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本报记者 张国强 □ 本报通讯员 由 好 李丹 黄海之滨,渤海之畔,法治风帆正劲。 自去年8月以来,辽宁大连法院紧扣城市发展脉搏,以“特色司法品牌矩阵”为引擎,在护航高质量发展、守护民生福祉、赋能涉外审判三大领域深耕细作,着力构建起“立体化、精准化、智能化”的司法服务体系,为大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大连实践筑牢坚实法治保障。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如我在诉 一窗通办”诉讼服务品牌、“非诉善治 和风滨城”多元解纷品牌、破产审判品牌、家事少年审判品牌、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品牌通过验收评估。 护航高质量发展 “经营好转了,我想还钱,请再给我点时间……”面对近20页的信用卡账单,此前因经营困境欠款12万元的个体工商户李某,在大连金融纠纷调处中心调解室红了眼眶。 大连金融纠纷调处中心调解员深入了解情况后,提出“息费减免+部分偿付+分期还款”方案。 经多轮沟通,银行最终同意减免其逾期利息,允许首付1万元本金后分60期偿还,让李某的生意重获生机。 这是大连“特色司法品牌矩阵”赋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4年8月,大连法院启动“特色司法品牌矩阵”建设,推进“7+12+N”品牌建设工程(7个重点提升品牌、12个重点培树品牌、N个潜力品牌),以项目式、工程化方式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特色司法品牌。品牌坚持党建引领,以机制创新为关键,以典型案事例培树为重点,以理论研究为支撑,不断提升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 作为矩阵核心品牌之一,大连金融纠纷调处中心成绩斐然。“我们以‘大连金融纠纷调处中心’司法品牌为引领,依托‘以保促调+委派调解’的模式,构建高效金融解纷机制,让大量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金融纠纷案件快速化解。”大连金融法庭(高新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苏轩说,自2024年8月成立以来,共开展诉前保全9.7万余件,可联率达35%,较金融机构自行联系提高5倍,促成双方达成调解近万件。 创新不止于此,大连法院执行系统在全省率先推出的“数字执行”司法品牌上线后,执行节点时限缩减近50%,移动办案端进驻田间地头,实现对现场记录、影音资料采集的全覆盖。 普兰店区人民法院高质效运用“党委领导、府院联动、执破融合”工作机制,仅用4个月盘活中信汽车公司超亿元大宗优质资产,还以此为基础协助辖区引进计划投资44.9亿元的新能源项目,打造了全省首例执破融合盘活存量资产案件的范例。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王晓青说:“我们以‘特色司法品牌矩阵’建设为抓手,在破产审判、劳动争议‘连众调’、环境资源审判等领域,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司法为民步履不停 “以前都说打官司难,真没想到你们这么上心,一遍遍的协调,真把事情解决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吴某儿子在得到赔偿款后,哽咽着对法官说。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金某驾驶车辆碾轧致吴某当场死亡。因为缺乏现场证据,事故无法认定责任,当事人家属与保险公司、事故责任方在赔偿等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沙河口区人民法院本着不让民生案件矛盾升级的初衷,提前介入纠纷化解,协调交警部门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联合调解工作。经过多轮艰难的调解,最终各方达成和解,死者家属得到即时赔付,纠纷得以化解。 “办好关系民心向背的小案,让群众在切身利益中感受司法温度。”今年4月,大连中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吴耀明在“心连小案 法护民安”民生小案实质解纷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2024年3月,大连中院出台《关于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关系民心向背“小案”的工作指引》,并创建了“心连小案 法护民安”特色司法品牌,建立小案识别发现机制、多元解纷协同机制、立审执协调联动机制、上下沟通工作机制、典型案例宣传机制五项创新机制,深度应用人民法院案例库和法答网,为实质化解民生小案加载“智慧引擎”。 依托“精准释法+多元解纷”,调撤率显著提升;借助“类案检索+智能辅助”,促进裁判尺度统一,服判息诉率走高;通过“案例发布+宣传指引”,将司法智慧转化为治理规则,释放司法服务基层治理效能。 数据显示,该司法品牌创建一年来,全市一审审结小案47331件,二审审结5166件,上诉率降至10.91%,二审发回重审率同比下降72.7%。一审调撤率达61.15%,其中,婚姻家事、交通事故和物业服务等纠纷调解率显著提升。 司法为民步履不停。今年3月19日,大连首家“一窗通办”(社区)联系点在西岗区日新街道民乐社区正式启用。“一窗通办”改革实现25项诉讼事务“一窗受理、一站办结”。 “此次进社区是打造‘如我在诉 一窗通办’诉讼服务司法品牌的新探索,让‘窗口服务’向‘赋能治理’延伸升级。”大连中院副院长丁彦文说,未来,大连法院将深化升级“一窗通办2.0”版本,推动司法服务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以“小窗口”服务“大民生”,用真行动传递司法温度,让更多司法服务惠及人民群众。 