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
|
|
□ 本报记者 赵志锋 □ 本报通讯员 连 峰 金秋时节,秋收正忙,甘肃省通渭县的田野里一片繁忙景象。 在华家岭镇石卜沟村,通渭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再次来到这片熟悉的土地,看到曾经被荒草覆盖的撂荒地,如今已长满了一垄垄整齐的马铃薯植株。 石卜沟村党支部书记王福胜站在田埂上,难掩喜悦之情,对检察官说道:“瞧这长势,多亏了你们的工作,这片地终于‘活’过来了!”这一转变源于通渭县检察院开展的“撂荒地整治”专项监督活动。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劳动力短缺,很多地都被撂荒,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 面对这种情况,通渭县检察院在2023年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部署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撂荒地整治”专项监督活动。 撂荒地往往位置偏僻、分布零散,传统人工排查效率极低。通渭县检察院创新研发“撂荒耕地法律监督模型”,能够精准锁定撂荒地块及其关联农户。 检察官张玉君介绍说:“以前靠两条腿跑,一天也看不了几块地。现在模型一筛查,效率提升了不止十倍。”该监督模型的建立,实现了撂荒耕地整治从耗时费力的“个案排查”向高效精准的“类案筛查”的转变。 除了运用技术手段,通渭县检察院还广泛发动农民志愿者深度参与办案全过程,马营镇的老张就是其中一员。 “地荒着,看着心疼!检察院搞这个监督活动,我们愿意出力。谁家地荒了,我们最清楚。”老张说。 据介绍,从最初的线索提供,到参与公开听证监督,再到最后验收整改成效,农民志愿者成了检察监督在基层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耕地撂荒成因复杂多样,绝非一纸检察建议就能解决。通渭县检察院坚持刚柔并济、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在发出检察建议前,创新引入“事实确认书+磋商函+磋商意见书”的前置程序。 碧玉镇镇长李济洲说:“检察建议把问题、证据都摆出来,检察官和我们一起分析原因,商量解决办法,让我们知道劲往哪里使。”建议发出后,承办检察官持续通过电话追踪、实地查看等方式紧盯整改进度,确保监督形成闭环。 针对不同的撂荒成因,通渭县检察院精准施策。对于有劳动能力却撂荒的农户,组织乡村干部入户动员,讲政策、算收益账;而对于因无劳动力、耕种条件差或土地产出效益低不愿耕种的,则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积极引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复耕。 此外,通渭县检察院还积极推动将撂荒地整治成效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的履责管理考核体系。通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考核是指挥棒,对落实不力,甚至存在数据造假、虚假整改的乡镇进行全县通报和追责,彻底扭转了部分乡镇“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压实了属地责任。 撂荒地治理涉及多个部门,部门间数据壁垒影响了整治效率。通渭县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融合优势,统筹运用“公益诉讼+行政检察”的组合拳,向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直指协同机制不畅、数据共享不足等症结,构建起协同共治的新格局。 据统计,通渭县检察院开展“撂荒地整治”专项监督活动以来,已累计摸排发现乡镇撂荒耕地7800余亩,向相关乡镇发出检察建议书30份。各乡镇在整改反馈问题的同时,举一反三,对辖区内耕地撂荒情况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整治,最终推动复垦总面积达5万多亩。 通渭县检察院检察长柴文魁表示,该县检察院以实践彰显了检察监督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唤醒”了5万多亩良田,更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甘肃通渭检察开展撂荒地专项监督活动
|
30份检察建议唤醒5万多亩“沉睡”良田
|
|
|
|
( 2025-10-1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
|
□ 本报记者 赵志锋 □ 本报通讯员 连 峰 金秋时节,秋收正忙,甘肃省通渭县的田野里一片繁忙景象。 在华家岭镇石卜沟村,通渭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再次来到这片熟悉的土地,看到曾经被荒草覆盖的撂荒地,如今已长满了一垄垄整齐的马铃薯植株。 石卜沟村党支部书记王福胜站在田埂上,难掩喜悦之情,对检察官说道:“瞧这长势,多亏了你们的工作,这片地终于‘活’过来了!”这一转变源于通渭县检察院开展的“撂荒地整治”专项监督活动。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劳动力短缺,很多地都被撂荒,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 面对这种情况,通渭县检察院在2023年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部署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撂荒地整治”专项监督活动。 撂荒地往往位置偏僻、分布零散,传统人工排查效率极低。通渭县检察院创新研发“撂荒耕地法律监督模型”,能够精准锁定撂荒地块及其关联农户。 检察官张玉君介绍说:“以前靠两条腿跑,一天也看不了几块地。现在模型一筛查,效率提升了不止十倍。”该监督模型的建立,实现了撂荒耕地整治从耗时费力的“个案排查”向高效精准的“类案筛查”的转变。 除了运用技术手段,通渭县检察院还广泛发动农民志愿者深度参与办案全过程,马营镇的老张就是其中一员。 “地荒着,看着心疼!检察院搞这个监督活动,我们愿意出力。谁家地荒了,我们最清楚。”老张说。 据介绍,从最初的线索提供,到参与公开听证监督,再到最后验收整改成效,农民志愿者成了检察监督在基层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耕地撂荒成因复杂多样,绝非一纸检察建议就能解决。通渭县检察院坚持刚柔并济、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在发出检察建议前,创新引入“事实确认书+磋商函+磋商意见书”的前置程序。 碧玉镇镇长李济洲说:“检察建议把问题、证据都摆出来,检察官和我们一起分析原因,商量解决办法,让我们知道劲往哪里使。”建议发出后,承办检察官持续通过电话追踪、实地查看等方式紧盯整改进度,确保监督形成闭环。 针对不同的撂荒成因,通渭县检察院精准施策。对于有劳动能力却撂荒的农户,组织乡村干部入户动员,讲政策、算收益账;而对于因无劳动力、耕种条件差或土地产出效益低不愿耕种的,则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积极引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复耕。 此外,通渭县检察院还积极推动将撂荒地整治成效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的履责管理考核体系。通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考核是指挥棒,对落实不力,甚至存在数据造假、虚假整改的乡镇进行全县通报和追责,彻底扭转了部分乡镇“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压实了属地责任。 撂荒地治理涉及多个部门,部门间数据壁垒影响了整治效率。通渭县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融合优势,统筹运用“公益诉讼+行政检察”的组合拳,向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直指协同机制不畅、数据共享不足等症结,构建起协同共治的新格局。 据统计,通渭县检察院开展“撂荒地整治”专项监督活动以来,已累计摸排发现乡镇撂荒耕地7800余亩,向相关乡镇发出检察建议书30份。各乡镇在整改反馈问题的同时,举一反三,对辖区内耕地撂荒情况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整治,最终推动复垦总面积达5万多亩。 通渭县检察院检察长柴文魁表示,该县检察院以实践彰显了检察监督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唤醒”了5万多亩良田,更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