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以民为本,循法而行。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 经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自2024年7月1日起,由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北京市城管执法局)集中行使水务部门行使的全部行政处罚权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政检查权、行政强制权。一年来,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深入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及时解决企业群众涉水急难愁盼问题,扎实做好水务执法各项工作。 整合执法资源 推动水务执法工作提质增效 改革带来的不仅是职能整合,更是执法效能的全面升级。 水务执法职能划转后,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坚持“一个系统、一支队伍、一个标准”理念,要求执法队员身着统一制服、配备统一装备,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培训、作风建设,不断提升队伍执法规范化水平。同时,与水务部门建立联合监管、信息互通、案件移送、会商会办等衔接机制,积极打造涉水管理和执法工作“闭环式”管理模式。 该局聚焦涉水企业监管和群众反映集中的水资源、水环境、安全饮水等方面问题,联合京冀两地水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探索推行非现场监管模式,共同开展防汛、安全生产、节水排水、水源地保护等执法行动,依法依规处置妨碍行洪安全、污染饮用水水源、危害水环境等违法行为,最大限度预防水务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为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保障首都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执法过程中,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以超大城市涉水治理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为契机,抓好顶层设计,发动多方力量,进一步巩固水法治建设成效,努力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目标。 强化科技赋能 深入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 北京市城管执法局集中行使水务部门行政执法权改革带来的变化,还有执法方式的迭代升级。 以前,执法主要“靠腿跑”“用眼盯”。现在,依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执法人员可以在线进行数据比对、大数据筛查、远程检查,更加精准高效地发现问题隐患,进一步提高非现场监管工作效率。目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和移动执法办案终端已覆盖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城管执法队员,实现一线执法工作“掌上查”“指尖办”,执法效率明显提高。 2024年12月,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执法人员利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中的“施工现场管理”模块,以数据比对方式开展非现场监管,查询到房山区长阳镇某管线工程已经施工备案,但未在水行政主管部门数据库中查询到行政许可手续,疑似存在未批先建违法行为。执法人员立即到施工现场扫码报到、亮码告知、照单检查、核实情况。经勘察,该项目已开工建设,但编制的水土保持方案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涉嫌违法。执法人员依法立案调查,要求当事人限期改正,并严格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施工,严防水土流失。 后经复查,当事人从相关部门取得批准手续,并在限期内改正违法行为。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六条和第五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依法对当事人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 依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和移动执法办案终端,不仅可以对行政检查任务管理、现场实施、流程记录进行“全流程”电子化管理,还可以起到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作用。此外,相关行政执法数据还可同步到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收集、分析和评估,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推动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非现场监管各行业全覆盖,实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坚持执法为民 高效解决涉水违法违规问题 今年年初,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街道某商家、某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和居民一起,将一面写有“尽职尽责暖人心,严谨高效办实事”字样的锦旗送到市城管执法局,向执法人员表示感谢。 这是该局落实“城管水务执法进社区,赋能基层社会微治理”机制,及时解决群众涉水难题,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的一个缩影。 2024年10月,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在东城区推行该机制,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到社区宣传水务法律法规、曝光违法案例、公布咨询电话,号召商户、物业服务企业和居民积极举报涉水领域各类违法行为线索。同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详细记录群众投诉,形成投诉督办清单,及时进行核查处置,加大跟踪督办力度,确保限期整改到位。 “这家火锅店排出的污水污物经常堵塞下水道,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久前,安定门街道五道营社区居民向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水务综合执法总队东城分队举报,称某火锅店排水管与居民楼排水管相连,由于火锅店排放的污水油脂含量较大,造成多户居民排水管堵塞“返水”。 “如果您店里的排水管不与居民排水管混接,一点问题都没有。老堵着不是事儿,我们三天两头儿过来找您,也打扰您做生意……”了解居民诉求后,执法队员第一时间赶到火锅店,站在店主角度耐心与其沟通。 聊天过程中,执法队员告知店主,依据《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擅自接入公共排水和再生水管网的行为将受到行政处罚。根据包容审慎原则,影响不大且在限期内改正,可免予行政处罚。 经过执法队员反复多次上门做工作,店主最终认识到不规范排水的危害,同意按照要求改造排水管道,加装隔油设施,定期维护排水设施,做到规范用水排水。 “城管水务执法进社区,赋能基层社会微治理”机制建立以来,北京市城管执法局践行执法为民理念,坚持主动向前一步,组织执法人员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进街道、进社区、进企业活动,结合典型案例,讲解执法检查项目、常见违法行为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相关规定,从源头解决居民涉水难题,让水务执法工作有力度更有温度。 文/图 李京辉 纪颖波 孙毅 ① 图为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执法人员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开展质量监督专项检查。
② 图为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执法人员向商户讲解涉水法律法规相关规定。
③ 图为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执法人员开展汛期涉水执法检查。

|
改革创新提效能 优化服务惠民生
|
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有力有序推进水务执法
