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社会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用爱筑就困境儿童阳光成长之路
· 压实电商平台责任严格审核涉烟类型产品
· “侨批”的前世今生
· 人社部公开征集
“黑职介”等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线索

浙江创制政策多措并举健全机制
用爱筑就困境儿童阳光成长之路

( 2025-07-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 本报通讯员  张    睿

  看到浙江省丽水市万地爱心儿童福利院院长楼雅佳跨进大门,福利院里的孩子纷纷跑过来抱住她,“楼妈妈、楼妈妈”喊个不停。工作26年来,楼雅佳成了500多名孤困儿童的“妈妈”。在楼雅佳看来,自己这些年最欣慰的就是为困境儿童做了两件大事——为重度残障儿童开辟专业康复通道,帮助陷入困境的家庭卸下沉重负担。
  针对流动儿童容易遭受侵害的特点,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开发“安全自护训练营”项目,通过情景模拟提升流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民政部“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主题活动,深入杭州、绍兴等地,探访浙江用爱为困境儿童筑就阳光成长之路的故事。
十年服务病残儿童4400余名
  2015年,浙江省民政厅启动“添翼计划”试点,2016年在全省推广。该项目利用儿童福利机构资源,为7岁至18岁困难家庭重病和残疾儿童提供3至9个月的集中养育和康复服务。
  出生后便被诊断为婴儿痉挛症的小森(化名),在认知、语言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实际年龄,到11岁时,小森的日常生活仍然需要家长辅助,连吃饭都无法独立完成。2024年,小森妈妈在“浙里办”App上完成了“添翼计划”的报名。同年7月,小森开始了他在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康复之旅。
  在经过福利院多学科团队的综合研判后,康复治疗师为小森量身打造了专属康复计划。3个月后,小森就能进行简单的动作模仿、物品匹配及放置活动。在语言方面,可以模仿简单句、主动表达需求、进行打招呼这类社交语言的运用。在生活上,小森可以自己使用筷子夹取进食,也可以独立如厕、穿衣。现在,小森每天清晨都会主动整理书包,独立和同学一起完成集体活动。这个曾经被宣判“无法独立生活”的孩子,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入社会生活中。
  在绍兴市儿童福利院,有多种智能化康复和教育设备,能满足各类儿童“一站式”综合服务需求。福利院集中收养全市孤儿,市级财政全面保障,安排合适儿童入读中小学,全力建设困境儿童“快乐康复”之家,对全市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开展“五位一体”融合康复,同时与本地医疗康复机构开展融合项目创新运行,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探索养医康教社“融合融享”新途径。
  “添翼计划”实施10年来,浙江免费为困难家庭病残儿童提供阶段性的集中养育和康复训练,累计投入公益金1亿元,服务病残儿童4400余名。
为流动儿童营造良好环境
  “伢儿”是杭州人对孩子的昵称,为体现对流动儿童的关爱,避免身份标签化,这里的人习惯把流动儿童称呼为“杭州新伢儿”。
  近些年来,白杨街道邻里社区实施“杭州新伢儿”城市融入计划,打造嵌入式文化融合平台。至今,该社区已持续14年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累计服务家庭1100多户、儿童1300余名。
  杭州市上城区九堡街道居民陈丽华,有个被当地人熟知的称呼——“共享奶奶”。她和几名热心志愿者组成的“共享奶奶”团队,经常为社区双职工家庭提供放学后接送、课后陪伴等托育服务。看到自己被这么多的小朋友喜欢和需要,陈丽华觉得很开心,“我陪他们慢慢长大,他们陪我慢慢变老”。
  近年来,九堡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运行“五社联动”治理机制,探索打造“幸福九好”流动儿童关爱护航项目。陈丽华和热心志愿者开展的“共享奶奶”项目,正是其中一项。此外,九堡街道还组建由“街道未保站站长—村社儿童主任—专业社工”参与的直系队伍,外联公安、团委、妇联、教育、残联、慈善等条线,共同指导、帮助儿童主任开展家庭教育、纾困解难、服务保障等工作。
  杭州对于流动儿童的关爱,是浙江关爱流动儿童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浙江省民政厅倾力打造“暖心民政、亲清民生”品牌,以建设全国流动儿童权益保障工作观察点为契机,积极探索流动儿童精准关爱服务举措,加强儿童权益保障,为流动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持续擦亮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民生底色。
  在优化健全流动儿童相关政策制度方面,浙江先后出台《加快推进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建设的意见》《浙江省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逐步探索常住地提供儿童福利保障工作模式。出台《浙江省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实施方案》,开展流动儿童摸排建档和动态监测,流动儿童重点关爱服务对象参照困境儿童实施分类动态管理。
加大普法力度保障儿童权益
  近年来,浙江高度重视儿童福利工作,将困境儿童保障纳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谋篇布局,通过加大普法力度、积极创制政策等方式,多措并举关爱帮扶困境儿童。
  白杨街道邻里社区是全国首个专为新杭州人提供社区化服务的新型社区。该社区联合钱塘区法院、检察院等共建“钱塘护苗联盟”,在社区嵌入式设立法律服务站,每季度开展“模拟法庭”“法治夏令营”等活动,努力为流动儿童提供高质量权益保障和关爱服务。
  作为市级法治教育基地,杭州市儿童福利院依托民政文化展示馆和童心善廉文化园,全方位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展厅内设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宣传内容,可容纳百余人参观。为了让儿童能够“零距离”接触法律知识,福利院与浙江三道律师事务所、杭州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作,组建未成年人保护普法专家智库,创设“护法用法实践载体”,设置伢儿议事厅,鼓励儿童参与,更好维护困境儿童合法权益。
  “浙江省积极创制政策,健全工作机制,自2011年以来,浙江相继出台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城乡社区儿童福利督导、基层队伍阵地建设、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等政策,保障范围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更加精准,儿童福利制度逐步从兜底型、基础型向普惠型发展。”浙江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相关负责人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