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政府
9 5/9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城市会客厅”不断涌现
· 国有资产质量更优“家底”更厚
· AI换脸侵权纠纷背后的肖像可识别性标准
· 《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审议通过
· 图片新闻

“城市会客厅”不断涌现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 2025-09-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核心阅读
  近年来,我们以城市的河流生态综合治理为抓手,通过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建立滨河绿化带和城市公园等,极大提升了城市品质,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


  □ 本报记者 张维

  “北京朝阳区的亮马河,过去水质是劣Ⅴ类,经过综合治理,已经成为风景优美的‘城市会客厅’,每年吸引游客超千万人次,成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近日公开点赞了北京亮马河的生态综合治理成绩。
  放眼全国,像亮马河这样通过治理逆袭为城市超级IP的例子,正越来越多。这些以绿色生态为底色的“城市会客厅”的不断涌现,正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我国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的生动注脚。
亮马河蝶变为超级IP
  在社交媒体上,来北京必打卡亮马河,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京城的繁华脉络中,亮马河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而过。在这里乘船观光也好,漫步步道也好,都可以尽享那份松弛与惬意,给过往的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美好体验。
  不过,亮马河曾经的标签却与此格格不入——淤泥沉积、污染严重、私搭乱建、设施锈蚀……本临河而建以求顾客青睐的酒店,在实际运营中却不得不“背河经营”,曾有附近的酒店经理吐槽:“酒店临河而建,本是卖点,却只能背河经营。”
  相关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彼时北京市朝阳区开始分期分段对亮马河进行修整、疏浚和配套建设。进入21世纪,城市化进程加快,北京市朝阳区连续多年对亮马河分段实施清淤疏浚、拓挖和衬砌等措施,使得河道行洪能力提升。
  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更是启动了对亮马河的新一轮综合治理,建设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此次整治共实施系统性六大工程,包括河流整治、慢行连通、桥梁改造、景观亮化、河湖贯通、旅游通航,实现了“水网、绿网、路网”三网融合。
  经过不懈努力,亮马河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河道水质从治理前的劣Ⅴ类,提升并常年稳定维持在Ⅲ类以上水平。生态用水保障率和自然岸线率自2021年以来均达到100%。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2021年至2023年累计监测到鱼类物种达27种。
  如今,亮马河实现了18公里滨水绿道贯通和6公里旅游通航,河岸串起“1河2湖24桥18景”,并且探索各类水上活动,实现生态良好保护的同时,不断丰富市民游客的文化生活。
  经济的发展引擎也由此被激活。亮马河的滨水空间,将周围商圈的消费带联通起来,集休闲生活、国际交往、商业活力和自然生态于一体。数据显示,近两年,亮马河周边总客流量增长近14%,重点商业项目销售额增幅超40%,商业活跃度增幅超32%;亮马河流域营业面积达12万平方米,汇集近400家品牌,地区商户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
  北京亮马河的治理成效,是我国城市生态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们以城市的河流生态综合治理为抓手,通过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建立滨河绿化带和城市公园等,极大提升了城市品质,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黄润秋说。
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
  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不断得到新提升,其中,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起到关键作用。
  傍晚时分,练江汕头段一级支流峡山大溪的“万里碧道”上,常有市民悠闲散步。江面波光粼粼,时有鱼儿跃出,也能见到白鹭飞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让人愉悦。
  让市民尽享生态红利的练江,此前却曾遭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点名痛批,且措辞极为严厉,指练江治污“光说不练”。也正是在督察的推动下,广东省下决心整治这一突出的老大难问题,昔日的“黑臭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生态河”。
  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介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充分发挥利剑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保持严的基调,迄今已经完成两轮督察“全覆盖”,第三轮督察也已开展了4批次,今年年底前还要完成第三轮第5批。督察严肃查处了一批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于会文透露了一组数据:截至今年6月,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的3294项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第二轮的督察2164项整改任务完成率超过85%,都达到序时进度,第三轮督察整改也正在扎实推进。另外,长江、黄河警示片披露的1262个问题,超九成已经完成整改。督察受理转办的35万件群众举报,绝大多数已经办结或阶段性办结,取得了“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成效。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督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条例》较之前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更加权威、层级更高,牢牢牵住了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对督察工作作了全面规范,使督察定位更加明确、组织更加规范、整改更加有力、成果运用更加强化,为法治化、规范化开展督察提供了制度依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坚定决心。”于会文说。
  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实践之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进一步压实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
  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的新提升,还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基本建立了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386万余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实施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有效运行国家生态安全、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
推进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
  就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而言,黄润秋颇有感触。
  “这些年,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一看今天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怎么样,再了解一下近期的趋势性变化,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心里不慌’。”黄润秋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顶梁柱,也是奠基石,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据了解,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十四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涵盖要素齐全、布局科学合理、技术手段较为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其中,由生态环境部直接组织监测的站点达到3.3万多个,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重点流域和管辖海域,涵盖了水、大气、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各类要素,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支撑。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对监测数据的精准性、全面性、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推进监测网络的数智化转型,实现采样分析、运行维护以人工方式为主,转向以运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为主,建立起天空地海一体化,“全域感知、人机协同、自主可控、智能高效”的新一代监测网络。黄润秋说:“我们把它称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2.0版’,这对整个监测体系来说,将是一次系统性重塑。”
  此外,我国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历史性地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达到2.23亿吨/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114.1万吨/天,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58.8%和72.4%。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检、公安部持续开展打击违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专项行动,累计查处案件1.91万件,其中涉嫌环境犯罪案件5234件。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全国113个城市累计实施固体废物治理项目3000多项,投入约5600亿元。国家还投入超过211亿元资金支持规范拆解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共4.35亿台(套),并产出693万吨相关废金属和合金等再生资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