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经纬
13 4/13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村庄里的毛泽东旧居修缮了
· 让红色烙印在黄土高原熠熠生辉
· 以更高水平法治之力守护好革命历史瑰宝
· 以纪法为红线加强对年轻干部日常管理监督

让红色烙印在黄土高原熠熠生辉
延安政法机关亮出红色资源保护“组合拳”

( 2025-07-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 本报通讯员 马浩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现存革命旧址445处,藏有革命文物4.36万件。
  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政法机关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力量,在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上下功夫,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力量,化作干事创业、履职担当的动力,奋力开创新时代政法工作新局面。
筑牢“应保尽保”屏障
  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
  2025年4月23日,延安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发布《延安市宝塔山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部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标志着宝塔山的保护工作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条例》出台前,遇到私自放飞无人机的行为,民警只能以制止批评教育为主;《条例》出台后,公安机关可对此罚款,执法底气更足,法律震慑效果提升了。”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宝塔派出所教导员李鹏鹏说。
  保护文物,法治先行。
  早在194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就颁布《保护各地文物古迹布告》。
  进入新时期,延安市政法机关先后参与《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延安革命旧址保护管理暂行办法》《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逐步完善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体系,筑牢“应保尽保”法制屏障。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专项立法方面,延安政法机关从宝塔山生态综合治理、宝塔文物保护、红色资源利用、革命精神传承等多角度找准问题,充分调研论证,为《条例》的制定与实施、为守护好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提供了政法力量。
织密旧址安全网格
  “我们指导建立了延安革命旧址安全监管指挥平台,运用指挥平台将革命旧址各类安全信息整合,实现一张图上全景动态展示,通过深化运用‘1+1+N’(公安+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N个革命旧址)机制,全力守护红色革命旧址安全。”前不久,在延安文艺纪念馆顶楼的延安革命纪念地5A级景区指挥中心,延安市公安局经济文化保卫支队副支队长冯彬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屏幕上延安各革命旧址内部及周边的实时情况尽收眼底。
  汇聚革命旧址大数据信息,建成革命旧址安全监管指挥平台,实现一张图全景动态展示、一系统扁平指挥调度、全时空分析预警潜在风险,是延安政法机关以硬举措确保红色阵地绝对安全的一个缩影。
  在文物保护中,延安政法机关注重系统思维、深化综合治理、强化科技赋能。一方面,建立多部门定期通报、联合执法、联席会议等制度,全面强化联训、联勤、联战;另一方面,建立“公安+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N个革命旧址”革命旧址安保联动机制,定期专项督查和安全检查。
  为凝聚多元共治合力,延安市委政法委还组建了10支红色革命旧址消防志愿者联盟队伍,吸纳培养991名群众文保员,整合公安、消防、志愿者等力量组建“红哨联盟”,创新探索“十铺联防”“警企联动”等日常守望模式,织牢织密革命旧址安全网格。
铸造权益保护利剑
  2023年3月29日,陕西省首个革命文物保护巡回法庭——宝塔区人民法院革命文物保护巡回法庭在枣园法庭挂牌。巡回法庭集“立审执”于一体,依法审理因革命旧址、革命文物保护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
  “枣园法庭与枣园革命旧址仅一墙之隔,与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只有200米距离。保护好传承好红色资源,我们法官义不容辞。”宝塔区法院革命文物保护巡回法庭暨枣园法庭庭长张虎说。
  为守护红色资源,延安市凝聚司法共识,打好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民事调解、公益诉讼等系列司法组合拳,铸造红色权益保护的法治利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延安市连续多年开展“鹰”系列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和田野文物保护专项行动,建立打击防范文物犯罪联席会商机制,完善行政与刑事双向衔接,做实线索梳理、精准研判、精确打击等各环节工作。3年来,全市共办理文物刑事案件109起,惩治300余名犯罪嫌疑人,查处11起破坏纪念设施行为。
  同时,延安市综合运用提请抗诉、再审检察建议等手段,严惩破坏红色革命文物资源等违法行为。3年来,共办理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127件。
  延安市还建立了涉红色文物保护民事案件快速调处机制,成立宝塔、志丹、子长、吴起跨院红色资源保护专业办案团队,并联合甘肃庆阳、宁夏吴忠、陕西榆林检察机关建立陕甘宁毗邻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检察监督跨区划协作10项机制,为守护红色血脉注入澎湃动能。
传承红色政法基因
  红色资源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延安市充分挖掘、保护、研究、利用革命文物这座精神富矿,用红色司法文化资源教育政法干警,传承政法红色资源背后的厚重红色基因、深刻思想内涵和优良司法传统。
  记者近日走进公安宝塔分局枣园派出所,迎面可见一尊革命烈士张思德的雕像,画像一侧,“传承张思德精神,争做张思德传人”的字样格外醒目。
  枣园派出所探索建立以“张思德”命名的调解、巡逻、服务、宣传4支队伍,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每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延安法院立足审判职能,深入开展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活动,让“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司法理念成为法官干警执法办案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马锡五式”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模式推广应用以来,焕发出勃勃生机。
  延安检察机关建成陕甘宁边区检察史陈列室,编排红色司法情景党课,让红色司法文化和司法故事以更生动的形式走向大众、走进当代生活,以创新表达唤醒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活力。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是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我们要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奋进力量,自觉弘扬和传承延安精神,让红色烙印在黄土高原熠熠生辉,为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延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袁家富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