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5 2/5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 立短谋长擘画光明未来
· 一域一品 各美其美
· 多元解纷助力筑牢合同履约防线

多元解纷助力筑牢合同履约防线

( 2025-10-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合同履约,一头连着市场秩序,一头系着经济发展。
  面对合同类型日益多样、纠纷成因日趋复杂的现状,各地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重要契机和支撑平台,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科技赋能,构建起一条高效、便捷、多元的合同纠纷化解工作新通路,以法治温度和力度切实筑牢诚信履约的防线。
“阳光调解”破解健身合同纠纷僵局
  【案情经过】2025年4月,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居民郭某与辖区某健身俱乐部产生合同纠纷。此前,郭某花费15800元购买60节私教课程,仅完成5节后,因身体突发疾病就医,术后复查时医生建议其不要参与大强度锻炼。基于医嘱,郭某向俱乐部提出按剩余课程比例退费的诉求,双方多次协商,却始终在退款金额上无法达成一致。郭某向红旗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申请调解。综治中心以“阳光调解会”为纽带,将专业力量、透明流程与联动机制深度融合,形成“调解+法律指引”的协同模式,推动矛盾在平等协商中高效化解。
  【主要做法】该案中,郭某以身体疾病属不可抗力为由,要求退还大部分未上课费用;俱乐部则认为其单方解约构成违约,需扣除违约金、课程成本等,双方各执己见,调解陷入僵局。为打破困境,综治中心组织召开“阳光调解会”,邀请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法官、律师、调解志愿者和监督员参与调解。法官结合司法实践分析同类纠纷诉讼处理方式,列举辖区近期类似案例,让双方直观了解诉讼结果,引导双方理性考虑调解方案;律师从法律角度详解合同履行、违约条款及不可抗力在本案的适用;调解志愿者分别安抚双方情绪,提议按剩余课程比例核减费用,推动双方从“争对错”转向“谈方案”;调解监督员全程监督流程的公平性与规范性。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双方综合考量诉讼成本与利益后,就争议解决方案达成一致。
  【工作心得】红旗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任玉强:红旗区综治中心积极创新矛盾化解机制,探索构建起以“一中心”集成、“一站式”办理和“一体化”联动为主要内容的纠纷化解模式。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阳光调解会”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在郭某与俱乐部的纠纷中,红旗区综治中心快速聚合法官、律师、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推送专业法律服务直达矛盾化解一线,既省去了群众多头奔走的麻烦,又以透明化的调解过程让双方感受到公平正义。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化解方式,不仅高效促成了纠纷解决,更让群众直观感受到“111”模式的实效,进一步筑牢了对基层治理的信任根基。
跨省租车押金难退“解纷码”来解忧
  【案情经过】今年5月22日,家住黑龙江省的苏先生因需紧急护送病人返乡,在山东省临清市新华路街道某汽车租赁公司租用车辆。租车时,苏先生按约向经营者张先生支付了5000元押金。6月2日,苏先生依约归还车辆并结清了每日80元的租金。然而一周后,苏先生联系经营者张先生要求退还押金时,却遭到对方以各种理由推诿拖延,导致情绪失控,相互辱骂后陷入“拉黑断联”僵局。6月17日,苏先生看到“山东解纷码”宣传海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山东解纷码”向临清市综治中心提交了调解申请。案件经山东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线上平台智能分流转办至新华路街道综治中心。新华路街道综治中心接诉后迅速响应,分析研判后启动警调联动机制,联合派出所启动“破冰调解”。
  【主要做法】面对当事人远在省外、经营者抵触沟通、双方情绪对立等重重困难,调解人员分头行动,从情、理、法多维度耐心劝导,一方面多次与张先生展开沟通,耐心释法明理,明确民法典中关于押金返还的强制性规定,强调经营者应履行的合同义务,并上门阐明拒不退还押金将承担的违约责任,同时委托汽车服务机构核定违章处理费用。另一方面,调解人员安抚远在黑龙江省的苏先生情绪,保持实时沟通。
  经过多次电话沟通和上门释法,苏先生对自己之前的不礼貌行为,向张先生赔礼道歉。张先生也认识到自身问题,同意退还扣除违章费用的其他押金。至此,这起横跨两省的租赁纠纷得以成功化解。
  【工作心得】新华路街道综治中心主任王星:这起跨省纠纷的成功化解,正是新华路街道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真实写照。“山东解纷码”平台上线后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同时综治中心与派出所的警调联动机制,则形成了情理法交融的多元共治格局,即使远隔千里,也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此次调解中,工作人员既坚守法律底线,也注重情绪疏导,最终让双方从“针锋相对”走向“彼此谅解”。这说明,只要方法得当、联动迅速,再复杂的纠纷也能找到化解的“钥匙”。
绿色通道助跨省解纷“一日达”
  【案情经过】“尾款拖欠近三年了,还一直失联,我要起诉!”2025年4月的一天早晨,上海某设备公司负责人张某手持诉讼材料来到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法院,打算就一笔2.4万元设备购买尾款对安装公司提起诉讼。鉴于标的额不大,为减轻诉累,法院积极引导当事人到江岸区综治中心开展先行调解。江岸区综治中心通过涉企纠纷绿色通道快速破解了沟通联系、信任重建、资金周转、跨省执行“四大难题”,帮助双方在一日内达成调解协议。
  【主要做法】综治中心启动涉企纠纷绿色通道,调动法院、司法局、第三方调解组织等力量参与解纷。在法官的指导下,调解员迅速查询安装公司信息,发现其仍在经营且有关联案件在诉,几经周折联系上了安装公司负责人李某。李某在电话中诚恳致歉,并在半小时后赶到综治中心面谈。李某身沾施工泥浆、衣着朴素的样子与张某印象中的形象截然不同,张某态度开始缓和。随即,法官摊开李某带来的抵押房产公证书、企业贷款凭证、工人工资发放记录等材料,让张某逐步相信李某处境艰难。法官适时提出以分期支付的方式来解决资金周转难问题,希望张某理解并给予一定宽限期。张某将心比心,同意再给对方两个月时间,并主动放弃了违约金。在法官和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签订调解协议,并共同申请法院出具文书,并由法官现场建立微信群,督促后续协议履行。不到24小时,这场因尾款引发的合同纠纷圆满化解。
  【工作心得】江岸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张婷:综治中心办理涉企纠纷,办的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这一场跨沪汉两地合同纠纷的快速化解,恰是江岸区综治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部门依法履职、纠纷实质化解的生动实践。我们相信,依托综治中心平台,再难的矛盾也可以用调解的“软”对话维护法治的“硬”道理,让企业和群众在暖心调解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实质化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