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吴琼
六横岛,是浙江舟山群岛南部的一座悬水大岛。这里不仅是舟山第三大岛,更是中国乃至全球船舶修造版图上的重要一极。 2004年起,六横岛重点发展海洋产业,成为“船舶修造岛”。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曾带来沉重的治理压力:劳务分包转包链条复杂,欠薪纠纷高发,每逢年关,工人集中维权、法庭干警四处奔波。10年过去,如今,这些场景不复存在。 从一个“讨薪难”的焦点区域到探索“无讼船厂”建设的和谐样本,这场深刻蝶变中蕴藏着怎样的密码?六横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靠前服务 法庭“搬”进船厂 回忆起10年前的景象,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六横人民法庭的老法官们仍记忆犹新:“大型船厂里有数百个工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春节前是最焦头烂额的,案子一个接一个。” 破局点在哪里?六横法庭将目光投向了船企。 2014年,以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舟山中远)为试点,一个设在厂区内的“巡回审判点暨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点”应运而生。 “当时船厂的案件纠纷量占我们总量的10%,把点位设到船企‘家门口’,工人有纠纷,不用再跑远路。”时任六横法庭庭长介绍说。 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更是司法理念的转变——与其被动受理案件,不如主动下沉,源头化解。 六横法庭同步指导企业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企业工会主席担任主任,管理层、分包方代表以及职工代表组成调解员队伍,将员工劳动争议、工伤赔偿等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初步实现“矛盾不出厂”“纠纷不成讼”。 自2014年起,企业劳动调解委员会成功化解各类纠纷600余起。在法庭指导下,舟山中远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荣获“全国金牌调解组织”称号。 党建赋能 法官走进企业 打造“无讼船厂”,党建联建成为凝聚合力、激活内生动力的关键一招。六横法庭创新“1+X”党建联建模式,党支部主动“走出去”,与海岛船企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企业从“被动应付纠纷”转向“主动依法治企”。 2022年2月,六横法庭携手舟山中远综合管理一支部正式开展党建联建。法官定期走进企业,与管理层座谈,结合典型案例讲解法律风险。这种深度互动逐渐改变了企业高管的观念,“以前觉得法律是来‘找麻烦’的,现在明白,合规管理反而能降低风险、提升效率”。 党建联建还促成了更高效的纠纷调解机制。 2022年3月28日,舟山中远外包员工苗某在码头作业时,因货油舱内意外起火被烧伤,经鉴定构成三级伤残。由于原用人单位已注销,劳动关系转移至舟山市某船舶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双方就工伤赔偿问题产生争议。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第一时间启动调解程序,法庭派驻的“小岛法官”党员先锋队成员全程参与指导。在法官专业指导下,调解过程高效推进,隔天便促成双方达成协议。 机制创新 法治融入管理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动共享法庭建设,将其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抓手。 2024年12月9日,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在舟山中远挂牌成立首家服务船企的共享法庭。通过法治赋能,实现了司法服务从“坐堂问案”到“上门解纷”的转变。 与此同时,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的“三个账户工薪保障机制”在舟山中远率先成型。在六横法庭监管指导下,由舟山中远、劳务外包公司与银行共同设立3个监管账户:外包工工薪专户、税费缴纳专户、工程款结算账户。舟山中远为所有外包工实施“一人一卡”建档管理。同时,劳务外包公司需要缴纳30万至50万元不等的风险抵押金,一旦工程款结算不足以覆盖工资,即可动用抵押金预支工资,杜绝“无钱可发”。 当工人的获得感、企业的安全感、社会的和谐感同步提升,“无讼”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感可及的现实。 舟山中远连续4年“零诉讼”,正是对这一机制生命力的最佳注脚。如今,“三个账户工薪保障机制”等务实机制已全面覆盖六横岛所有大型船企。 六横岛的“无讼船厂”之路,正在东海之滨焕发蓬勃生机,也为特色产业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
|
|
| 悬水海岛上的“无讼船厂”
|
