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经纬
4 4/4 3 4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吐槽墙”上话民生
· 实现全域全量全程全时的本质平安
· 绍兴:绘就全域平安新图景
· 儿童票究竟该以何为标准?

“吐槽墙”上话民生

( 2025-08-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吕佳慧

  傍晚时分,浙江省绍兴嵊州市三江街道三江新村的居民刘雨(化名)刚走进小区,就与一支身穿红马甲、头戴红帽子的志愿巡逻队擦肩而过。
  “下班啦,姑娘!”带队的志愿者王大爷热情地和她打招呼。
  “是啊,王大爷。你们又出来夜巡呢?”刘雨笑道。
  王大爷点点头,寒暄了几句后,又带着这支队伍继续在夜色中巡逻:他们一面仔细地搜寻花丛、河道的垃圾,一面热情地与散步的居民们聊天。
  路灯下,那一个个红色背影极为显眼清晰。
  “他们是小区居民组成的民情观察员和志愿服务队。”刘雨向近日前来采访的《法治日报》记者介绍,“晚上巡逻,既维护环境,又和我们唠家常,了解小区里的事儿,收集大家的想法。”
  不一会儿,路过小区邻里中心的休闲长廊,一个温馨的角落映入记者的眼帘——红木桌椅旁,几位居民正聊着天。暖黄色的墙壁上,“问需、问难、问盼,访谈、夜谈、座谈”几个字格外醒目。
  “这就是我们的‘民情角’,是专门倾听大家心事的地方。”刘雨说,“社区工作人员会在这里收集问题,帮忙解决。对啦,今晚就有民情夜谈,我也要参加!”
  “民情角”的另一边,一面花花绿绿的“吐槽墙”别具一格。墙上贴满了一张张居民手写的便利贴,每张“心声”后面,都紧跟着社区工作人员图文并茂的回复。
  “小区楼道有杂物堆积!”“好的,社区动员党员干部一起清理楼道杂物。”
  “路面窨井破损严重!”“社区、物业已联合开展破损窨井盖修复工作。”
  “有没有免费的电影放映啊?”“暑假会有电影放映哦!”
  ……
  刘雨在墙上找到了自己不久前写下的黄色便利贴:“咖啡店门口砖块破损,踩上去积水溅湿裤脚。”便利贴下方,民情观察员魏霞回复道:“您好,破损砖块已修复!”并附上了修复后的照片。
  “这阵子阴雨绵绵,几天前我不小心踩到破损砖块,裤脚被积水溅湿了,心情不悦,便来到‘民情角’,在‘吐槽墙’上写下这个问题。”刘雨告诉记者,“社区这么快就有回应,让我觉得特别踏实。”
  正说着,魏霞走了过来。她介绍说:“相比传统的投诉方式,‘吐槽墙’更贴近居民生活,能够自由发声、随时对接,也能激励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质量。”
  刘雨所在的三江街道共招募了140多位像魏霞这样的民情观察员。他们中有不少人性格外向、能说会道,时常在楼宇间收集民情民愿,拉近与居民的距离。
  记者了解到,嵊州是“民情日记”发源地。20多年前,乡镇干部用手写日记深入基层;如今,“民情日记”已升级为线上“民情数据”“民情大脑”,并从乡村延伸至城市社区和企业。嵊州探索发展的“民情观察员”“民情角”“民情哨点”等创新做法,正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街社、好事广为传扬”的基层自治目标。
  晚上8点,民情夜谈准时开始。三江新村负责人、“民情角”负责人王伟星以民情观察员身份参加。
  “我家衣帽间经常出现渗水情况,能不能帮忙处理?”
  “小区里最近停车乱,带来了很多不方便。”
  “我们社区年轻人多,对婚恋这件事比较急迫!”
  刘雨和邻居们围坐一起,踊跃反映问题。王伟星仔细记录着,与大家共同商议对策。
  作为拥有700多户、2000多人的开放式老旧小区,三江新村配套设施不足、人员流动性大、道路拥挤,邻里矛盾时有发生。“民情角”成了精准对接需求、共商共议化解矛盾的平台。
  “记录的都是琐碎小事,但要随时上报。做民情观察员,得有奉献精神,为的就是听民声、解民难。”王伟星说。
  为解决“停车乱”,民情观察员们夜间打着手电巡逻劝导;王伟星免费为居民维修楼道灯,被大家唤作“亮灯书记”……钢筋水泥的楼宇间,暖流涌动。
  自2023年设立“民情角”工作点以来,三江新村的民情民意得到有效收集和解决。
  “环境变美了,交通顺畅了,邻里更和睦了,真要感谢这些民情观察员。”刘雨由衷感叹道。
漫画/李海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