驱动对外开放升级 “信用证问题或许是个突破口,可以尝试借助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大连开发区法院自贸区法庭庭长姜晓旭在2024年9月审理一起信用证欺诈案件时,考虑到双方基础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建议其通过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下设的仲裁机构解决。 于是,在自贸区法庭多轮组织下,经过翻译人员和原告委托律师的共同努力,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法院的国际商事多元解纷机制让我们通过不同途径分别达成调解协议,案件最终和解,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功不可没。”原告委托律师对大连开发区法院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的高效解纷机制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特色司法品牌矩阵”建设的重点提升品牌,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着力打造诉讼、仲裁、调解相互衔接,公证、外国法查明配套支持的“一站式”解纷平台,形成法院、仲裁、调解、律师、公证、政府相互协作的“六位一体”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体系,为中外当事人提供更优体验感、更强安全感、更好获得感的国际商事多元解纷服务,焕发“枫桥经验”国际生命力。 为服务保障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大连法院积极培树涉外审判精品工程,建立健全与涉外审判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畅通域外法查明途径,依托最高人民法院域外法查明统一平台,与高校、商事调解中心等开展合作,制定涉外商事案件审判参考意见,规范查明域外法的途径、性质、平台等,提升查明和适用域外法的能力。强化涉外法治研究,创立《涉外、涉港澳台商事审判动态》内部电子刊物,及时跟踪审判运行态势。开展涉外商事案件大数据分析,形成大连市涉外商事案件司法大数据分析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此外,大连法院还注重优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发挥“一站式”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的“集散地”、诉调对接机制的“分流器”作用。与大连仲裁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会商和调研,统筹协调推进诉讼与仲裁衔接工作,实现诉讼、仲裁纠纷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仲裁与司法良性互动,持续擦亮涉外审判特色品牌,为大连打造开放合作新前沿提供强劲司法引擎。

|
大连法院建设“特色司法品牌矩阵”
|
“百花齐放”提升司法效能
|
|
|
|
( 2025-06-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张国强 □ 本报通讯员 由 好 李丹 黄海之滨,渤海之畔,法治风帆正劲。 自去年8月以来,辽宁大连法院紧扣城市发展脉搏,以“特色司法品牌矩阵”为引擎,在护航高质量发展、守护民生福祉、赋能涉外审判三大领域深耕细作,着力构建起“立体化、精准化、智能化”的司法服务体系,为大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大连实践筑牢坚实法治保障。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如我在诉 一窗通办”诉讼服务品牌、“非诉善治 和风滨城”多元解纷品牌、破产审判品牌、家事少年审判品牌、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品牌通过验收评估。 护航高质量发展 “经营好转了,我想还钱,请再给我点时间……”面对近20页的信用卡账单,此前因经营困境欠款12万元的个体工商户李某,在大连金融纠纷调处中心调解室红了眼眶。 大连金融纠纷调处中心调解员深入了解情况后,提出“息费减免+部分偿付+分期还款”方案。 经多轮沟通,银行最终同意减免其逾期利息,允许首付1万元本金后分60期偿还,让李某的生意重获生机。 这是大连“特色司法品牌矩阵”赋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4年8月,大连法院启动“特色司法品牌矩阵”建设,推进“7+12+N”品牌建设工程(7个重点提升品牌、12个重点培树品牌、N个潜力品牌),以项目式、工程化方式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特色司法品牌。品牌坚持党建引领,以机制创新为关键,以典型案事例培树为重点,以理论研究为支撑,不断提升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 作为矩阵核心品牌之一,大连金融纠纷调处中心成绩斐然。“我们以‘大连金融纠纷调处中心’司法品牌为引领,依托‘以保促调+委派调解’的模式,构建高效金融解纷机制,让大量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金融纠纷案件快速化解。”大连金融法庭(高新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苏轩说,自2024年8月成立以来,共开展诉前保全9.7万余件,可联率达35%,较金融机构自行联系提高5倍,促成双方达成调解近万件。 创新不止于此,大连法院执行系统在全省率先推出的“数字执行”司法品牌上线后,执行节点时限缩减近50%,移动办案端进驻田间地头,实现对现场记录、影音资料采集的全覆盖。 普兰店区人民法院高质效运用“党委领导、府院联动、执破融合”工作机制,仅用4个月盘活中信汽车公司超亿元大宗优质资产,还以此为基础协助辖区引进计划投资44.9亿元的新能源项目,打造了全省首例执破融合盘活存量资产案件的范例。