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叶展 刘炜桐 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河庄街道,六大安置小区构成了区域内交付时间最集中的安置群落。8000余套房屋里,住着1.5万本地居民与约1.3万流动人口,多元群体的交融既带来活力,也带来治理挑战。 杭州市公安局钱塘区分局河庄派出所从破解村社权责交叉的管理难题,到牵头搭建“警社村联动融合治理”平台;从聚焦装修噪声、财物防盗等民生痛点,到创新“楼道夜话”“控噪治理群”等治理载体,以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笔触勾勒起“江畔田韵”安居宜居的和美画卷。 项大伯从河庄派出所副所长何可南手中接过市民卡时满口道谢。他的弟弟早年因交通事故导致脑力萎缩,从原籍村搬到安置小区后,时常出现顺手拿烟、推倒电瓶车、乱翻外卖等行为,屡被报警投诉,也成了安置社区书记高强心里“挂了号”的重点关注对象。 “那会儿我们怎么劝,项大伯的弟弟都听不进去。”高强苦于找不到劝说的突破口,便向派出所求助。河庄派出所当即牵头,召集街道平安办、社会事务办、综管、社区及原籍村干部召开联席会议,提出为项大伯弟弟办理残保金的解决方案,确定由看着他长大的原籍村党支部委员曹文虎上门沟通,前前后后收集了20多年前的手术证明、市民卡办理材料等;安置社区干部陪同他去医院就诊,还垫付了医疗费;河庄派出所民警专门开车送他到办事服务中心,现场办理残疾鉴定。半个月后,第一笔残保金顺利打到他的市民卡上。 让拆迁村民在“被帮助”中找到归属感,让安置社区在“被需要”中实现价值,让社区民警在“被认可”中更好地服务群众。今年5月初,河庄派出所、社会事务办等单位联合推出53项公共服务事项,涵盖法律政策咨询、婚恋纠纷调解、评残救助申请等,推行“村事社办、社事警办、警社联办”模式,推动社区警务、村级事务与社区服务有机衔接,让村民实现“就近办、网上办、协同办”。 “楼上电钻从早响到晚,孩子都没法写作业”“我们是业主,精装修工期肯定比简装长”……傍晚6点,几名搬着板凳在楼道乘凉的居民,拉着社区民警周泽伟唠家常,一场“楼道夜话”正热闹讨论着新交付安置小区最突出的装修噪声扰民问题。 从独门独院到楼上楼下,从正在装修到已经入住,安置小区生活方式的转变,倒逼社区警务治理方式革新。周泽伟联合社区、物业、楼栋管家、银龄志愿者组成“控噪治理群”,结合本地村民的作息特点和新杭州人的工作时间,上门开展“地毯式排查”,记录噪声来源、标注高频问题、制定“降噪公约”,还在楼道、电梯张贴方言版提示,提醒新入住的装修户避开休息时段施工,避免噪声扰民。自专项治理以来,装修噪声扰民报警量下降16%,信访投诉量下降41%。 此外,安置小区的生活环境变了,但村民向居民过渡的生活习惯还没完全转变。不少村民仍习惯把东西放在地下储藏室,还常常不上锁,导致被盗案件频发。河庄派出所联合社区、物业开展地下空间“安全漏洞”补盲行动;协调社区施工队统一加固地下室门窗等防盗设施;组建党员突击队,对架空层、电动自行车充电区等案件高发区域开展亮灯巡逻。一系列举措既有利于安全管理和应急疏散,又消除了“藏人藏赃”隐患,让偷盗行为“藏不住、逃不掉”。

|
|
从“安置”到“安居”
|
杭州河庄派出所以精细治理托起群众幸福感
|
|
|
( 2025-08-0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叶展 刘炜桐 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河庄街道,六大安置小区构成了区域内交付时间最集中的安置群落。8000余套房屋里,住着1.5万本地居民与约1.3万流动人口,多元群体的交融既带来活力,也带来治理挑战。 杭州市公安局钱塘区分局河庄派出所从破解村社权责交叉的管理难题,到牵头搭建“警社村联动融合治理”平台;从聚焦装修噪声、财物防盗等民生痛点,到创新“楼道夜话”“控噪治理群”等治理载体,以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笔触勾勒起“江畔田韵”安居宜居的和美画卷。 项大伯从河庄派出所副所长何可南手中接过市民卡时满口道谢。他的弟弟早年因交通事故导致脑力萎缩,从原籍村搬到安置小区后,时常出现顺手拿烟、推倒电瓶车、乱翻外卖等行为,屡被报警投诉,也成了安置社区书记高强心里“挂了号”的重点关注对象。 “那会儿我们怎么劝,项大伯的弟弟都听不进去。”高强苦于找不到劝说的突破口,便向派出所求助。河庄派出所当即牵头,召集街道平安办、社会事务办、综管、社区及原籍村干部召开联席会议,提出为项大伯弟弟办理残保金的解决方案,确定由看着他长大的原籍村党支部委员曹文虎上门沟通,前前后后收集了20多年前的手术证明、市民卡办理材料等;安置社区干部陪同他去医院就诊,还垫付了医疗费;河庄派出所民警专门开车送他到办事服务中心,现场办理残疾鉴定。半个月后,第一笔残保金顺利打到他的市民卡上。 让拆迁村民在“被帮助”中找到归属感,让安置社区在“被需要”中实现价值,让社区民警在“被认可”中更好地服务群众。今年5月初,河庄派出所、社会事务办等单位联合推出53项公共服务事项,涵盖法律政策咨询、婚恋纠纷调解、评残救助申请等,推行“村事社办、社事警办、警社联办”模式,推动社区警务、村级事务与社区服务有机衔接,让村民实现“就近办、网上办、协同办”。 “楼上电钻从早响到晚,孩子都没法写作业”“我们是业主,精装修工期肯定比简装长”……傍晚6点,几名搬着板凳在楼道乘凉的居民,拉着社区民警周泽伟唠家常,一场“楼道夜话”正热闹讨论着新交付安置小区最突出的装修噪声扰民问题。 从独门独院到楼上楼下,从正在装修到已经入住,安置小区生活方式的转变,倒逼社区警务治理方式革新。周泽伟联合社区、物业、楼栋管家、银龄志愿者组成“控噪治理群”,结合本地村民的作息特点和新杭州人的工作时间,上门开展“地毯式排查”,记录噪声来源、标注高频问题、制定“降噪公约”,还在楼道、电梯张贴方言版提示,提醒新入住的装修户避开休息时段施工,避免噪声扰民。自专项治理以来,装修噪声扰民报警量下降16%,信访投诉量下降41%。 此外,安置小区的生活环境变了,但村民向居民过渡的生活习惯还没完全转变。不少村民仍习惯把东西放在地下储藏室,还常常不上锁,导致被盗案件频发。河庄派出所联合社区、物业开展地下空间“安全漏洞”补盲行动;协调社区施工队统一加固地下室门窗等防盗设施;组建党员突击队,对架空层、电动自行车充电区等案件高发区域开展亮灯巡逻。一系列举措既有利于安全管理和应急疏散,又消除了“藏人藏赃”隐患,让偷盗行为“藏不住、逃不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