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
9 8/9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八十二勇士传人锻造时代尖兵
·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发布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
· 2025“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合作会议举行
· 锦州古塔法院深化院校法治共建机制
· 湖南桂阳公益诉讼守护农业生态安全
· 吉林市丰满法院巧解30余起欠薪纠纷
· 杭州钱塘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行动
· 宁夏盐池“检察+医保”筑牢医保基金安全防线
· 通辽深耕预防警务筑牢北疆安全屏障
· 贵阳观山湖区凝聚力量强化基层治理
· 公 告

通辽深耕预防警务筑牢北疆安全屏障

( 2025-10-1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本报记者 刘玉璟
  
  清晨的阳光刚洒进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皂户沁社区,“荞乡义警”队员孙东光和社区民警一起敲开了居民的家门。“大娘,楼道这么窄,咱们还放这些废品,不光是不方便,主要是安全隐患大。”这支由热心居民组成的群防群治力量,成功化解了一起社区邻里长期矛盾。
  这是通辽市“万警万员进万家”专项行动中的一个场景。今年以来,通辽公安以“主动警务”破题、以“预防警务”筑基,组织万名警力、发动万名网格员走村入户,将治理关口前移,筑牢北疆安全屏障。
构建基层治理“通辽模式”
  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通辽市公安机关牢固树立主防理念,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为破解基层警力不足、服务覆盖面不广的难题,通辽公安坚持“警力下沉、保障前倾”,抽调30%机关警力充实社区警务、巡逻防控等一线岗位。同时,推动市县两级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落实“一岗双责”,深入一线督导指挥,确保治理力量向基层倾斜、治理资源向基层汇聚。
  从晨光熹微的社区到夜幕低垂的村屯,万名警力与万名网格员聚成一股温暖的力量,走千家访万户。他们以“警格+网格”为抓手,践行“铁脚板+大数据”工作法:白天走访商户企业,傍晚深入居民家中,周末排查老旧小区。通过错峰错时开展“拉网式+精准化”入户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通辽公安还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基层治理特色品牌。在通辽市公安局科尔沁区分局铁南派出所,“美玲工作室”的名气早已超出辖区范围。社区民警包美玲负责的二六八社区,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但她凭着“嘴勤、腿勤、心勤”,把家家户户的情况摸得“门儿清”。“哪家有独居老人、哪家有精神障碍患者、哪家近期有矛盾纠纷,都记在我的‘民情台账’上,更刻在我心里。”包美玲说。
  从科尔沁区公安分局霍林派出所的“权叔警务室”到扎鲁特旗的“移动蒙古包警务室”,从科左中旗的“背包警务”到奈曼旗的“金沙义警”,这些品牌构建起“公安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共建共享格局,织就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防控网。
全链条机制化解矛盾
  “刘哥,你和邻居于姐最近没再因为噪声的事闹不愉快吧?”近日,通辽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新城第一派出所社区民警来到辖区居民刘某家中回访。此前,小区住户刘某与楼下邻居因噪声发生矛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方多次报警。新城第一派出所多次联合街道、社区、物业、司法所进行调解,最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
  “看似小事,但都是民生大事。通过定期回访,可以巩固调解工作成效。”办案民警的话,道出了通辽公安矛盾纠纷化解的“闭环思维”。这种思维的背后,是通辽公安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的治理理念变革。
  通辽市公安机关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依托“七查六调三管控一回访”工作机制,总结提炼“三必访三必问三必做”工作法,形成了矛盾纠纷从排查、研判、化解到回访的全链条管理。同时,针对“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高发诱因,通辽公安进一步健全“两所共建”“四所一庭”研判预警机制,定期召开风险研判会,对婚姻家庭、债务纠纷、邻里矛盾等重点领域隐患进行分析,提前介入干预。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全链条机制化解的高危矛盾纠纷达800余件。
  在智慧赋能方面,通辽市公安机关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风险前置预警”体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目前,已建成“涉家庭纠纷警情积分预警模型”等5个重点预警模型,通过分析警情频次、矛盾类型、人员关系等数据,对高风险隐患分级预警,并建立“市局推送—旗县督办—基层处置—结果反馈”的闭环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发得出、接得住、处置好”。
  今年8月,开鲁县公安局收到市公安局推送的红色预警:辖区居民张女士近3个月内6次拨打110报警,均涉及与丈夫王某的婚姻矛盾及肢体冲突,存在“民转刑”风险。接到预警后,开鲁县公安局立即联动司法所、妇联,一方面调取双方过往纠纷记录,掌握矛盾根源;另一方面上门开展工作,为张女士提供临时庇护场所和法律援助。事后社区民警3次回访,开展法治教育,最终成功化解这起高危隐患。
  截至目前,通辽公安通过预警模型已发现处置潜在风险隐患5000余条,预警处置闭环率达100%。
构建快速反应防控网
  “请大家看管好随身财物,注意脚下安全。”夜幕降临,通辽市万达商圈人头攒动,巡逻民警的提醒声在热闹的人群中格外清晰。通辽市公安机关针对商圈、公园、夜市等人员密集区域,以及凌晨、深夜等案件高发时段,以“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为牵引,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重防线,优化“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
  在通辽市主城区,科尔沁区公安分局构建“2大系统支撑+6种巡逻机制+88个巡防单元”布防的“2688”护安体系,成为治安防控的“硬支撑”。“我们把平台资源接入派出所综合指挥室,通过智能巡控与警民联防,就能实时掌握辖区治安态势,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处置。”通辽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说。
  “巡处一体”使得处警质效实现了再提升,一些纠纷、救助类的警情,就近的巡逻警力会立刻赶赴现场处置,大大缩短了接处警时间。为净化社会治安环境,通辽市公安机关自今年4月起启动“净域”集中统一行动,持续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的管控力度,动态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体系。
  数据显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通辽市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分别同比下降7.61%和8.12%,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8%,“平安通辽”的底色更加鲜明。
  “现在不管遇到啥难事,找民警、找义警靠谱,心里格外踏实。”市民李先生的感受,体现了通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从解决楼道堆物的小事,到化解“民转刑”风险的大事,通辽公安通过“万警万员进万家”活动,真正把治理触角延伸到了群众身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