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与法
|
|
□ 本报记者 马利民 如何预防校园霸凌、如何预防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面对未成年人容易遇到的法律问题,怎样的普法才能直抵人心?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前往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实地探访巴中法院“馨园”未成年人法治辅导中心。 “我的愿望是爸爸妈妈多陪伴我、多爱我一些,但我又不敢对他们说。”又到周五,巴中法院“馨园”未成年人法治辅导中心的连心室内,在易芳进的循循善诱下,小东(化名)慢慢打开话匣子,心里的情绪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易芳进是通江县人民法院的员额法官,她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A证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每周五她都会来“馨园”未成年人法治辅导中心“上班”。听完小东的倾诉,易芳进耐心开导,并教给他一个办法——试着用写信的方式与爸爸妈妈沟通,把不敢说、想说的话都写下来。 “我试试吧。”小东与易芳进达成了共识,还约定第一时间分享父母看信时的情景和感受。 这是巴中法院“馨园”未成年人法治辅导中心,通过“心理疏导+法治辅导”模式,用心用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巴中是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大市,留守儿童多。近年来,巴中法院办理的侵害未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明显增加,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巴中法院“馨园”未成年人法治辅导中心应运而生。 辅导中心位于通江县人民法院,于2024年12月正式建成使用。辅导中心设立“心理连心室”“馨愿留言树”等功能区,设置负面因素消除、动力单车蓄能、情绪宣泄等互动游戏,采购专业心理测试仪器,及时发现未成年人成长的心理需求,并由易芳进心理疏导团队一对一“把脉问诊”“上门辅导”,建立成长台账和专档,定期跟踪回访,确保未成年人“向阳”生长。 “馨愿留言树”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孩子们写下的心愿。“我不想上学。”这张格格不入的纸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儿童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快速成长期,时常面临学业压力,在处理家庭、朋友、同学等人际关系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易芳进说,“我们通过对留言的排查,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主动与孩子或者学校、家长联系,为他们提供帮助。” 为延伸“馨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辅导中心还向全县各中小学正式投放、运行“馨园信箱”,接受未成年人成长中的法治、心理等问题咨询和情感沟通。 如何让孩子们对枯燥的法律知识感兴趣?辅导中心以教育引导为出发点,展陈法治宣传、警示教育、心理疏导等内容,结合沉浸式场景、AI体验、VR模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多角度提供实践性、互动式的法治教育内容,让未成年人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治意识。 “丰富新颖的体验方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很有教育意义。”通江县高明小学老师刘晓梅谈到,通过真实案例与沉浸式体验,学生从“被动听法”转向“主动学法”,法律认知从抽象条文转化为具体行为边界,法治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辅导中心每周五免费开放,自开馆以来,吸引辖区2000余名学生“打卡体验”。通江县人民法院院长刘伯梅表示,“我们将以‘馨园’为依托,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识,深化探索创新,织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网,全面呵护未成年人向阳生长。”

|
|
巴中法院法润“馨园”
|
|
|
|
( 2025-08-0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青少年与法 |
|
□ 本报记者 马利民 如何预防校园霸凌、如何预防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面对未成年人容易遇到的法律问题,怎样的普法才能直抵人心?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前往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实地探访巴中法院“馨园”未成年人法治辅导中心。 “我的愿望是爸爸妈妈多陪伴我、多爱我一些,但我又不敢对他们说。”又到周五,巴中法院“馨园”未成年人法治辅导中心的连心室内,在易芳进的循循善诱下,小东(化名)慢慢打开话匣子,心里的情绪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易芳进是通江县人民法院的员额法官,她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A证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每周五她都会来“馨园”未成年人法治辅导中心“上班”。听完小东的倾诉,易芳进耐心开导,并教给他一个办法——试着用写信的方式与爸爸妈妈沟通,把不敢说、想说的话都写下来。 “我试试吧。”小东与易芳进达成了共识,还约定第一时间分享父母看信时的情景和感受。 这是巴中法院“馨园”未成年人法治辅导中心,通过“心理疏导+法治辅导”模式,用心用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巴中是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大市,留守儿童多。近年来,巴中法院办理的侵害未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明显增加,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巴中法院“馨园”未成年人法治辅导中心应运而生。 辅导中心位于通江县人民法院,于2024年12月正式建成使用。辅导中心设立“心理连心室”“馨愿留言树”等功能区,设置负面因素消除、动力单车蓄能、情绪宣泄等互动游戏,采购专业心理测试仪器,及时发现未成年人成长的心理需求,并由易芳进心理疏导团队一对一“把脉问诊”“上门辅导”,建立成长台账和专档,定期跟踪回访,确保未成年人“向阳”生长。 “馨愿留言树”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孩子们写下的心愿。“我不想上学。”这张格格不入的纸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儿童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快速成长期,时常面临学业压力,在处理家庭、朋友、同学等人际关系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易芳进说,“我们通过对留言的排查,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主动与孩子或者学校、家长联系,为他们提供帮助。” 为延伸“馨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辅导中心还向全县各中小学正式投放、运行“馨园信箱”,接受未成年人成长中的法治、心理等问题咨询和情感沟通。 如何让孩子们对枯燥的法律知识感兴趣?辅导中心以教育引导为出发点,展陈法治宣传、警示教育、心理疏导等内容,结合沉浸式场景、AI体验、VR模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多角度提供实践性、互动式的法治教育内容,让未成年人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治意识。 “丰富新颖的体验方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很有教育意义。”通江县高明小学老师刘晓梅谈到,通过真实案例与沉浸式体验,学生从“被动听法”转向“主动学法”,法律认知从抽象条文转化为具体行为边界,法治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辅导中心每周五免费开放,自开馆以来,吸引辖区2000余名学生“打卡体验”。通江县人民法院院长刘伯梅表示,“我们将以‘馨园’为依托,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识,深化探索创新,织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网,全面呵护未成年人向阳生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