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本报记者 宋学鹏 王莹 苍霞新城是福建省福州市首批棚屋区改造的安置房社区,2001年,41栋住宅楼拔地而起,3441户居民迁入新居。20年后,“新颜”不再的苍霞新城迎来了又一轮改造提升。 面对水电管网设施陈旧、公共停车位不足等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福州市台江区法学会依托设立在“苍霞人家”生活馆的基层服务站点,选派多位法学专家参与项目论证,就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向项目组提出专业意见,并通过释法说理,让这里的每一位居民都成为改造提升项目的“明白人”。 2023年,苍霞新城迎来第二次蝶变。智能停车场、长者食堂、幸福便民驿站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适,也让这项改造工程真正“改”到了群众心坎里。 “法学专家咨询工作是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服务中心大局的重要实践,要立足社区、乡村、企业等多样化需求,科学调配专家资源,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织密法律服务网络。”今年2月,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石好勇来到“苍霞人家”生活馆,对法学专家咨询工作提出要求。 近年来,福建省法学会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着力构建功能优化、运行高效、特色鲜明的基层服务站点体系,推动基层服务站点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积极发挥“智囊团”“人才库”作用,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法治福建、平安福建建设探索有益经验,打造服务地方法治实践“八闽样本”。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智库”服务大局 赋能科学决策 “要建强用好专家队伍,做实做强基层站点,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更好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在去年6月召开的全省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福建省法学会会长黄海昆对推进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和法学专家咨询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目前,福建省法学会成立了刑法学、诉讼法学、教育法学、婚姻家庭法学等27个直属研究会,会聚了各门类法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学科带头人,通过高校、政法部门等阵地设置的法学研究平台、法律服务站点不断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法治实践。 近年来,福建省各级法学会充分调动法学专家参与法治实践、法律服务的积极性,组织法学专家参与50多部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立法调研、咨询论证和起草,以及40多部法规规章实施效果评估,参与重大公共决策、重要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等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750余次、出具意见书530余份,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组织专家围绕重点决策提供咨询12次,在规范性文件论证中提出专家意见40余条,向行政机关提示执法风险点近百个,并通过调研报告、信息专报等形式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扎根于经济特区腹地,厦门市思明区法学会在全区重大改革方案、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决策事项出台前,都会组织法学专家参加可行性论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 立足于世遗之城实际,泉州市法学会聚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采取“学会吹哨、站点派哨、专家应哨、部门接哨”模式,指导推动法学专家加强“一带一路”法治前瞻问题研究,及时提出立法建议、工作建议。 “我们组织专家参与了《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促使法院、检察院设立了‘海上丝绸之路司法实践基地’和‘古城保护公益诉讼检察理论研究基地’,助力泉州世界文化遗产典范城市建设。”泉州市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站点下沉末端 助力基层治理 莆田市荔城区位于中心城区,物业服务覆盖面广,物业纠纷频发。在一起涉及40家商户的物业纠纷中,某物业公司对商铺租户采取断水断电、拒绝维修维护、阻碍商铺装修等方式催缴物业费,影响了商铺的正常经营。 依托入驻荔城区综治中心的法学专家工作室和物业纠纷调解室,荔城区法学会组织法学专家团队及时介入调处,联合街道、城管、行业协会、商户代表等召开协调会,促成矛盾快速妥善化解。 “我们还引导商户在签订租赁合同的同时,也要与物业公司签订物业服务协议,源头预防纠纷发生。”荔城区法学专家团队成员蔡琳琦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近年来,福建各地法学会找准服务地方法治实践的切入点、契合点,依托县、乡综治中心同步设立基层服务站点,形成覆盖县、乡两级的法学会基层法律服务网络。 龙岩在市、县综治中心成立了法学专家工作站和法学会会员服务站,吸纳政法干警、律师、调解员、网格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参与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为群众提供“点单式”法律服务,实现“一揽子”化解矛盾纠纷。 邵武市主动对接邵武经济开发区内的292家竹产业企业及邵武市竹产业协会,成立法学专家“竹立方工作站”,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委托论证、普法宣传、法律培训等法律服务。 “各地法学会组织法学专家和法学会会员以常驻、轮驻、随驻等方式入驻综治中心开展工作,推动法治力量向基层延伸,让群众有事能第一时间找到人、找到地方、找到解决途径,实现全时段守护群众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需求。”福建省法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截至目前,福建省已建成基层服务工作站1268个,建立法学专家库94个,选聘入库法学专家3100余名,累计开展各类法律服务活动6027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2万余次,为群众办实事5600余件。 品牌创出特色 护航经济发展 “要总结提升各地经验做法,着力打造具有福建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法学专家咨询工作品牌。”石好勇表示。 