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
13 12/13 11 12 1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佛山持续深化平安建设全力提升群众安全感
· 天水检察将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履职实践
· 江苏常熟多维发力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质效
· 衢州供电坚持党建引领筑牢秋检安全防线
· 公告专栏
· 关于核查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及关联公司对外担保情况的公告
· 道歉声明

强化立体防控 推动多元共治 建设“平安细胞”
佛山持续深化平安建设全力提升群众安全感

( 2025-10-1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夜经济”护航队在广东省佛山创意产业园开展巡逻活动。
  “夜经济”护航队10秒制服小偷,消费者足不出户成功跨省维权,小学门口“警家校”三方联动5秒完成安全交接……广东省佛山市街巷间这些鲜活的平安场景,既是市民安全感的生动注脚,更勾勒出这座制造业大市平安建设的坚实足迹。
  作为全国制造业重镇,近年来,佛山市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始终以“守护烟火气、筑牢平安线”为目标,构建起“立体防控筑基石、多元共治聚合力、‘细胞工程’织末梢”的平安建设体系。2024年,佛山市群众安全感达98.9%,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3%。今年上半年,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分别同比下降25.9%、33.2%。凭借扎实的治理成效,佛山市在2024年度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中获得优秀等次,禅城区获颁“一星平安鼎”,为“再造一个新佛山”筑牢安全屏障。
科技赋能快响应 织密立体防控网
  “当时我心里很慌,刚刚喊出声,巡逻队瞬间就围了上来,10秒抓住小偷,钱包也追回来了。”回想起凌晨在佛山创意产业园钱包失而复得的情景,火锅店店主老李口中连连感谢巡逻队。
  老李口中的巡逻队就是“飞鸿联盟”旗下的“夜经济”护航队。2024年5月,禅城区群防群治协会正式揭牌成立,将“飞鸿联盟”等原本分散的民间志愿队伍进行整合,如今已吸纳1511支队伍、两万余名成员。今年9月,顺德区成立“凤城平安哨”群防群治志愿服务队,成为佛山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共建”转型的生动实践。
  作为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佛山市创新建立“党委领导、政法统筹、公安牵头、镇(街道)主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探索推行最小应急单元“3个10”管理法,即巡逻范围外扩10米、监控角度外调10度、岗亭巡逻延伸10米。依托这一工作方法,禅城区祖庙商圈的防控盲区减少60%。
  在禅城区公安分局江湾派出所辖区,300余家商户的安保人员身兼多职,既是店铺守护者、“夜经济”护航队队员,也是最小应急单元成员。“我们签订治安‘三包’协议——自己店里不发案、邻居有事搭把手、顾客来了更安全。”便利店店员小李说。“夜经济”护航队成立以来,商圈接警时间缩短50%以上,打架斗殴警情下降86%。
  佛山市在各镇(街道)打造各具特色的治理品牌,让警务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南海区创新推行“近邻警务+差异警务”模式,打造“社区110”,组织1548名“邻家警力”深耕社区,做到“群众有需求,民警随叫随到”。该区西樵山景区节假日人流如织,区公安分局西樵派出所组建“景区平安联盟”,将1200余名导游和店主发展为“平安观察员”。高明区杨和镇依托14个警民平安服务站,组建由538人组成的“红袖章”群防群治力量,以52个最小应急单元为基础,在工业园区成立宣防、巡防、调解三支队伍,突出实战化导向,积极打造“主动型”治安防控格局。
  佛山市大力推进科技赋能实战运行机制建设,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耳更聪、目更明”。今年9月,台风“桦加沙”来袭,佛山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1.3万套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指挥人员一键指令,15分钟内应急力量全部到位,2小时完成核心隐患处置。
  作为全国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佛山市打破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建成统一的安全大数据池,借助AI算法,实现“异常数据自动报警、风险等级智能研判、处置方案精准推送”。2021年至今年9月,佛山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累计处置台风防御、森林火情等多类型警情两万余起,发布台风、林火、强降雨等预警分析报告600余份。
