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13 1/13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总体安排公布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在京举行
· 最高检检察侦查厅挂牌成立
·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安全会议秘书第二十次会议举行
· 申飞飞:“做百姓心中最亲最爱的人”
· 1万余名领导干部完成述法
· 乡村治理由“村里事”变“家里事”
· 图片新闻

乡村治理由“村里事”变“家里事”
西藏米林市西嘎门巴村的平安路

( 2025-06-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从严格意义上讲,今年42岁的白玛丁增并不能称为一名“措姆卓哲”(门巴族语,意为擅长伐木的手艺人)。
  2003年,他和家人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甘登乡鲁古村和果登村整村搬迁至米林市羌纳镇西嘎门巴村,从此告别了“刀耕火种”的生活,靠着勤劳与智慧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青山生金”之路。
  6月10日一早,白玛丁增收拾好行装,准备和羌纳边境派出所民警张镇一道前往边境例行巡查。
  2008年入党,2022年担任副村长,2023年加入“雅尼义警”队伍,和土生土长的边民一样,白玛丁增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大山深处的沟沟坎坎,田野尽头的标识记号,都已印在了他的脑海。
  乡村要振兴,平安稳定是底色。边境前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白玛丁增的眼睛,在他所守护的边境线内至今未发生过一起涉外事件。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在张镇看来,从化解邻里矛盾到帮助居民办事,从反诈宣传到平安巡防,义警队伍成为边境村居平安创建不可或缺的力量。
  近年来,羌纳镇政府与羌纳边境派出所对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与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由双联户、村“两委”、网格员和党员组成“雅尼义警”协助派出所开展巡逻、参与法治宣传、矛盾纠纷调解、护游警务和帮扶共建等工作,在边境沿线筑起一道警民融合的“防火墙”。
  作为副村长,白玛丁增不仅带领村民积极参加巡边固边活动,还带领大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运用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并与基层党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深度融合,使村民自治行为变得可量化、可考核,有效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白玛丁增对《法治日报》记者说,西嘎门巴村正以“法治”“德治”推动“自治”,实现乡村治理从“村里事”向“家里事”转变,调动了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乡村要振兴,发展产业是根本。通过分析调研,白玛丁增和村干部们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新路子,宣传引导村民种植果树。镇政府为全村84户村民免费提供2000余株车厘子树苗,通过科学种植和精心管理,车厘子产量逐年提高,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在白玛丁增的带领下,村子里的民族文化传承体验馆(藏纸厂)、苹果园和蓝莓园等各项产业迅速崛起,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也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脚的茧子厚了,鞋的底子薄了,对肩上担子的感情却深了。看到一棵棵小树苗成熟结果,曾经光秃秃的山坡披上了绿装,白玛丁增由衷地感到振奋。
  今年以来,来到羌纳镇的游客数量达到45000人。在这林海苍翠间,致富路上的村民,四面八方的来客,正度过一个平安惬意的夏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