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王晓青说:“我们以‘特色司法品牌矩阵’建设为抓手,在破产审判、劳动争议‘连众调’、环境资源审判等领域,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司法为民步履不停 “以前都说打官司难,真没想到你们这么上心,一遍遍的协调,真把事情解决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吴某儿子在得到赔偿款后,哽咽着对法官说。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金某驾驶车辆碾轧致吴某当场死亡。因为缺乏现场证据,事故无法认定责任,当事人家属与保险公司、事故责任方在赔偿等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沙河口区人民法院本着不让民生案件矛盾升级的初衷,提前介入纠纷化解,协调交警部门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联合调解工作。经过多轮艰难的调解,最终各方达成和解,死者家属得到即时赔付,纠纷得以化解。 “办好关系民心向背的小案,让群众在切身利益中感受司法温度。”今年4月,大连中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吴耀明在“心连小案 法护民安”民生小案实质解纷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2024年3月,大连中院出台《关于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关系民心向背“小案”的工作指引》,并创建了“心连小案 法护民安”特色司法品牌,建立小案识别发现机制、多元解纷协同机制、立审执协调联动机制、上下沟通工作机制、典型案例宣传机制五项创新机制,深度应用人民法院案例库和法答网,为实质化解民生小案加载“智慧引擎”。 依托“精准释法+多元解纷”,调撤率显著提升;借助“类案检索+智能辅助”,促进裁判尺度统一,服判息诉率走高;通过“案例发布+宣传指引”,将司法智慧转化为治理规则,释放司法服务基层治理效能。 数据显示,该司法品牌创建一年来,全市一审审结小案47331件,二审审结5166件,上诉率降至10.91%,二审发回重审率同比下降72.7%。一审调撤率达61.15%,其中,婚姻家事、交通事故和物业服务等纠纷调解率显著提升。 司法为民步履不停。今年3月19日,大连首家“一窗通办”(社区)联系点在西岗区日新街道民乐社区正式启用。“一窗通办”改革实现25项诉讼事务“一窗受理、一站办结”。 “此次进社区是打造‘如我在诉 一窗通办’诉讼服务司法品牌的新探索,让‘窗口服务’向‘赋能治理’延伸升级。”大连中院副院长丁彦文说,未来,大连法院将深化升级“一窗通办2.0”版本,推动司法服务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以“小窗口”服务“大民生”,用真行动传递司法温度,让更多司法服务惠及人民群众。 驱动对外开放升级 “信用证问题或许是个突破口,可以尝试借助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大连开发区法院自贸区法庭庭长姜晓旭在2024年9月审理一起信用证欺诈案件时,考虑到双方基础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建议其通过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下设的仲裁机构解决。 于是,在自贸区法庭多轮组织下,经过翻译人员和原告委托律师的共同努力,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法院的国际商事多元解纷机制让我们通过不同途径分别达成调解协议,案件最终和解,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功不可没。”原告委托律师对大连开发区法院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的高效解纷机制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特色司法品牌矩阵”建设的重点提升品牌,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着力打造诉讼、仲裁、调解相互衔接,公证、外国法查明配套支持的“一站式”解纷平台,形成法院、仲裁、调解、律师、公证、政府相互协作的“六位一体”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体系,为中外当事人提供更优体验感、更强安全感、更好获得感的国际商事多元解纷服务,焕发“枫桥经验”国际生命力。 为服务保障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大连法院积极培树涉外审判精品工程,建立健全与涉外审判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畅通域外法查明途径,依托最高人民法院域外法查明统一平台,与高校、商事调解中心等开展合作,制定涉外商事案件审判参考意见,规范查明域外法的途径、性质、平台等,提升查明和适用域外法的能力。强化涉外法治研究,创立《涉外、涉港澳台商事审判动态》内部电子刊物,及时跟踪审判运行态势。开展涉外商事案件大数据分析,形成大连市涉外商事案件司法大数据分析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此外,大连法院还注重优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发挥“一站式”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的“集散地”、诉调对接机制的“分流器”作用。与大连仲裁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会商和调研,统筹协调推进诉讼与仲裁衔接工作,实现诉讼、仲裁纠纷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仲裁与司法良性互动,持续擦亮涉外审判特色品牌,为大连打造开放合作新前沿提供强劲司法引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