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
图① 董黎娜自创法条盲盒游戏,让孩子们轻松有趣地学习法律知识。 本报通讯员 毛佳雯 摄 图② 日前,董黎娜作为Madam护苗项目负责人参与下应街道守护者联盟会议。 本报通讯员 朱靖 摄 图③ 董黎娜与孩子及家长促膝长谈,疏导情绪。 本报通讯员 忻正叶 摄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毛佳雯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社区街巷间,一位女警身影时常穿梭于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时而她是课堂上的“法治副校长”,用生动案例为孩子们编织安全防护网;时而她是矛盾调解中的“心灵摆渡人”,用温柔话语化解家长与孩子间的坚冰;时而她是志愿团队的“领头雁”,带领社会各行业70多名热心志愿者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开疆拓土。 她,就是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区分局下应派出所社区民警董黎娜,一位用数学思维解构社会难题、以母亲情怀守护稚嫩童心的“警察妈妈”。 2003年9月,董黎娜以浙大数学系高才生身份踏入警营时,有人认为这是“天赋的浪费”,但她却在基层警务中解开了更广阔的“方程式”。 在户证窗口服务的15年间,董黎娜接待群众超10万人次。面对情绪激动的办事者,她总结出“声音低三度、语速慢两拍、情绪要稳住”的沟通公式,将数学逻辑融入群众接待工作。2019年9月,她调任到社区民警岗位后,更是将这种思维发挥到了极致。一位车主因乱停车影响邻居出行且不配合挪车,被邻居在小区微信群曝光了手机号。于是车主愤怒投诉“隐私泄露”。董黎娜通过调查发现,事实上车主并未接到任何骚扰电话,其所谓“隐私泄露”实为情绪发泄。她将车主约至调解中心,用数学解题般的逻辑严谨指出矛盾核心,最终促成和解。此外,基于多年工作实战经验,她提炼的《沟通有道——与群众好好说话》课程,成为警校培训的热门课。 在经手处理多起涉及未成年人的警情案事件后,董黎娜发现许多孩子因语言能力不足或法律知识薄弱,导致警方取证困难;而家庭矛盾的积压,又往往成为悲剧的导火索。在一次校园冲突中,女生因一颗乒乓球被男生扇耳光,班主任经验不足、处置不当导致矛盾激化上升到双方家长对质,场面一度闹得很僵。董黎娜介入后,发现女生在冲突中曾试图向男生道歉却未被倾听。于是,她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联合团队的心理咨询师,用“角色互换”破除孩子心中的坚冰,最终化解了矛盾。 2022年,董黎娜考取了国家社会工作师、“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成为鄞州区首位防性侵教育持证讲师,并组建“Madam来了”志愿团。这支由女警领衔、社会各行业热心志愿者共同参与的队伍,逐渐发展出“六个一”服务体系,助力未成年人防性侵、防欺凌、防诈骗。2023年,团队发起的“鄞警护苗,Madam来了”未成年人防侵害防犯罪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宁波市、鄞州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及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多个铜奖荣誉。截至目前,志愿团已开展活动超200场,覆盖3万余名学生,辖区未成年人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27%。 董黎娜发起的护苗行动,早已超越警服的边界。“Madam来了”讲师团制定发布“主题课程表”,接受学校、社区等点单式送课;两位教师志愿者定期接听“阳光援助”热线电话;团队里的民辅警、律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者等纷纷参与线上“Madam开讲”普法专栏视频录制,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市未成年人及其家庭。 2024年9月,团队成员自编的网络微课《斩断网络黑手“隔空猥亵”》在新蓝青学校首播。该课程荣获浙江省第九届中小学法治副校长“以案说法”法治微课三等奖。 董黎娜的荣誉簿上,“宁波市最佳妇联执委”“优秀共产党员”等头衔熠熠生辉,但最让她自豪的仍是“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身份。其工作室挂牌下应街道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后,吸引了民辅警、律师、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领域70余名志愿者加盟。作为省级国际执法合作人才,她推动宁波与衢州警校共建课程,将护苗经验辐射全省。 面对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等新型风险,董黎娜带领团队探索护苗成长赋能新路径。自2023年起,她连续两年带领团队核心讲师参加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起的共创式项目“她×数字未来”创造营,助力孩子们开启数字化成长新纪元。 从数学系的象牙塔到社区警务的烟火气,从“救火队员”到“社会工作师”,董黎娜用20年光阴诠释了何为“柔肩担道义”。她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文明的播种者,70多名志愿者正和她一起,将护苗行动化作一场全民参与的“星火革命”。而董黎娜,正如她办公室那枚闪闪发亮的“Madam来了”徽章一样,在法治阳光下,持续绽放守护童真的光芒。

|
|
董黎娜:守护童真的“警察妈妈”
|
|
|
|
