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张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十四五’与‘十五五’衔接递进,中国要与世界同频共振、同题共答,核心是创新驱动、关键在于知识产权。”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深有感触地说。 彭寿近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专交会)上拿到了中国专利金奖。“我们要以知识产权促转化,打通专利产业化链条,让‘有效专利’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彭寿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上述会议上介绍,我国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累计达115.4万次,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转让许可达14.2万次,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目前,我们正在认真总结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专利转化运用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申长雨透露。 老工业基地焕发创新活力 “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效显著,绿色转型势头强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邓鸿森在专交会上的发言中,再次点赞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绩。 邓鸿森提及,中国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跻身全球前十,在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中位列第一,包括大连在内的24个创新集群入选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数量位居各国之首。“这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也为世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邓鸿森说。 欧洲专利局局长安东尼奥·坎普诺斯也对中国的创新能力颇为赞赏:“中国对全球专利的贡献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专利局收到了20万份专利申请,其中中国申请人的申请量占比超过10%,这使中国成为第四大申请来源国。自2018年以来,中国专利申请量增加了一倍多,自2014年以来增加了四倍。电池相关技术的申请量增长尤其强劲,去年增长了79%。在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申请量也同样增长迅速。 在安东尼奥·坎普诺斯看来,这反映了中国不断增长的创新能力和中国发明人对欧洲专利局的信任。 在中国,创新的活力无处不在。在东北这样的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已成为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例如,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1000多个“第一”的辽宁,作为大连专交会举办地所在省份,把知识产权作为推动全面振兴的战略支点。“创新动能越来越强,各界关注越来越高,人气热度越来越旺,发展环境越来越好。”辽宁省副省长王利波说。 据介绍,近年来,辽宁紧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开展攻关,真空干泵节能技术、超大型盾构机直径8米级主轴承“破壁者”、60兆瓦空气储能装置压缩机等一批创新成果在辽宁诞生,实现国产首台套、替代进口乃至国际首创的重大突破。 辽宁还系统优化知识产权全链条生态,布局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海外知识产权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各3家;411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区域示范引领效应持续释放,辐射带动效能不断增强。 同时,推动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近3年辽宁省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232项、金额143.41亿元,为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专利转化运用赋能创新发展 专利转化运用作为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届专交会以“专利转化运用赋能创新发展”为主题,在申长雨看来,“这是我们促进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转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行动”。 申长雨说,近年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落实相关部署,大力推动专利转化运用,积极服务高质量发展。特别是2023年,国务院部署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21个部门,围绕产业创新、成果转化、金融赋能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难点堵点卡点,取得明显成效。 “我要感谢国家知识产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是由于你们对‘中国创新’的大力支持,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彭寿说。 作为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彭寿深刻感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据他介绍,近年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支持下,中国建材集团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和科技攻关力度,培育出3800多项发明专利,构建起覆盖信息显示玻璃、碳纤维等关键领域的专利矩阵:成功量产中国首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自主开发国际领先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成功下线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信息显示玻璃创新成果攻关团队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表彰。 “这些突破充分说明:知识产权保护有多强,科技创新活力就有多旺!”彭寿说。 中国专利金奖获奖代表、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陈益民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感触颇深:“在全球化浪潮下,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保障,更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资源。对吉利来说,知识产权就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它保护着我们的研发创新,维护着市场优势,推动着技术价值转化,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也是我们在国际市场角逐的利器。” 陈益民介绍说,吉利已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成果斐然:在研发投入上,近三年超过千亿元,不断追求技术突破,也为知识产权积累筑牢根基。在全球化布局方面,截至目前,持有有效专利2.3万余件,在30多个国家地区布局海外专利3000余件,在200多个国家地区布局商标1.8万余件,为技术和品牌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也是我们的重点,通过技术授权许可等商业化运营,近三年知识产权许可收入超百亿元,推动公司从‘产品输出’迈向‘技术输出’,提升了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陈益民说。 让中国创新走向世界 更多的利好还在未来。 为了进一步支持中国的创新者,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欧洲专利局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检索单位试点项目延长至2031年11月30日。 不止于此,在本届专交会上,安东尼奥·坎普诺斯带来了更好的消息:“我们会走得更远。携手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我们正在商签双边PPH(专利审查高速路)协议。这将让中国申请人在已获得本国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快速申请欧洲专利。欧洲专利局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同意继续在法律框架、授权程序、IT基础设施、外联和翻译等方面开展合作,确保我们的合作继续为中国的专利人和机构带来实际利益。” 安东尼奥·坎普诺斯透露,为了帮助创新者将想法推向市场,并扩大专利制度准入范围,欧洲专利局已经让专利信息和数据的获取更广泛、更便捷。其推出的单一专利,简化了进入欧洲市场的程序,通过一次申请和降低成本,单一专利可以在18个欧洲国家提供统一保护。自启动以来,已经收到了超过7万份申请,中小企业对此反应强烈,中国申请人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近20%的欧洲专利已经申请获得统一保护。 在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创新主体的热情更加高涨。陈益民表示,吉利将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支持下,深化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为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贡献力量。 “相信在知识产权支撑下,中国汽车工业定能在全球市场大放异彩。让我们携手,以知识产权为翼,助力中国汽车工业腾飞!”陈益民说。 “只要我们始终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坚守创新,以公正护权的决心保护创新,以共融共享的生态赋能创新,我们一定能让中国技术惠及全球,一定能让中国创新走向世界。”彭寿对未来充满信心。

|
我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成效明显
|
累计专利转让许可备案达115.4万次