|
|
|
|
|
| ( 2025-09-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吴琼
六横岛,是浙江舟山群岛南部的一座悬水大岛。这里不仅是舟山第三大岛,更是中国乃至全球船舶修造版图上的重要一极。 2004年起,六横岛重点发展海洋产业,成为“船舶修造岛”。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曾带来沉重的治理压力:劳务分包转包链条复杂,欠薪纠纷高发,每逢年关,工人集中维权、法庭干警四处奔波。10年过去,如今,这些场景不复存在。 从一个“讨薪难”的焦点区域到探索“无讼船厂”建设的和谐样本,这场深刻蝶变中蕴藏着怎样的密码?六横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靠前服务 法庭“搬”进船厂 回忆起10年前的景象,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六横人民法庭的老法官们仍记忆犹新:“大型船厂里有数百个工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春节前是最焦头烂额的,案子一个接一个。” 破局点在哪里?六横法庭将目光投向了船企。 2014年,以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舟山中远)为试点,一个设在厂区内的“巡回审判点暨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点”应运而生。 “当时船厂的案件纠纷量占我们总量的10%,把点位设到船企‘家门口’,工人有纠纷,不用再跑远路。”时任六横法庭庭长介绍说。 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更是司法理念的转变——与其被动受理案件,不如主动下沉,源头化解。 六横法庭同步指导企业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企业工会主席担任主任,管理层、分包方代表以及职工代表组成调解员队伍,将员工劳动争议、工伤赔偿等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初步实现“矛盾不出厂”“纠纷不成讼”。 自2014年起,企业劳动调解委员会成功化解各类纠纷600余起。在法庭指导下,舟山中远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荣获“全国金牌调解组织”称号。 党建赋能 法官走进企业 打造“无讼船厂”,党建联建成为凝聚合力、激活内生动力的关键一招。六横法庭创新“1+X”党建联建模式,党支部主动“走出去”,与海岛船企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企业从“被动应付纠纷”转向“主动依法治企”。 2022年2月,六横法庭携手舟山中远综合管理一支部正式开展党建联建。法官定期走进企业,与管理层座谈,结合典型案例讲解法律风险。这种深度互动逐渐改变了企业高管的观念,“以前觉得法律是来‘找麻烦’的,现在明白,合规管理反而能降低风险、提升效率”。 党建联建还促成了更高效的纠纷调解机制。 2022年3月28日,舟山中远外包员工苗某在码头作业时,因货油舱内意外起火被烧伤,经鉴定构成三级伤残。由于原用人单位已注销,劳动关系转移至舟山市某船舶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双方就工伤赔偿问题产生争议。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第一时间启动调解程序,法庭派驻的“小岛法官”党员先锋队成员全程参与指导。在法官专业指导下,调解过程高效推进,隔天便促成双方达成协议。 机制创新 法治融入管理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动共享法庭建设,将其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抓手。 2024年12月9日,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在舟山中远挂牌成立首家服务船企的共享法庭。通过法治赋能,实现了司法服务从“坐堂问案”到“上门解纷”的转变。 与此同时,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的“三个账户工薪保障机制”在舟山中远率先成型。在六横法庭监管指导下,由舟山中远、劳务外包公司与银行共同设立3个监管账户:外包工工薪专户、税费缴纳专户、工程款结算账户。舟山中远为所有外包工实施“一人一卡”建档管理。同时,劳务外包公司需要缴纳30万至50万元不等的风险抵押金,一旦工程款结算不足以覆盖工资,即可动用抵押金预支工资,杜绝“无钱可发”。 当工人的获得感、企业的安全感、社会的和谐感同步提升,“无讼”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感可及的现实。 舟山中远连续4年“零诉讼”,正是对这一机制生命力的最佳注脚。如今,“三个账户工薪保障机制”等务实机制已全面覆盖六横岛所有大型船企。 六横岛的“无讼船厂”之路,正在东海之滨焕发蓬勃生机,也为特色产业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