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文/图
5月18日至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浙江杭州举办2025年第2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来自32个选举单位的214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开展履职学习。 本期学习班主要围绕深入学习研读《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以及贯彻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等安排辅导报告。 对于本期学习班,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精心安排——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民营经济活力迸发、数字经济领跑全国的杭州,让代表对新质生产力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现场教学、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代表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自学和讨论相结合,有效提升学习质量和效果。 参加学习的全国人大代表感受到,此次学习切实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对习近平经济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领会,对于党中央战略意图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进一步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代表们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担当尽责,以高质量履职推动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将此作为2025年重点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铮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但也要看到,在创新过程中,会面临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风险挑战和成本压力,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来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既要进行科技创新,又要实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目标,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往往更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环境。”钟铮说。 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坚持创新引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培育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宜春市委书记严允介绍说,宜春坚持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通过组建市科学院、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探索“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科研攻关机制改革等举措,充分释放创新主体和科技人才活力。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重点在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方面发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严允说。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在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鞠树文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分类施策,统筹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鞠树文认为,内蒙古具备战略资源禀赋突出、能源领域全产业链较为完备、农牧业资源丰富、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链接双循环的区位优势等基础条件。“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科技赋能、深化改革、保障安全等理念。与此同时,财政政策要发挥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撬动、引导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源积极投入科技创新之中,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军平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充分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不能一哄而上、脱离实际、盲目跟风。” 周军平说,海南拥有对标世界最高开放水平的自贸港政策以及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维度、绿色生态的“三度一色”资源优势,适合发展南繁种业、海洋经济、商业航天、绿色低碳、数字产业,正在加快推动“五个图强”,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所在的首钢集团,2024年销售收入2260亿元,利润61亿元,总资产5000多亿元,连续上榜世界500强。“着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机制,是首钢集团取得这些成绩的重要原因。” 赵民革介绍说,近年来,首钢集团加大“卡脖子”材料攻关力度、加快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筑牢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技术创新摆在企业发展最优先的位置,坚定不移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非深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王非介绍说,在健全机制方面,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深化“一企一策”精细化、差异化考核,推行长期激励机制,激发权属企业与干部职工创新积极性。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与先进管理经验,提升企业活力与创新效率。创新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撑。“通过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多项改革落地见效,凝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自身定位,着力培养一大批兼具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思维的杰出人才,把产业创新的实践应用要求与高校科技创新的路径结合起来,与企业共同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学科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说。 郑磊认为,当前,面向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还比较紧缺,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必须走好人才培养自主之路,建立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党委书记罗嗣海介绍说,为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南昌大学主动与江西铜业集团开展合作,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有组织产学研新模式,通过整合双方资源,在创新合作上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典型经验做法。 罗嗣海说,双方将校企战略合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建立一套工作机制、设立一个基金、组建一个学院、共办一个实验班、搭建一个平台、入驻一批博士、落地一批项目的“七个一”工作举措,取得显著成效。

|
|
以高质量履职推动高质量发展
|
全国人大代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
|
|
|
( 2025-05-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5月18日至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浙江杭州举办2025年第2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文/图
5月18日至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浙江杭州举办2025年第2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来自32个选举单位的214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开展履职学习。 本期学习班主要围绕深入学习研读《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以及贯彻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等安排辅导报告。 对于本期学习班,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精心安排——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民营经济活力迸发、数字经济领跑全国的杭州,让代表对新质生产力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现场教学、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代表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自学和讨论相结合,有效提升学习质量和效果。 参加学习的全国人大代表感受到,此次学习切实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对习近平经济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领会,对于党中央战略意图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进一步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代表们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担当尽责,以高质量履职推动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将此作为2025年重点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铮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但也要看到,在创新过程中,会面临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风险挑战和成本压力,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来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既要进行科技创新,又要实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目标,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往往更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环境。”钟铮说。 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坚持创新引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培育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宜春市委书记严允介绍说,宜春坚持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通过组建市科学院、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探索“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科研攻关机制改革等举措,充分释放创新主体和科技人才活力。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重点在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方面发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严允说。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在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鞠树文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分类施策,统筹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鞠树文认为,内蒙古具备战略资源禀赋突出、能源领域全产业链较为完备、农牧业资源丰富、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链接双循环的区位优势等基础条件。“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科技赋能、深化改革、保障安全等理念。与此同时,财政政策要发挥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撬动、引导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源积极投入科技创新之中,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军平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充分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不能一哄而上、脱离实际、盲目跟风。” 周军平说,海南拥有对标世界最高开放水平的自贸港政策以及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维度、绿色生态的“三度一色”资源优势,适合发展南繁种业、海洋经济、商业航天、绿色低碳、数字产业,正在加快推动“五个图强”,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所在的首钢集团,2024年销售收入2260亿元,利润61亿元,总资产5000多亿元,连续上榜世界500强。“着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机制,是首钢集团取得这些成绩的重要原因。” 赵民革介绍说,近年来,首钢集团加大“卡脖子”材料攻关力度、加快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筑牢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技术创新摆在企业发展最优先的位置,坚定不移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非深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王非介绍说,在健全机制方面,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深化“一企一策”精细化、差异化考核,推行长期激励机制,激发权属企业与干部职工创新积极性。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与先进管理经验,提升企业活力与创新效率。创新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撑。“通过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多项改革落地见效,凝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自身定位,着力培养一大批兼具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思维的杰出人才,把产业创新的实践应用要求与高校科技创新的路径结合起来,与企业共同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学科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说。 郑磊认为,当前,面向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还比较紧缺,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必须走好人才培养自主之路,建立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党委书记罗嗣海介绍说,为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南昌大学主动与江西铜业集团开展合作,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有组织产学研新模式,通过整合双方资源,在创新合作上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典型经验做法。 罗嗣海说,双方将校企战略合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建立一套工作机制、设立一个基金、组建一个学院、共办一个实验班、搭建一个平台、入驻一批博士、落地一批项目的“七个一”工作举措,取得显著成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