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广角
|
|
□ 康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引领中华儿女铸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强大力量,把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火炬高高举起、代代相传。 伟大抗战精神铸就于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抗战精神的灵魂。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从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到敌后战场的艰苦卓绝,从北平学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喊,到陕北农民“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奉献,爱国情怀突破阶级、党派、地域的界限。亿万中华儿女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坚定信念,汇聚成气壮山河的爱国洪流。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抗战精神的风骨。面对疯狂残暴的日寇,中华儿女保持了决不与敌人同流合污、决不助纣为虐的民族气节。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后以棉絮草根果腹仍战斗至生命最后一息;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在乌斯浑河畔高呼抗日口号集体投江;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宁跳悬崖不降敌寇;赵一曼在酷刑面前的坚贞不屈;被日寇抓走当人质,逼迫写劝降信的马母,在绝食七天后壮烈殉国。这些英雄群体以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抗战精神的特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血腥暴行,中国军民始终焕发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展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斗志,百团大战彰显了敌后军民的作战智慧。在正面战场,淞沪、徐州、武汉等会战付出了巨大牺牲;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抗战精神的根基。在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的重压之下,中国人民没有选择在暗无天日中卑躬屈膝、苟且偷生,而是以不屈不挠的抗争去争取光明的前景。面对日军的“三光”政策,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面对投降主义思潮,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口号。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毅力,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印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科学判断。 伟大抗战精神是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凝聚民族力量、激发奋进斗志的精神旗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顽强意志坚持抗战,最终取得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任务艰巨,就越需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将其转化为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不断把民族复兴的伟业推向前进。 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滋养,它昭示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证明了中华民族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能挺直脊梁、屹立不倒。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我们更需以抗战精神立根铸魂。 勇于攻坚克难的思想武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力量,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以愚公移山的韧劲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澎湃动力,在攻坚克难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担当。伟大抗战精神所体现的对和平的珍视、对正义的坚守,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底色。今天,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国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正是对抗战精神中“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信念的传承。要以抗战精神砥砺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在新时代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将伟大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这种信念,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做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确保我们的事业在任何风浪考验面前都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就是要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我们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报国行动,立足本职岗位,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汇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勇担强国复兴使命。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才最终赢得了胜利。新征程上,必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把抗战精神转化为奋进动力: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焦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稳健前行。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秉持为民服务宗旨。我们党之所以能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时代,秉持为民服务宗旨,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伟大抗战精神在为民造福的实践中绽放时代光芒。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哲学部)

|
|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
|
|
|
( 2025-08-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
□ 康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引领中华儿女铸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强大力量,把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火炬高高举起、代代相传。 伟大抗战精神铸就于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抗战精神的灵魂。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从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到敌后战场的艰苦卓绝,从北平学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喊,到陕北农民“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奉献,爱国情怀突破阶级、党派、地域的界限。亿万中华儿女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坚定信念,汇聚成气壮山河的爱国洪流。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抗战精神的风骨。面对疯狂残暴的日寇,中华儿女保持了决不与敌人同流合污、决不助纣为虐的民族气节。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后以棉絮草根果腹仍战斗至生命最后一息;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在乌斯浑河畔高呼抗日口号集体投江;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宁跳悬崖不降敌寇;赵一曼在酷刑面前的坚贞不屈;被日寇抓走当人质,逼迫写劝降信的马母,在绝食七天后壮烈殉国。这些英雄群体以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抗战精神的特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血腥暴行,中国军民始终焕发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展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斗志,百团大战彰显了敌后军民的作战智慧。在正面战场,淞沪、徐州、武汉等会战付出了巨大牺牲;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抗战精神的根基。在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的重压之下,中国人民没有选择在暗无天日中卑躬屈膝、苟且偷生,而是以不屈不挠的抗争去争取光明的前景。面对日军的“三光”政策,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面对投降主义思潮,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口号。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毅力,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印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科学判断。 伟大抗战精神是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凝聚民族力量、激发奋进斗志的精神旗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顽强意志坚持抗战,最终取得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任务艰巨,就越需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将其转化为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不断把民族复兴的伟业推向前进。 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滋养,它昭示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证明了中华民族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能挺直脊梁、屹立不倒。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我们更需以抗战精神立根铸魂。 勇于攻坚克难的思想武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力量,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以愚公移山的韧劲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澎湃动力,在攻坚克难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担当。伟大抗战精神所体现的对和平的珍视、对正义的坚守,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底色。今天,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国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正是对抗战精神中“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信念的传承。要以抗战精神砥砺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在新时代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将伟大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这种信念,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做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确保我们的事业在任何风浪考验面前都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就是要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我们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报国行动,立足本职岗位,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汇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勇担强国复兴使命。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才最终赢得了胜利。新征程上,必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把抗战精神转化为奋进动力: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焦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稳健前行。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秉持为民服务宗旨。我们党之所以能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时代,秉持为民服务宗旨,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伟大抗战精神在为民造福的实践中绽放时代光芒。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哲学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