|
|
|
|
( 2025-06-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以民为本,循法而行。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 经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自2024年7月1日起,由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北京市城管执法局)集中行使水务部门行使的全部行政处罚权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政检查权、行政强制权。一年来,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深入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及时解决企业群众涉水急难愁盼问题,扎实做好水务执法各项工作。 整合执法资源 推动水务执法工作提质增效 改革带来的不仅是职能整合,更是执法效能的全面升级。 水务执法职能划转后,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坚持“一个系统、一支队伍、一个标准”理念,要求执法队员身着统一制服、配备统一装备,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培训、作风建设,不断提升队伍执法规范化水平。同时,与水务部门建立联合监管、信息互通、案件移送、会商会办等衔接机制,积极打造涉水管理和执法工作“闭环式”管理模式。 该局聚焦涉水企业监管和群众反映集中的水资源、水环境、安全饮水等方面问题,联合京冀两地水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探索推行非现场监管模式,共同开展防汛、安全生产、节水排水、水源地保护等执法行动,依法依规处置妨碍行洪安全、污染饮用水水源、危害水环境等违法行为,最大限度预防水务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为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保障首都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执法过程中,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以超大城市涉水治理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为契机,抓好顶层设计,发动多方力量,进一步巩固水法治建设成效,努力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目标。 强化科技赋能 深入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 北京市城管执法局集中行使水务部门行政执法权改革带来的变化,还有执法方式的迭代升级。 以前,执法主要“靠腿跑”“用眼盯”。现在,依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执法人员可以在线进行数据比对、大数据筛查、远程检查,更加精准高效地发现问题隐患,进一步提高非现场监管工作效率。目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和移动执法办案终端已覆盖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城管执法队员,实现一线执法工作“掌上查”“指尖办”,执法效率明显提高。 2024年12月,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执法人员利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中的“施工现场管理”模块,以数据比对方式开展非现场监管,查询到房山区长阳镇某管线工程已经施工备案,但未在水行政主管部门数据库中查询到行政许可手续,疑似存在未批先建违法行为。执法人员立即到施工现场扫码报到、亮码告知、照单检查、核实情况。经勘察,该项目已开工建设,但编制的水土保持方案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涉嫌违法。执法人员依法立案调查,要求当事人限期改正,并严格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施工,严防水土流失。 后经复查,当事人从相关部门取得批准手续,并在限期内改正违法行为。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六条和第五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依法对当事人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 依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和移动执法办案终端,不仅可以对行政检查任务管理、现场实施、流程记录进行“全流程”电子化管理,还可以起到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作用。此外,相关行政执法数据还可同步到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收集、分析和评估,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推动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非现场监管各行业全覆盖,实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坚持执法为民 高效解决涉水违法违规问题 今年年初,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街道某商家、某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和居民一起,将一面写有“尽职尽责暖人心,严谨高效办实事”字样的锦旗送到市城管执法局,向执法人员表示感谢。 这是该局落实“城管水务执法进社区,赋能基层社会微治理”机制,及时解决群众涉水难题,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的一个缩影。 2024年10月,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在东城区推行该机制,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到社区宣传水务法律法规、曝光违法案例、公布咨询电话,号召商户、物业服务企业和居民积极举报涉水领域各类违法行为线索。同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详细记录群众投诉,形成投诉督办清单,及时进行核查处置,加大跟踪督办力度,确保限期整改到位。 “这家火锅店排出的污水污物经常堵塞下水道,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久前,安定门街道五道营社区居民向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水务综合执法总队东城分队举报,称某火锅店排水管与居民楼排水管相连,由于火锅店排放的污水油脂含量较大,造成多户居民排水管堵塞“返水”。 “如果您店里的排水管不与居民排水管混接,一点问题都没有。老堵着不是事儿,我们三天两头儿过来找您,也打扰您做生意……”了解居民诉求后,执法队员第一时间赶到火锅店,站在店主角度耐心与其沟通。 聊天过程中,执法队员告知店主,依据《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擅自接入公共排水和再生水管网的行为将受到行政处罚。根据包容审慎原则,影响不大且在限期内改正,可免予行政处罚。 经过执法队员反复多次上门做工作,店主最终认识到不规范排水的危害,同意按照要求改造排水管道,加装隔油设施,定期维护排水设施,做到规范用水排水。 “城管水务执法进社区,赋能基层社会微治理”机制建立以来,北京市城管执法局践行执法为民理念,坚持主动向前一步,组织执法人员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进街道、进社区、进企业活动,结合典型案例,讲解执法检查项目、常见违法行为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相关规定,从源头解决居民涉水难题,让水务执法工作有力度更有温度。 文/图 李京辉 纪颖波 孙毅 ① 图为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执法人员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开展质量监督专项检查。
② 图为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执法人员向商户讲解涉水法律法规相关规定。
③ 图为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执法人员开展汛期涉水执法检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