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
|
|
□ 本报记者 王春 文/图
“我承诺:不购买、不伤害、不打扰,做野生动物的守护者!”34名中小学生以法治小记者的新身份齐声许下承诺,稚嫩却铿锵的童音回荡在青山绿水环绕的苍翠幽谷之间。 8月12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小记者生态研学活动在浙江省缙云县千鹦鸟舍野生动物司法保护救助中心举办。 该活动由缙云县公安局、缙云县林业局、千鹦鸟舍联合组织,旨在让青少年体验一场融合法律实践与生态守护的成长之旅。 在鸟舍创办人朱姜蓓的开场介绍中,小记者听到她作为90后海归回乡创业的初心:“不仅展示鸟类之美,更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凝聚守护生态共识,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碧水蓝天,青山鸟鸣。小记者穿梭于鹦鹉迷宫接受鸟类知识科普后,一场动物保护专题讲座紧跟其后。 壶镇派出所民警张君敏指着一幅生态链图示,声音陡然严肃:“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2024年3月,缙云公安生态警长在野外巡逻时发现,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被捕鸟网死死缠住,翅膀已坏死无法飞翔……” 民警的讲述让小记者们神情凝重,当听到“这只红隼经千鹦鸟舍救助人员专业处理与精心养护,从此在这里安家,成为警示非法捕猎的活教材”,大家才舒了口气。 一个真实的案例,将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具象化,将冰冷条款转化为惊心画面:盗猎者布下的细密捕鸟网如何困住天空“精灵”,一枚不起眼的兽夹足以终结珍稀鸟类的飞翔之梦…… “法律划出的红线,就是守护这些生命的最后盾牌。”孩子们屏息凝神,笔尖在采访本上疾速移动,法律的重量如此厚重地落在肩头。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024年以来,缙云县公安局在仙都设立生态共护联勤中心,依托野生动物司法保护救助中心,收容救护野生动物400余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只。 “别怕,我们帮你。”在救助体验区内,小记者们戴上手套,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化身“临时救护员”,学习如何轻柔处理“受伤”的鸟类模型,小心清理“伤口”。 “原来救助不仅需要爱心,更要专业和敬畏。”小记者胡婉竺轻声感慨。 在“我为环保代言”创意工坊,孩子们化身环保魔法师,将日常废弃的塑料瓶、旧纸盒等材料点化为宝。一双双巧手之下,废弃物被赋予新生,成为承载着爱与希望的鸟巢模型。 一只由矿泉水瓶切割编织的彩色巢穴旁,小记者朱政恺写下:“给流浪的翅膀一个法律守护的家。” 最令小记者们心跳加速的,是化身“生态侦探”时刻。 环食药侦民警精心布置模拟非法捕猎现场——隐蔽的捕鸟网、冰冷的兽夹等非法工具散落林间。 “大家分头勘查,找出所有违法工具!”一声令下,小记者们马上行动起来,俯身草丛,目光如炬,认真勘查每一寸角落并记录报告。 四年级学生蒋张辰昔拨开灌木,用镊子小心夹起一张捕鸟网,高声报告:“这里藏了捕猎装置!” 民警随即上前,以实物为教材,剖析盗猎者的手段,并解读其背后触犯的法律条款。 这场沉浸式破案,让抽象的法条在孩子们眼前具象化为保护生态的坚实盾牌。 成果分享会上,作品铺满展台——沾着泥土的记录、定格鹦鹉灵动的照片、呼吁禁绝野味贸易的倡议书。 小记者胡婉竺说:“以后看到伤害小鸟、破坏环境的事,不光要报告警察叔叔,还要把学到的法律知识和生态警务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传递这份守护的力量!” 小记者田许辰展示了法宝:一张抄录野生动物保护法关键条款的塑封卡片。“我要当好翻译官,让更多人听懂自然的声音!”他的话激起热烈掌声。 “你们接过的是守护绿水青山和美丽家园的接力棒!”在生态警长刘雄的寄语中,34名学生被授予法治小记者聘书,并佩戴上生态小卫士勋章。 行走在仙都景区里,小记者看到,满目是绿,到处是景,随处可见的生态警长,让人安全感满满。 缙云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壶镇派出所所长卢留斌介绍,希望通过开展法治小记者生态研学等活动,提升公众对生态警务的认知和支持,共护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共筑富绿共融新格局。

|
|
“做野生动物的守护者”
|
34名法治小记者走进千鹦鸟舍开启生态研学之旅
|
|
|
