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编写组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总结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持续探索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规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一、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 党团结带领人民寻找救中国、富中国、强中国的正确道路的光辉历程,被完整而清晰地铭记在党领导人民制定和修改完善的国家根本法之中,成为我国宪法的鲜亮底色与主旨。 毛泽东领导制定“五四宪法”时就明确指出:“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可以说,“五四宪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82年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以及世界社会主义成败得失,全面体现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确认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规定了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路径,在中国宪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我国现行宪法既确认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又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不断拓展。 现行宪法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更加集中、系统、完整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成果,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宪法内涵,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宪法方案,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加完备系统的宪法依据和更为成熟定型的宪法制度保障。 我国宪法科学总结和高度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长、成熟、成功的伟大实践,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风云激荡的历史脉络和时代图景。实践证明,只有把静态的宪法规范、宪法文本同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探索紧密联系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同我们将要做的事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准确把握我国宪法的历史逻辑、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深刻理解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从而使我国宪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二、我国宪法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成果和根本成就 道路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我国宪法的根本标识与核心内容。 我国宪法不仅明确宣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指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而且以国家根本法形式记载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对中国之路的持续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核心、指导思想、主体内容、制度安排、实践路径等核心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化、宪法化。 (文章节选自《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

|
|
宪法确立了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上)
|
|
|
|
( 2025-07-0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编写组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总结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持续探索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规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一、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 党团结带领人民寻找救中国、富中国、强中国的正确道路的光辉历程,被完整而清晰地铭记在党领导人民制定和修改完善的国家根本法之中,成为我国宪法的鲜亮底色与主旨。 毛泽东领导制定“五四宪法”时就明确指出:“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可以说,“五四宪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82年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以及世界社会主义成败得失,全面体现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确认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规定了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路径,在中国宪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我国现行宪法既确认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又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不断拓展。 现行宪法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更加集中、系统、完整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成果,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宪法内涵,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宪法方案,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加完备系统的宪法依据和更为成熟定型的宪法制度保障。 我国宪法科学总结和高度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长、成熟、成功的伟大实践,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风云激荡的历史脉络和时代图景。实践证明,只有把静态的宪法规范、宪法文本同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探索紧密联系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同我们将要做的事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准确把握我国宪法的历史逻辑、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深刻理解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从而使我国宪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二、我国宪法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成果和根本成就 道路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我国宪法的根本标识与核心内容。 我国宪法不仅明确宣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指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而且以国家根本法形式记载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对中国之路的持续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核心、指导思想、主体内容、制度安排、实践路径等核心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化、宪法化。 (文章节选自《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