多元共治聚合力 绘就解纷新“枫”景
  不久前,某企业负责人张先生来到广东省首个行政争议市区一体化调处平台——佛山行政争议协同化解中心进行咨询。该中心调解员了解情况后,组织争议双方进行线上调解,张先生的难题得以妥善解决。
  这是佛山市破解“矛盾化解难、群众多头跑”难题的创新尝试。该市坚持系统治理思维,融汇综治中心的一体联动、行业调解的精准施策、“和事佬”的草根智慧与法规制度的刚性保障,积极构建“多层次、全覆盖、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格局。
  走进禅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12个部门服务窗口集中办公,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一窗受理、一体调处、一站解决”服务。该区依托“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以1个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综合网格、“粤平安”云平台6类政法力量,联动N种社会资源,凝聚矛盾纠纷化解合力。
  三水区云东海街道邓岗美食城的排水系统长期未接入市政管网,每逢大雨必发生污水倒灌,商户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矛盾频发。区综治中心牵头“吹哨”,统筹多部门组建攻坚专班,迅速完成管网改造。“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污水倒灌了。”美食城商户王老板说。
  佛山市委政法委强化区级综治中心实战效能与镇(街道)综治中心基础支撑,不断提升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治安风险防控能力。目前,全市5个区综治中心、32个镇(街道)综治中心已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其中,顺德区依托AI平台搭建矛盾纠纷数据库,加强风险研判,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水区建立综治中心与公安机关联动机制,定期生成预警报告,推动风险联防联控。南海区以区综治中心为主干,纵向贯穿镇(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横向覆盖“政府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优化关爱服务”三个方面,织密一纵三横的“丰”字形治理网络,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解纷。
  针对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佛山市坚持精准发力,积极打造调解品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截至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建成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282个。
  随着直播电商兴起,跨地域消费纠纷增多。南海区平洲玉器街多部门联合成立线上玉器调解室,打破时空界限,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线上调解服务。消费者只需扫描商品页面的调解二维码,即可实时连线沟通,实现“鉴定+调解+普法”一体化处理。
  顺德区乐从镇是全国知名的家具专业市场,被誉为“家具商贸之都”。为快速妥善解决家具行业衍生的消费、外观设计侵权、租赁、劳动争议等纠纷,2024年6月,该镇成立涉家具行业矛盾纠纷一体化解纷中心,探索建立“协会+消委会+律所+鉴定机构”联动机制。今年3月,湖北省丁先生花费60万元购置的进口实木家具到货后发现质量问题。该中心随即启动联动机制,经过5轮跨地域沟通,最终商家免费更换问题家具并赔偿丁先生损失。
  基层矛盾往往发端于微末。佛山市探索推行“网格+群防”工作模式,持续激活解纷“神经末梢”。“要不是‘和事佬’帮忙,我和邻居可能以后都不来往了。”南海区大沥镇嘉怡社区居民陈阿姨感慨地说。此前,她与邻居因房屋漏水发生纠纷,榕树头调解室“和事佬”梁姨耐心开展释法明理工作,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促成两家人达成和解。