|
|
|
|
( 2025-10-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张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十四五’与‘十五五’衔接递进,中国要与世界同频共振、同题共答,核心是创新驱动、关键在于知识产权。”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深有感触地说。 彭寿近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专交会)上拿到了中国专利金奖。“我们要以知识产权促转化,打通专利产业化链条,让‘有效专利’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彭寿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上述会议上介绍,我国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累计达115.4万次,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转让许可达14.2万次,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目前,我们正在认真总结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专利转化运用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申长雨透露。 老工业基地焕发创新活力 “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效显著,绿色转型势头强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邓鸿森在专交会上的发言中,再次点赞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绩。 邓鸿森提及,中国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跻身全球前十,在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中位列第一,包括大连在内的24个创新集群入选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数量位居各国之首。“这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也为世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邓鸿森说。 欧洲专利局局长安东尼奥·坎普诺斯也对中国的创新能力颇为赞赏:“中国对全球专利的贡献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专利局收到了20万份专利申请,其中中国申请人的申请量占比超过10%,这使中国成为第四大申请来源国。自2018年以来,中国专利申请量增加了一倍多,自2014年以来增加了四倍。电池相关技术的申请量增长尤其强劲,去年增长了79%。在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申请量也同样增长迅速。 在安东尼奥·坎普诺斯看来,这反映了中国不断增长的创新能力和中国发明人对欧洲专利局的信任。 在中国,创新的活力无处不在。在东北这样的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已成为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例如,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1000多个“第一”的辽宁,作为大连专交会举办地所在省份,把知识产权作为推动全面振兴的战略支点。“创新动能越来越强,各界关注越来越高,人气热度越来越旺,发展环境越来越好。”辽宁省副省长王利波说。 据介绍,近年来,辽宁紧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开展攻关,真空干泵节能技术、超大型盾构机直径8米级主轴承“破壁者”、60兆瓦空气储能装置压缩机等一批创新成果在辽宁诞生,实现国产首台套、替代进口乃至国际首创的重大突破。 辽宁还系统优化知识产权全链条生态,布局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海外知识产权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各3家;411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区域示范引领效应持续释放,辐射带动效能不断增强。 同时,推动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近3年辽宁省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232项、金额143.41亿元,为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专利转化运用赋能创新发展 专利转化运用作为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届专交会以“专利转化运用赋能创新发展”为主题,在申长雨看来,“这是我们促进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转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行动”。 申长雨说,近年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落实相关部署,大力推动专利转化运用,积极服务高质量发展。特别是2023年,国务院部署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21个部门,围绕产业创新、成果转化、金融赋能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难点堵点卡点,取得明显成效。 “我要感谢国家知识产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是由于你们对‘中国创新’的大力支持,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彭寿说。 作为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彭寿深刻感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据他介绍,近年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支持下,中国建材集团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和科技攻关力度,培育出3800多项发明专利,构建起覆盖信息显示玻璃、碳纤维等关键领域的专利矩阵:成功量产中国首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自主开发国际领先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成功下线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信息显示玻璃创新成果攻关团队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表彰。 “这些突破充分说明:知识产权保护有多强,科技创新活力就有多旺!”彭寿说。 中国专利金奖获奖代表、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陈益民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感触颇深:“在全球化浪潮下,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保障,更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资源。对吉利来说,知识产权就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它保护着我们的研发创新,维护着市场优势,推动着技术价值转化,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也是我们在国际市场角逐的利器。” 陈益民介绍说,吉利已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成果斐然:在研发投入上,近三年超过千亿元,不断追求技术突破,也为知识产权积累筑牢根基。在全球化布局方面,截至目前,持有有效专利2.3万余件,在30多个国家地区布局海外专利3000余件,在200多个国家地区布局商标1.8万余件,为技术和品牌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也是我们的重点,通过技术授权许可等商业化运营,近三年知识产权许可收入超百亿元,推动公司从‘产品输出’迈向‘技术输出’,提升了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陈益民说。 让中国创新走向世界 更多的利好还在未来。 为了进一步支持中国的创新者,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欧洲专利局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检索单位试点项目延长至2031年11月30日。 不止于此,在本届专交会上,安东尼奥·坎普诺斯带来了更好的消息:“我们会走得更远。携手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我们正在商签双边PPH(专利审查高速路)协议。这将让中国申请人在已获得本国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快速申请欧洲专利。欧洲专利局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同意继续在法律框架、授权程序、IT基础设施、外联和翻译等方面开展合作,确保我们的合作继续为中国的专利人和机构带来实际利益。” 安东尼奥·坎普诺斯透露,为了帮助创新者将想法推向市场,并扩大专利制度准入范围,欧洲专利局已经让专利信息和数据的获取更广泛、更便捷。其推出的单一专利,简化了进入欧洲市场的程序,通过一次申请和降低成本,单一专利可以在18个欧洲国家提供统一保护。自启动以来,已经收到了超过7万份申请,中小企业对此反应强烈,中国申请人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近20%的欧洲专利已经申请获得统一保护。 在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创新主体的热情更加高涨。陈益民表示,吉利将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支持下,深化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为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贡献力量。 “相信在知识产权支撑下,中国汽车工业定能在全球市场大放异彩。让我们携手,以知识产权为翼,助力中国汽车工业腾飞!”陈益民说。 “只要我们始终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坚守创新,以公正护权的决心保护创新,以共融共享的生态赋能创新,我们一定能让中国技术惠及全球,一定能让中国创新走向世界。”彭寿对未来充满信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