同培育涉外法治人才梯队 江苏还加强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今年8月,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省教育厅、商务厅等多部门,举办首个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实务实践活动,与涉外企业面对面研讨涉外法治实务问题,就应诉、仲裁、企业合规、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等高频涉外法律实务开设专家讲座,组织基地师生到涉外企业跟班实践。 2024年起,江苏省司法厅依托省内丰富教育资源,与南京大学等14所高校启动涉外法律高校联盟,建成2个全国、5个省内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遴选涉外审判、涉外仲裁、涉外公证、涉外律师、涉外企业法务等行业领域的实务导师和实训基地,构建起“产学训”相结合的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形成“传帮带”效应。 2024年9月,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律师交流合作项目”首批受训人员,来自北京盈科(苏州)律所的青年律师彭湃在新加坡吾德律师事务所开启了跟班实训。在为期3个月的实训期间,彭湃每天接待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客户,参与跨国公司并购交易尽职调查等核心业务。他坦言,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涉外律师,必须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积累办案经验。 据了解,为培养高素质实战型涉外法治人才,江苏还将律师人才培养纳入省级地方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先后组织200余名律师赴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培训交流,举办江苏涉外法律服务推介会,分类培育律所、公证、仲裁等涉外法律服务重点机构,逐步构建“多层次、全覆盖、专业化”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矩阵。 目前,江苏已打造由379名律师组成的省级涉外律师人才库,91名律师入选全国涉外律师人才库,45名律师入选全国涉外领军人才库,4名律师入选全国“一带一路”跨境律师人才库,法律服务覆盖国际贸易、海商海事、能源与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及信息安全等9个涉外专业领域。

|
枢纽引领多点联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
江苏聚力打造涉外法律服务先导区
|
|
|
|
( 2025-10-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江苏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早在2023年12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就印发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国率先启动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建设,明确打造高能级平台载体、培育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等15项重点任务。 两年来,苏州国际法务区、南京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域外法律查明中心等平台相继落成,依托省内高校协同培养实战型涉外法治人才,涉外法律服务机构为“苏企出海”提供专项法律辅导,不断拓展海外“朋友圈”,快速响应企业跨境需求。随着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一张与江苏“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发展定位相适配的涉外法律服务网加速成型,为江苏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法治保障。 打造涉外法律服务综合平台 苏州、南京涉外经济活跃,江苏推动两地建设涉外法律服务集聚区,整合优质涉外法律服务资源,快速响应企业跨境法律服务需求。 今年8月11日,苏州市政府印发国际法务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以“法治赋能产业,开放链接全球”为目标,通过政策集成、资源聚合、制度创新,依托苏州自贸片区法律服务中心,聚焦涉外商事争议解决、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培育、涉外投资贸易服务、涉外法治交流研究四大定位,建设以阳澄银座为核心承载区的“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苏州国际法务区。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今年10月13日,位于南京鼓楼区的江苏(南京)涉外法律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中心建筑面积超3万平方米,汇聚国际商事仲裁、商事调解、涉外公证、域外法律查明等17家法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综合性涉外法律服务和多元化纠纷解决途径,实现企业进“一扇门”,解决“一揽子”烦恼。 此前,江苏各地司法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外向型经济特点“频频落子”,或聚焦制造业跨境合规指导,或深耕“一带一路”法律服务,或重在专业快速解纷,形成各具特色的涉外法律服务支点。其中,早在2020年12月,南京仲裁委挂牌成立江苏(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被司法部列为“中国特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培育对象,在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设立仲裁服务点,为投资企业提供仲裁服务。 如今,全省涉外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发展体系已起势成型,为国内外各类市场主体打造了覆盖全链条、贯通多领域的优质法律服务生态。 着力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 在纵深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江苏涉外法律服务作为助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支撑,其使命价值愈发凸显。 今年4月,苏州某企业拟赴中东投资,企业法律顾问通过苏州“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圈”,对接阿联酋律所出具当地商业代理制度、外商投资政策及流程的法律建议书。后企业赴中东考察获“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圈”牵线,当地律师提供“伴随式”服务,近期已达成赴沙特投资意向协议。 江苏打破跨境法律服务时空壁垒,以数字化工具串联全球资源。其中,苏州上线接入“苏商通”App热力图,打造了“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圈”;无锡启动“全球法律服务即时响应系统”,形成覆盖全球的即时响应法律服务能力,让海外法律服务资源“跨越山海”触手可及,为“苏企出海”提供全周期法治保障。 涉外企业供应商和生产商两头在外,如何有效保护商业秘密,守住立身之本?面对南京北极光生物科技公司的困惑,南京公证处引导企业运用商业秘密公证保护平台。该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公司用工、原料供应等合同及来往邮件可实时加密存储,实现科技与法治深度融合。据了解,目前江苏全省公证机关实行“涉外公证+领事认证”一体联办,年均办理涉外公证业务20余万件。 无锡某机械制造公司负责人通过视频面试获泰国税收减免、外籍员工比例放宽及工业用地购买优惠等投资优惠政策支持,其中无锡市律师协会涉外法律业委会青年律师葛俊君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帮助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及时调整申请方向,最终成功匹配泰国政府相关政策要求。 两年来,江苏围绕“1650”产业体系,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推出加强民营企业涉外法律服务等举措,研发生物医药企业许可交易、跨境申请承认和执行判决等法律服务产品,编印《光伏产业境外投资法律救济路径》等30多种法律指南,让法律服务跟着产业链走、围着企业需求转。 协同培育涉外法治人才梯队 江苏还加强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今年8月,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省教育厅、商务厅等多部门,举办首个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实务实践活动,与涉外企业面对面研讨涉外法治实务问题,就应诉、仲裁、企业合规、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等高频涉外法律实务开设专家讲座,组织基地师生到涉外企业跟班实践。 2024年起,江苏省司法厅依托省内丰富教育资源,与南京大学等14所高校启动涉外法律高校联盟,建成2个全国、5个省内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遴选涉外审判、涉外仲裁、涉外公证、涉外律师、涉外企业法务等行业领域的实务导师和实训基地,构建起“产学训”相结合的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形成“传帮带”效应。 2024年9月,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律师交流合作项目”首批受训人员,来自北京盈科(苏州)律所的青年律师彭湃在新加坡吾德律师事务所开启了跟班实训。在为期3个月的实训期间,彭湃每天接待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客户,参与跨国公司并购交易尽职调查等核心业务。他坦言,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涉外律师,必须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积累办案经验。 据了解,为培养高素质实战型涉外法治人才,江苏还将律师人才培养纳入省级地方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先后组织200余名律师赴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培训交流,举办江苏涉外法律服务推介会,分类培育律所、公证、仲裁等涉外法律服务重点机构,逐步构建“多层次、全覆盖、专业化”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矩阵。 目前,江苏已打造由379名律师组成的省级涉外律师人才库,91名律师入选全国涉外律师人才库,45名律师入选全国涉外领军人才库,4名律师入选全国“一带一路”跨境律师人才库,法律服务覆盖国际贸易、海商海事、能源与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及信息安全等9个涉外专业领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