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平安中国
9 6/9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寻求装饰装修矛盾纠纷“最优解”
· 检察监督与生态治理同频共振
· 从“铁脚板”巡山到“千里眼”追踪
· 精准联调化解纠纷在基层

从“铁脚板”巡山到“千里眼”追踪

( 2025-08-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7月24日,重庆市南川区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民警带领生态义警开展巡山护林工作。 王振 摄
  □ 本报记者 张晨

  “牵牛坪联勤点,联勤中心呼叫,请报告工作情况。”“目前正在牵牛坪巡逻执勤,一切正常。”“收到,请继续开展日常联勤工作。”8月17日,重庆市南川区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生态警长罗京在金佛山生态警务站现场连线辖区内的各个联勤点。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佛山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好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千年银杉傲然挺立,濒危黑叶猴种群在此繁衍生息。现场连线时,《法治日报》记者看到指挥屏那头,万亩方竹林随风而动,游人悠闲漫步其间。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各地公安机关做实生态警务,书写护绿实践。防火、防盗、防破坏自然保护地,是一代代守山人的职责。平日清晨6点,南川区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民警、生态警长李宗明就带着他的巡山“三件宝”——砍柴刀、大水壶、护腿套,一头扎进莽莽山林,排查安全隐患。在保护区腹地,守山人与采笋人经年用脚力走出一条一尺见宽的小路。
  “走进大山,就像回家。”李宗明护山已有36载,3000多次跋涉、29万公里的巡护里程,让他成了公认的“活地图”,年轻民警心中的“森林通”。虽年近花甲,但李宗明依旧步伐矫健,他走过泥泞,穿过藤蔓,把手电筒的光柱照向密林深处,指着一棵参天大树说:“看,这棵乐汉松已经有500多岁了,去年有人想偷它,还好被我们及时发现,保住了它。”
  36年间,李宗明的巡护里程可绕赤道七圈,参与查处涉林行政、刑事案件1900余起,救助野生动物220余只。像他这样的生态警长在南川区共有141名,他们作为南川生态警务扎根一线的“前沿哨兵”,负责隐患治理、线索排查、警示宣传、案件侦办等工作。李宗明和他的伙伴们年均徒步巡山护林近1000公里,这群守山人用“铁脚板”走出青山的绿意。
  罗京告诉记者,在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公安机关面临着生态治理的“五难”困境:问题发现难、信息共享难、协同联动难、溯源治理难、群众支持难。面对这些挑战,传统治理模式难以为继。
  “今天的现场连线正是汗水警务的新发展。”罗京指着大屏解释道,“一旦发现山火等异常,民警会操控无人机到达现场先行观察火情,及时通报森林消防专业队。由此,今年3起火情都及时得到处理,没有让火势蔓延。”
  据罗京介绍,南川公安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牵引,深度运用市局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平台,依托市局环资侦总队搭建的环保数字化应用系统,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案件线索自动梳理、技术比对、情报研判等,主动推送案件线索,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发现、精准打击”;将无人机技术运用到生态保护领域,构建“空地一体、警地联动”的生态巡防体系。
  从老一辈的“铁脚板”巡山到新一代的“千里眼”追踪,从单打独斗到全民共治,南川绿意更浓。
  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以下简称金佛山管理中心)副主任王霞对此深有体会:“自南川区公安局探索建立生态警务工作以来,保护区及周边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提升,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及时打击和制止。”
  一个案例反映出治理成果:今年,金佛山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金山镇金狮村巡查时,发现张某某在其自有承包林内存在涉嫌违法乱砍滥伐林木行为,区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生态警长迅速响应介入,经缜密调查,确认张某某在保护区核心区的砍伐行为涉嫌违法,依法予以查处。事后,生态警务站的民警们还协同金佛山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对当地居民进行了法治教育,并进一步明确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的界限,达到了查处一起、震慑一批、教育一方的目的。
  “在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对非法行为的制止和处置离不开生态警务的迅速响应和介入。景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种群从2016年的151只增至180余只,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25万亩方竹林产量占全国42.8%,年创收1.8亿元,带动20万人增收。”王霞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