( 2025-08-1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
|
图为千鹦鸟舍工作人员教孩子们用废弃的树枝、绳子等搭建鸟窝。 |
|
□ 本报记者 王春 文/图
“我承诺:不购买、不伤害、不打扰,做野生动物的守护者!”34名中小学生以法治小记者的新身份齐声许下承诺,稚嫩却铿锵的童音回荡在青山绿水环绕的苍翠幽谷之间。 8月12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小记者生态研学活动在浙江省缙云县千鹦鸟舍野生动物司法保护救助中心举办。 该活动由缙云县公安局、缙云县林业局、千鹦鸟舍联合组织,旨在让青少年体验一场融合法律实践与生态守护的成长之旅。 在鸟舍创办人朱姜蓓的开场介绍中,小记者听到她作为90后海归回乡创业的初心:“不仅展示鸟类之美,更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凝聚守护生态共识,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碧水蓝天,青山鸟鸣。小记者穿梭于鹦鹉迷宫接受鸟类知识科普后,一场动物保护专题讲座紧跟其后。 壶镇派出所民警张君敏指着一幅生态链图示,声音陡然严肃:“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2024年3月,缙云公安生态警长在野外巡逻时发现,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被捕鸟网死死缠住,翅膀已坏死无法飞翔……” 民警的讲述让小记者们神情凝重,当听到“这只红隼经千鹦鸟舍救助人员专业处理与精心养护,从此在这里安家,成为警示非法捕猎的活教材”,大家才舒了口气。 一个真实的案例,将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具象化,将冰冷条款转化为惊心画面:盗猎者布下的细密捕鸟网如何困住天空“精灵”,一枚不起眼的兽夹足以终结珍稀鸟类的飞翔之梦…… “法律划出的红线,就是守护这些生命的最后盾牌。”孩子们屏息凝神,笔尖在采访本上疾速移动,法律的重量如此厚重地落在肩头。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024年以来,缙云县公安局在仙都设立生态共护联勤中心,依托野生动物司法保护救助中心,收容救护野生动物400余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只。 “别怕,我们帮你。”在救助体验区内,小记者们戴上手套,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化身“临时救护员”,学习如何轻柔处理“受伤”的鸟类模型,小心清理“伤口”。 “原来救助不仅需要爱心,更要专业和敬畏。”小记者胡婉竺轻声感慨。 在“我为环保代言”创意工坊,孩子们化身环保魔法师,将日常废弃的塑料瓶、旧纸盒等材料点化为宝。一双双巧手之下,废弃物被赋予新生,成为承载着爱与希望的鸟巢模型。 一只由矿泉水瓶切割编织的彩色巢穴旁,小记者朱政恺写下:“给流浪的翅膀一个法律守护的家。” 最令小记者们心跳加速的,是化身“生态侦探”时刻。 环食药侦民警精心布置模拟非法捕猎现场——隐蔽的捕鸟网、冰冷的兽夹等非法工具散落林间。 “大家分头勘查,找出所有违法工具!”一声令下,小记者们马上行动起来,俯身草丛,目光如炬,认真勘查每一寸角落并记录报告。 四年级学生蒋张辰昔拨开灌木,用镊子小心夹起一张捕鸟网,高声报告:“这里藏了捕猎装置!” 民警随即上前,以实物为教材,剖析盗猎者的手段,并解读其背后触犯的法律条款。 这场沉浸式破案,让抽象的法条在孩子们眼前具象化为保护生态的坚实盾牌。 成果分享会上,作品铺满展台——沾着泥土的记录、定格鹦鹉灵动的照片、呼吁禁绝野味贸易的倡议书。 小记者胡婉竺说:“以后看到伤害小鸟、破坏环境的事,不光要报告警察叔叔,还要把学到的法律知识和生态警务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传递这份守护的力量!” 小记者田许辰展示了法宝:一张抄录野生动物保护法关键条款的塑封卡片。“我要当好翻译官,让更多人听懂自然的声音!”他的话激起热烈掌声。 “你们接过的是守护绿水青山和美丽家园的接力棒!”在生态警长刘雄的寄语中,34名学生被授予法治小记者聘书,并佩戴上生态小卫士勋章。 行走在仙都景区里,小记者看到,满目是绿,到处是景,随处可见的生态警长,让人安全感满满。 缙云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壶镇派出所所长卢留斌介绍,希望通过开展法治小记者生态研学等活动,提升公众对生态警务的认知和支持,共护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共筑富绿共融新格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