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5 1/5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习近平接受外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
· 裁决书与仲裁规则获境外广泛认可
· 审议通过《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暂行办法》
·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会法执法检查组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 以实干实绩书写优异检察援藏援青答卷
· 当好“红头文件”的“法治守门人”
· 对保健品虚假宣传零容忍
· 矛盾化解在“家门口心坎上”
· 群众进门能“找对人办成事”
· 图片新闻
· 最高法发布严格区分失信、失能
被执行人强化信用修复典型案例

对保健品虚假宣传零容忍

( 2025-07-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常鸿儒
  
  为强化“保健食品非药物”消费警示,规范保健品领域营销宣传,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6起保健品虚假宣传典型案例,其中,有两起案例中的当事人利用电商平台直播间或店铺进行保健品虚假宣传,需要引起有关方面警惕。
  这两起案例并不复杂。在一起案例中,当事人在直播时通过多个账号发送夸大产品功效的弹幕,实际上产品只是普通食品,无保健品、药品资质。而在另一起案例中,当事人在直播时宣传相关产品能够治疗疾病,同时滥用“最有效”等无依据极限词美化产品,却无科学依据或临床证明。
  以往,保健品虚假宣传问题主要集中在线下,仅对一定范围内的群体进行诈骗,范围有限。如今,不法商家开始将“阵地”转移到线上,利用直播进行推销,打破了地域限制,范围也扩展到不特定人群,危害更大,不仅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影响网络空间秩序,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予以整治。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我国电子商务法明确要求,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同时,要求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对平台内经营者提交的各类信息进行核验。因此,电商平台经营者必须切实担负起责任来,无论涉事商家有多大规模、能带来多少流量,只要触犯了法律、伤害了消费者,就要坚决将其清出平台,给公众一个交代。
  一方面,要强化对平台内商家的审核与监管,全面核查其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保健品批准文号等资质文件,确保商家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直播间话术、商品详情页进行实时监测,重点识别各类暗示性话术,通过关键词库动态更新和语义分析算法,提升对各类虚假宣传的识别效率。
  当然,整治保健品虚假宣传乱象,除了平台压实自身主体责任外,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常态化开展保健品虚假宣传打击活动,不给不法商家“喘息”的机会。广大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提高识别能力。相信随着社会各界一同努力,一定能将虚假宣传的保健品清出平台,营造健康、诚信的市场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