  南海区公安分局黄岐派出所将辖区划分为89个网格,组建830人的“和事佬”队伍,白天开展巡逻活动,夜间在美食街、菜市场值守,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2024年6月1日,《佛山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对商事调解收费标准、矛盾纠纷网格化排查等进行明确和细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改后,广东省设区的市在基层治理领域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通过将多元解纷经验从实践创新上升为制度规范,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以前调解商事纠纷,商家常以无法可依为借口进行推脱。《条例》施行以后,沟通顺畅多了。”高明区荷城街道调解员老陈深有体会地说。在制度引领下,佛山市的解纷力量持续壮大。目前,全市已建成调解组织1689个,拥有专兼职调解员1.3万名,设立个人调解工作室44个。
  顺德区伦教街道创新推行综治中心、联合调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三站合一”模式,构建5分钟“调处圈”,让群众“步行就能得到调解”。今年2月,该街道某小区因物业交接问题导致垃圾堆积、电梯停运,200余户业主集体投诉。伦教街道按照《条例》“重大纠纷协同处置”条款,半小时内集结相关部门到现场办公,15天内完成新物业服务企业的交接工作。
激活社区“小细胞” 守护城市“大安全”
  “以前送孩子上学,一堵车就要花20分钟,现在提前10分钟到,很快完成交接,顺畅又安心。”禅城区玫瑰小学“警家校”护畅队成员周女士的舒心体验,是佛山市553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常态,更是“平安细胞”工程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佛山市委平安办连续印发《关于持续深化平安村(社区)等“平安细胞”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全市推进平安乡村、平安校园、平安厂企等“平安细胞”建设,将平安触角延伸至社会最小单元,努力实现“积‘小安’、筑‘大安’”的目标。
  2016年,佛山市公安局创新建立“警家校”护畅模式,组建“警家校”护畅队,有效解决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难题。2021年起,护畅队成员接受系统培训,实现“护畅”与“护安”同步推进。交警部门坚持“一校一策”,在交通繁忙的学校周边设置限时停车位,在郊区学校增加“护学专线”。目前,全市中小学校校园周边车辆通行率从33%提升至65%,家长平均接送时间减少15分钟,交通事故警情下降62%。
  村(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平安细胞”建设的核心阵地。佛山市深入推进“七无三零”(无涉访违法行为、无刑事治安案件、无邪教、无黑恶势力、无公共安全事故、无毒害、无群体性事件和零酒驾、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平安村(社区)建设,持续激活基层治理活力。
  为解决1000余辆电动自行车与20个充电桩的突出矛盾,禅城区祖庙街道佛平北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电动自行车治理协调小组,通过集中议事、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群众需求,新建200个智能充电端,配齐配全消防设施,有效解决“飞线充电”顽疾。
  在广袤乡村,佛山市广泛汇聚乡贤力量,引导乡贤发挥桥梁、智库、榜样作用。三水区大塘镇莘田村12名乡贤联合法律顾问,积极参与村规民约制定、矛盾纠纷化解、乡村建设规划等工作。今年6月,该村村民植某的子女因赡养问题发生争执,乡贤上门开展调解工作,最终促使当事人达成轮流照顾协议,让家庭重归和睦。
  “七无三零”平安村(社区)建设活动开展以来,佛山市90%以上的矛盾纠纷得以在基层妥善化解,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作为制造业重镇,佛山市拥有172万家市场主体,厂企成为“平安细胞”工程的关键阵地。三水区针对“厂企多、工人多、矛盾多”的实际,在185家重点厂企建立“三层防护网”,推动37个“社区民警+治保主任+网格员”三人小组、180支“淼城守望”护企队、77个厂企最小应急单元协同发力。该区芦苞工业园区设立“10分钟”全科网格工作站,高效化解涉企纠纷,目前已覆盖5个片区、42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园区伤害类警情下降53.9%,纠纷类警情下降48%,9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站内化解。
  高明区依托“园区治理共同体”模式,建立企业监管、风险排查、治安联防等多项工作机制,推动政企联建、村企联动。目前,全区已建成平安示范园区4个、平安示范企业12家,网格事项解决率达95%以上,9个园区实现警民平安服务站全覆盖。
  立体防控筑牢坚实基座,多元共治汇聚八方之力,“细胞工程”织密基层网络。当街头巷尾的温情守望与云端智慧的精准赋能交相辉映,当多元解纷的巧劲与基层细胞的活力同频共振,佛山市奏响平安“三重奏”,奋力谱写平安建设新篇章。
文/图 冯思艺 曹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