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经纬
9 4/9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花十多万做护理,中途退费只剩三千
· 商家变相增加退费难度缺乏法律依据
· 专利案件技术比对半小时便能完成
· 幼童全麻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专利案件技术比对半小时便能完成
成都中院应用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辅助庭审

( 2025-07-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本报记者 杨傲多
  
  “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太给力了!省时省力还精准!”一场关于射钉枪的发明专利纠纷案庭审结束后,双方当事人及代理律师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
  近日,成都知识产权法庭第五审判庭在审理此案时,首次应用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辅助庭审,将专利案件中最为耗时费力的技术比对环节成功压缩至半小时。这标志着成都知识产权审判正式迈入3D智慧辅助的新阶段。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杨诚告诉《法治日报》记者,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在办理技术性较强的案件时,迈入“透明解剖”的智能辅助新阶段。但这并非要取代庭审中对证据的实质性审查,而是通过革新“看”的方式和“辨”的精度,打破空间阻隔查证技术微末。
两块屏幕“透明解剖”
  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发现某公司生产的射钉枪涉嫌侵害其专利权,遂提起诉讼。开庭前,原被告双方对枪体的内部技术结构,以及射钉发射时的运动原理各执一词,争议较大。
  原告代理律师坦言:“以往审理这类案件,必须将实物拿到法庭现场拆卸,与对方逐一比对内部设计,仅拆装过程就可能耗费一个多小时,微小零件还需借助放大镜反复查看。”
  然而此次庭审,法庭内并未堆满实物证据,取而代之的是两块高清大屏幕——法庭已提前运用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对涉案射钉枪进行了精细的数字化建模。
  庭审开始后,屏幕上清晰呈现出涉案射钉枪的3D模型。
  当被告代理律师要求“放大被告产品的排渣散热孔,向法庭详细展示说明”时,法庭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屏幕上的射钉枪瞬间被精准拆分成15个独立零件,排渣散热孔装置被单独分离并放大,每个零件的细节、尺寸清晰可辨。通过360度旋转、任意缩放3D模型,双方得以全方位查看产品内部构造。原本可能耗时漫长的技术比对环节,在半小时内高效完成。
  “这项革新太棒了,在屏幕上就能无死角查看技术细节,放大缩小随心所欲,比对着实物拆解方便太多了。”原告代理律师感慨道。
  杨诚向记者介绍,这项技术的应用源于2023年5月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一次见闻。“当时看到这项技术,我们深受启发。院党组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力量研究如何将其深度融入审判各环节,真正减轻当事人诉累。经过反复摸索,终于让这项技术在庭审中落地见效。”
技术质证实现飞跃
  上述案件的主审法官袁晟翔点明了技术质证的飞跃性突破:“证物的技术比对是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的核心,也是长期以来的难点痛点。以往为确保准确,必须当庭拆卸实物,常因零件微小繁杂导致耗时长、准度差。”
  他详细阐述了3D建模技术的优势:首先,生成的3D模型能以解构方式呈现证物,拓展观察角度,无需当庭破拆即可实现零部件自由拆装缩放,直观把握空间构造;其次,模型可动态模拟功能性技术特征并生成动画,生动阐述技术事实,使侵权判定由平面变为立体;此外,还能在庭前初步查明技术事实,大幅缩短庭审耗时,提升裁判效率。这标志着技术事实查明路径通过“可解构、可透视、可演绎”的立体质证模式得以重构。
  技术的应用更破解了知识产权案件实物证据管理的长期困局。
  成都市中院副院长龚成介绍,知识产权案件证物往往种类繁多、体量庞杂,存储压力巨大,定期清退又影响后续查阅,反复搬运成本高昂。为此,成都中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物证据数字化管理机制,实现“接收—登记—入库—3D建模—调用—出库”全周期规范管控。
  “自2023年9月探索以来,我们已完成531例案件所涉实物证据的数字化存储,占保管总量的37.6%。”龚成说,将实物储存转化为数字化存储,解决了大型设备存储难、危险实物无法存储、搬运拆卸困难等难题,提升了质证效率。同时,证物调用时效不受限,更实现了跨域无损直达,即一审法院可将数字化模型即时传送至二审法院,二审法官一键即可清晰复现争议焦点,提升了审判效率与准确性。这标志着证物管理实现了从实物存储到证据数字存储的历史性跨越,构建起更加规范、安全、高效的证物管理新模式。
消解壁垒促进公正
  该案技术调查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助理研究员王振评价道:“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的价值,不仅是对个案公正的‘技术背书’,更是对区域创新保护生态的系统性赋能。”
  王振解释说,在以往的技术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产权案件中,当事人、律师、法官之间往往存在信息壁垒,而通过3D模型的静态解构与动态演示,将深奥的技术事实转化为可感知的信息,消解信息壁垒,降低了知识产权案件的专业门槛和认知难度,有效压缩了不同法律职业群体间的认知误差,让冲突双方清晰理解法院判决的事实依据与内在逻辑,使每一个司法结论都经得起透明化检验。
  “更重要的是,随着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让司法的严谨推理与事实认定过程不再神秘,还通过‘看得见的公正技术’为创新主体提供坚实可信证据支撑,增强全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信心,进一步激活区域创新活力。”王振补充说。
  这便是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在案件审判中的深层价值——通过可视化呈现与沉浸式庭审交互方式,增强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感知度、聚能司法共同体紧密度、提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度。
  记者了解到,作为技术调查官流动站的桥梁项目,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不仅助推技术调查官深度参与案件、赋能审判,也为未来将关键证据的3D实物证据以二维码形式嵌入裁判文书奠定基础,使扫码即可随时随地、直观便捷地回溯判决所依据的核心技术事实成为可能,让“透明的正义”离社会公众越来越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