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案件
13 6/13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微信聊天记录能否当书面劳动合同?
· 离职员工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被判担责
· 南京警方捣毁3个“医疗黄牛”团伙
· 北京首例利用AI侵犯著作权刑案宣判
· 男子擅自砍伐220株橡胶林木获刑
· 利用恶意软件无卡取现电诈案告破
· 二十六年“商铺拉锯战”终得“最优解”
· 十堰警方破获一熟人“办证”诈骗案

二十六年“商铺拉锯战”终得“最优解”

( 2025-06-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案件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魏素娟
  
  “法官,第一笔钱到账了。”
  “很顺利,商铺已经办完交接手续了。”
  “法官,第二笔钱也收到了!”
  ……
  随着手机屏幕的闪烁,案件再次传来最新进展。一起历时26年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终于在近日迎来了圆满结局。
  “太好了!一案调成四案结。”放下手机,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刘强难掩心头的喜悦道:“该起纠纷的成功化解,不但厘清了多个法律关系,还让陷入纠纷多年的当事人得以释怀,开始了新的生活和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购买商铺难交付
  “地段繁华,商机无限,不容错过。”1999年11月,赵先生和黄女士看中了桂林市达吉房地产开发公司(化名,以下简称达吉公司)开发建设的某大厦商铺。
  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两人在与该公司签订《商品房购销合同》后,随即支付了24万元购房款。
  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因拆迁安置、资金不足等问题,该项目开发主体经多次变更,停工后迟迟没有了动静,这令赵先生和黄女士郁闷不已。
  2008年,为了保障购房户和拆迁户的合法利益,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由桂林市达发房地产开发公司(化名,以下简称达发公司)接手该项目,进行建设施工。
  停工多年的项目“起死回生”,让赵先生和黄女士看到了希望。2013年,达发公司在房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获得预售许可证。2015年1月,项目顺利竣工,但因历史遗留问题商铺并未立即交付。
  “这商铺不能给你们。”达发公司称,赵先生和黄女士此前是和达吉公司签订的合同,如今开发商已经进行了更换,因此无法兑现。
  “这明明就是我们的商铺!”对此,赵先生和黄女士气愤不已,并拿出施工设计图纸等讨说法。
  双方争执不下,赵先生和黄女士强行进入该商铺,简单装修后就开始了使用。2017年9月,赵先生和黄女士向桂林市象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决商铺的所有权归他们所有,达发公司履行合同约定交付商铺。
  法院审理后,判决达吉公司退还赵先生和黄女士的购房款及利息,驳回了他们的其他诉求。一审判决后,原被告不服提起上诉。
多次诉讼陷困局
  2019年,达发公司将诉争商铺出售给了杨某,杨某支付了143万余元的购房款,并取得了不动产权证。
  得知消息,赵先生和黄女士再次提起诉讼,以恶意串通为由请求法院确认达发公司和杨某之间的合同无效,但未获得法院支持。
  为了尽早拿回商铺,杨某又到法院起诉赵先生和黄女士要求返还商铺。法院审理后,支持了杨某的诉求,但因商铺被对方占有使用,杨某只能“望铺兴叹”。
  “不给赔偿,我们就不搬。”赵先生和黄女士称,如果要求交付商铺的诉请无法得到支持,他们将再次起诉要求达发公司赔偿损失。
  2024年8月,达发公司向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提起再审此案,纠正一、二审法院的判决对赵先生和黄女士进行赔偿的内容。
  “这场纠纷已经引发三重诉讼,还潜藏第四重诉讼。”刘强告诉记者,几年间,各方当事人不断提起诉讼,历经一审、二审和发回重审,案件盘根错节,几乎陷入无解困局。
  面对这起时间跨度长、法律关系交织、矛盾复杂尖锐的“骨头案”,自治区高院民一庭法官没有简单一判了之,而是在深入调查研判的基础上倾心开展调解工作,着力一次性解决纠纷。
  “一边是支付房款多年却无法获得产权的赵先生和黄女士,一边是手握法理却无法行使权利的杨某。”办案法官敏锐指出症结:单纯判决赵先生和黄女士向杨某返还商铺、达发公司向赵先生和黄女士承担违约责任虽于法有据,却无法真正解开各方的心结与困局,更可能引发后续执行难题甚至衍生矛盾。
厘清权责解纠纷
  “这起案件要坚持一揽子解决的思路,统筹考虑四重诉讼(含潜在诉讼),力求在复杂关系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刘强告诉记者。
  理清思路后,工作就有了方向。办案法官反复与当事人联系,耐心倾听各方诉求,用专业法律素养梳理权责,以真诚态度弥合分歧。
  为更好地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法官主动将工作阵地前移,前往桂林市象山区人民法院开展调解。
  最终,一个全面的和解方案浮出水面。达发公司分两笔向赵先生和黄女士支付补偿款66万元,赵先生和黄女士将商铺腾空交还给杨某。同时,达发公司向杨某支付补偿款10万元,杨某不再申请强制执行。
  “为了这个商铺,我们争了二十几年,真的太累了。感谢法官不辞辛苦,为我们找到了解决方案。”调解协议签署现场,赵先生紧紧握住法官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结果很满意!感谢法官帮我们扫清了产权障碍。”达发公司负责人说。
  2025年6月9日,在调解协议签订后不久,达发公司依约向赵先生和黄女士支付了33万元。赵先生和黄女士也主动腾空清理商铺后,将涉案商铺交给了杨某。达发公司随即向赵先生和黄女士再次支付了33万元,向杨某支付了10万元。案件顺利履行完毕。
  脚步丈量民情,耐心消融坚冰。这起跨越26年的纠纷圆满化解,是法官“如我在诉”初心的生动实践,是在法、理、情的交融中找到了定分止争的最优解,是司法为民最温暖、最有力的注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