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编写组
一、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 宪法是共和国的基石。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必须创制人民的新宪法。1949年9月,我们党发起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总结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经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确定了新国家应当实行的各项基本制度和重大政策,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总结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目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现行宪法的通过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法形式,确认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的英勇斗争,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确立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新型国家制度的基本架构、根本原则和活动准则,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国奠基、立柱架梁的重要地位。 “五四宪法”之后,我国曾两次修改宪法,形成了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1975年宪法,由于受到“四人帮”干扰破坏,比“五四宪法”大大倒退了。1978年宪法,因历史条件限制,还来不及对“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对“左”的错误进行彻底清理,虽然恢复了“五四宪法”的部分条文,但仍然以1975年宪法为基础。1979年7月和1980年9月,又两次对1978年宪法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仍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大对宪法作出全面修改,通过了1982年宪法。 从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至2018年修改宪法前,全国人大先后四次对这部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修正,通过31条宪法修正案。宪法的这些修改,集中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的成果,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法治中国建设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回顾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根本宪法基础和法治保证。 二、我国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 我国各方面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宪法的保证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无不闪耀着宪法精神的光辉。实践充分证明,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 第一,宪法确认和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国家根本法形式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准则,确保宪法完善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 第二,宪法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宪法制度体系确立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贯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宪法保障和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从根本法上明确了国家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确立了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大政方针,有力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第四,宪法引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宪法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并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历史性成就,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第五,宪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国家根本法的有力保障。 (文章节选自《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

|
|
宪法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
|
|
|
( 2025-07-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编写组
一、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 宪法是共和国的基石。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必须创制人民的新宪法。1949年9月,我们党发起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总结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经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确定了新国家应当实行的各项基本制度和重大政策,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总结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目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现行宪法的通过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法形式,确认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的英勇斗争,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确立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新型国家制度的基本架构、根本原则和活动准则,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国奠基、立柱架梁的重要地位。 “五四宪法”之后,我国曾两次修改宪法,形成了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1975年宪法,由于受到“四人帮”干扰破坏,比“五四宪法”大大倒退了。1978年宪法,因历史条件限制,还来不及对“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对“左”的错误进行彻底清理,虽然恢复了“五四宪法”的部分条文,但仍然以1975年宪法为基础。1979年7月和1980年9月,又两次对1978年宪法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仍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大对宪法作出全面修改,通过了1982年宪法。 从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至2018年修改宪法前,全国人大先后四次对这部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修正,通过31条宪法修正案。宪法的这些修改,集中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的成果,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法治中国建设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回顾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根本宪法基础和法治保证。 二、我国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 我国各方面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宪法的保证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无不闪耀着宪法精神的光辉。实践充分证明,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 第一,宪法确认和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国家根本法形式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准则,确保宪法完善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 第二,宪法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宪法制度体系确立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贯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宪法保障和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从根本法上明确了国家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确立了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大政方针,有力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第四,宪法引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宪法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并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历史性成就,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第五,宪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国家根本法的有力保障。 (文章节选自《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