( 2025-07-0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图① 董黎娜自创法条盲盒游戏,让孩子们轻松有趣地学习法律知识。 本报通讯员 毛佳雯 摄 图② 日前,董黎娜作为Madam护苗项目负责人参与下应街道守护者联盟会议。 本报通讯员 朱靖 摄 图③ 董黎娜与孩子及家长促膝长谈,疏导情绪。 本报通讯员 忻正叶 摄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毛佳雯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社区街巷间,一位女警身影时常穿梭于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时而她是课堂上的“法治副校长”,用生动案例为孩子们编织安全防护网;时而她是矛盾调解中的“心灵摆渡人”,用温柔话语化解家长与孩子间的坚冰;时而她是志愿团队的“领头雁”,带领社会各行业70多名热心志愿者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开疆拓土。 她,就是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区分局下应派出所社区民警董黎娜,一位用数学思维解构社会难题、以母亲情怀守护稚嫩童心的“警察妈妈”。 2003年9月,董黎娜以浙大数学系高才生身份踏入警营时,有人认为这是“天赋的浪费”,但她却在基层警务中解开了更广阔的“方程式”。 在户证窗口服务的15年间,董黎娜接待群众超10万人次。面对情绪激动的办事者,她总结出“声音低三度、语速慢两拍、情绪要稳住”的沟通公式,将数学逻辑融入群众接待工作。2019年9月,她调任到社区民警岗位后,更是将这种思维发挥到了极致。一位车主因乱停车影响邻居出行且不配合挪车,被邻居在小区微信群曝光了手机号。于是车主愤怒投诉“隐私泄露”。董黎娜通过调查发现,事实上车主并未接到任何骚扰电话,其所谓“隐私泄露”实为情绪发泄。她将车主约至调解中心,用数学解题般的逻辑严谨指出矛盾核心,最终促成和解。此外,基于多年工作实战经验,她提炼的《沟通有道——与群众好好说话》课程,成为警校培训的热门课。 在经手处理多起涉及未成年人的警情案事件后,董黎娜发现许多孩子因语言能力不足或法律知识薄弱,导致警方取证困难;而家庭矛盾的积压,又往往成为悲剧的导火索。在一次校园冲突中,女生因一颗乒乓球被男生扇耳光,班主任经验不足、处置不当导致矛盾激化上升到双方家长对质,场面一度闹得很僵。董黎娜介入后,发现女生在冲突中曾试图向男生道歉却未被倾听。于是,她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联合团队的心理咨询师,用“角色互换”破除孩子心中的坚冰,最终化解了矛盾。 2022年,董黎娜考取了国家社会工作师、“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成为鄞州区首位防性侵教育持证讲师,并组建“Madam来了”志愿团。这支由女警领衔、社会各行业热心志愿者共同参与的队伍,逐渐发展出“六个一”服务体系,助力未成年人防性侵、防欺凌、防诈骗。2023年,团队发起的“鄞警护苗,Madam来了”未成年人防侵害防犯罪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宁波市、鄞州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及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多个铜奖荣誉。截至目前,志愿团已开展活动超200场,覆盖3万余名学生,辖区未成年人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27%。 董黎娜发起的护苗行动,早已超越警服的边界。“Madam来了”讲师团制定发布“主题课程表”,接受学校、社区等点单式送课;两位教师志愿者定期接听“阳光援助”热线电话;团队里的民辅警、律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者等纷纷参与线上“Madam开讲”普法专栏视频录制,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市未成年人及其家庭。 2024年9月,团队成员自编的网络微课《斩断网络黑手“隔空猥亵”》在新蓝青学校首播。该课程荣获浙江省第九届中小学法治副校长“以案说法”法治微课三等奖。 董黎娜的荣誉簿上,“宁波市最佳妇联执委”“优秀共产党员”等头衔熠熠生辉,但最让她自豪的仍是“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身份。其工作室挂牌下应街道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后,吸引了民辅警、律师、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领域70余名志愿者加盟。作为省级国际执法合作人才,她推动宁波与衢州警校共建课程,将护苗经验辐射全省。 面对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等新型风险,董黎娜带领团队探索护苗成长赋能新路径。自2023年起,她连续两年带领团队核心讲师参加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起的共创式项目“她×数字未来”创造营,助力孩子们开启数字化成长新纪元。 从数学系的象牙塔到社区警务的烟火气,从“救火队员”到“社会工作师”,董黎娜用20年光阴诠释了何为“柔肩担道义”。她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文明的播种者,70多名志愿者正和她一起,将护苗行动化作一场全民参与的“星火革命”。而董黎娜,正如她办公室那枚闪闪发亮的“Madam来了”徽章一样,在法治阳光下,持续绽放守护童真的光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