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广角
|
|
□ 本报记者 韩潇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75年前保家卫国、埋骨他乡;75年后忠魂归来、英名昭彰。 近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在辽宁沈阳举行,30位英勇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烈士英灵回到中华大地安息。 据退役军人事务部消息,自2014年起,共12批累计101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目前,前11批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比对已顺利完成,成功为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这次我替父亲迎接他的战友回家,父亲就安葬在烈士陵园。”志愿军烈士方金耀的儿子方汉炳今年73岁,作为寻亲成功的烈士遗属代表来到沈阳参加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 9月13日10时,安葬仪式开始。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环形烈士英名墙下,摆满黄白相间的菊花,参加仪式的人们肃穆站立。军乐队奏响婉转低回的《思念曲》,在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官兵持枪护卫下,礼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缓步进入纪念广场,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退役军人事务部党组书记、部长裴金佳出席仪式并致祭文。全体人员向志愿军烈士遗骸三鞠躬,27名礼兵连续鸣枪12响,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 《思念曲》奏响,礼兵们抬起志愿军烈士棺椁绕广场半周,缓缓走向安葬地宫。全体人员凝视烈士棺椁,排起长队礼送,向烈士献花致敬,瞻仰烈士英名墙。 仪式结束后,方汉炳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寻亲故事。 方汉炳老人是湖北麻城人,1952年出生,1953年父亲牺牲时他只有1岁多,幼时对父亲的记忆都来自奶奶的讲述。“12岁时,我才从奶奶那里知道父亲上了抗美援朝战场,内心很自豪,又因他下落不明而感到不安。”方汉炳说。 2022年,湖北省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带方汉炳采集DNA样本。今年3月15日,他接到通知,DNA比对成功。 “能够找到父亲,我感到高兴又温暖。特别感激国家为此付出的心血,国家从未忘记牺牲的烈士们。”方汉炳说,“第一次来看父亲是今年清明节,父亲的名字就在陵园烈士英名墙上,以后每年都可以来看他了。” 广西平果籍志愿军烈士廖天良的孙子廖启升也来到烈士陵园。“我爷爷1949年参军,参军前与奶奶结婚,有三个孩子,我的爸爸、大伯和姑姑。”廖启升说,奶奶在世时经常与家人聊起爷爷,他70多年杳无音信,舍小家为大家。 “今年接到平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知,爷爷廖天良DNA比对成功,全家人都十分高兴。”廖启升说,“这次,我带来了家乡的枫树叶。在我的家乡,有用枫叶泡水制作五色糯米饭的传统,希望爷爷感受到家乡的味道。” 在沈阳就读的台胞学生马靖雯告诉记者:“瞻仰着覆盖国旗的棺椁,我内心深感震撼。年轻的生命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用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这一刻,我对‘家国’二字有了更深的体悟。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不忘根脉、铭记历史,勇担使命、携手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
|
去时少年身 归来英雄魂
|
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
|
|
|
( 2025-09-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
|
图为9月1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进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地宫。
本报通讯员
张永进 摄 |
|
□ 本报记者 韩潇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75年前保家卫国、埋骨他乡;75年后忠魂归来、英名昭彰。 近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在辽宁沈阳举行,30位英勇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烈士英灵回到中华大地安息。 据退役军人事务部消息,自2014年起,共12批累计101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目前,前11批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比对已顺利完成,成功为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这次我替父亲迎接他的战友回家,父亲就安葬在烈士陵园。”志愿军烈士方金耀的儿子方汉炳今年73岁,作为寻亲成功的烈士遗属代表来到沈阳参加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 9月13日10时,安葬仪式开始。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环形烈士英名墙下,摆满黄白相间的菊花,参加仪式的人们肃穆站立。军乐队奏响婉转低回的《思念曲》,在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官兵持枪护卫下,礼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缓步进入纪念广场,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退役军人事务部党组书记、部长裴金佳出席仪式并致祭文。全体人员向志愿军烈士遗骸三鞠躬,27名礼兵连续鸣枪12响,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 《思念曲》奏响,礼兵们抬起志愿军烈士棺椁绕广场半周,缓缓走向安葬地宫。全体人员凝视烈士棺椁,排起长队礼送,向烈士献花致敬,瞻仰烈士英名墙。 仪式结束后,方汉炳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寻亲故事。 方汉炳老人是湖北麻城人,1952年出生,1953年父亲牺牲时他只有1岁多,幼时对父亲的记忆都来自奶奶的讲述。“12岁时,我才从奶奶那里知道父亲上了抗美援朝战场,内心很自豪,又因他下落不明而感到不安。”方汉炳说。 2022年,湖北省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带方汉炳采集DNA样本。今年3月15日,他接到通知,DNA比对成功。 “能够找到父亲,我感到高兴又温暖。特别感激国家为此付出的心血,国家从未忘记牺牲的烈士们。”方汉炳说,“第一次来看父亲是今年清明节,父亲的名字就在陵园烈士英名墙上,以后每年都可以来看他了。” 广西平果籍志愿军烈士廖天良的孙子廖启升也来到烈士陵园。“我爷爷1949年参军,参军前与奶奶结婚,有三个孩子,我的爸爸、大伯和姑姑。”廖启升说,奶奶在世时经常与家人聊起爷爷,他70多年杳无音信,舍小家为大家。 “今年接到平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知,爷爷廖天良DNA比对成功,全家人都十分高兴。”廖启升说,“这次,我带来了家乡的枫树叶。在我的家乡,有用枫叶泡水制作五色糯米饭的传统,希望爷爷感受到家乡的味道。” 在沈阳就读的台胞学生马靖雯告诉记者:“瞻仰着覆盖国旗的棺椁,我内心深感震撼。年轻的生命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用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这一刻,我对‘家国’二字有了更深的体悟。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不忘根脉、铭记历史,勇担使命、携手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