福建各地法学会注重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法学会特色,聚焦社区、乡村、企业、景区等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场所的独特需求,培育涌现一批基层站点好经验、好做法。 宁德地处闽东,山地丘陵众多,海域和大陆海岸线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旅游资源丰富。立足山海交融的地域特点,宁德市法学会在沿海地区设立“会员海上工作室”,在景区设立“游客法律服务驿站”,为不同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和矛盾纠纷化解服务。 漳州台商投资区是福建省重点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现有台胞和海外侨胞4万多人,许多台企在此投资兴业。漳州市法学会发挥对台特色优势,在台商投资区综治中心设立“法学专家工作室”,同时联合公安机关探索创设“护台企联动示范点”,有力服务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建宁县“法学专家+种业”、清流县“法学专家+鲜切花产业”、泰宁县“法学专家+环大金湖旅游”、沙县区“法学专家+沙县小吃”……三明市立足当地特色产业,探索建立法学专家品牌工作站,打造优质法律服务“主阵地”。 …… 不求“大而全”,务求“专而精”。随着一批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在基层遍地开花,群众对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也带动更多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参与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贯彻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福建省法学会还在自贸区、法务区、企业园区、创业园区等设立了基层服务站点,依托海丝法务通、企业法律服务部、会员驻企工作室、律师在线公益服务团队等平台,举办企业“法治体检”活动1300余场,“把脉”民营企业发展法律问题,出具法律意见4600多条,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
|
科学调配专家资源 织密法律服务网络
|
福建法学会打造服务法治实践“八闽样本”
|
|
|
( 2025-05-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宋学鹏 王莹 苍霞新城是福建省福州市首批棚屋区改造的安置房社区,2001年,41栋住宅楼拔地而起,3441户居民迁入新居。20年后,“新颜”不再的苍霞新城迎来了又一轮改造提升。 面对水电管网设施陈旧、公共停车位不足等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福州市台江区法学会依托设立在“苍霞人家”生活馆的基层服务站点,选派多位法学专家参与项目论证,就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向项目组提出专业意见,并通过释法说理,让这里的每一位居民都成为改造提升项目的“明白人”。 2023年,苍霞新城迎来第二次蝶变。智能停车场、长者食堂、幸福便民驿站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适,也让这项改造工程真正“改”到了群众心坎里。 “法学专家咨询工作是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服务中心大局的重要实践,要立足社区、乡村、企业等多样化需求,科学调配专家资源,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织密法律服务网络。”今年2月,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石好勇来到“苍霞人家”生活馆,对法学专家咨询工作提出要求。 近年来,福建省法学会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着力构建功能优化、运行高效、特色鲜明的基层服务站点体系,推动基层服务站点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积极发挥“智囊团”“人才库”作用,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法治福建、平安福建建设探索有益经验,打造服务地方法治实践“八闽样本”。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智库”服务大局 赋能科学决策 “要建强用好专家队伍,做实做强基层站点,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更好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在去年6月召开的全省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福建省法学会会长黄海昆对推进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和法学专家咨询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目前,福建省法学会成立了刑法学、诉讼法学、教育法学、婚姻家庭法学等27个直属研究会,会聚了各门类法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学科带头人,通过高校、政法部门等阵地设置的法学研究平台、法律服务站点不断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法治实践。 近年来,福建省各级法学会充分调动法学专家参与法治实践、法律服务的积极性,组织法学专家参与50多部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立法调研、咨询论证和起草,以及40多部法规规章实施效果评估,参与重大公共决策、重要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等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750余次、出具意见书530余份,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组织专家围绕重点决策提供咨询12次,在规范性文件论证中提出专家意见40余条,向行政机关提示执法风险点近百个,并通过调研报告、信息专报等形式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扎根于经济特区腹地,厦门市思明区法学会在全区重大改革方案、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决策事项出台前,都会组织法学专家参加可行性论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 立足于世遗之城实际,泉州市法学会聚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采取“学会吹哨、站点派哨、专家应哨、部门接哨”模式,指导推动法学专家加强“一带一路”法治前瞻问题研究,及时提出立法建议、工作建议。 “我们组织专家参与了《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促使法院、检察院设立了‘海上丝绸之路司法实践基地’和‘古城保护公益诉讼检察理论研究基地’,助力泉州世界文化遗产典范城市建设。”泉州市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站点下沉末端 助力基层治理 莆田市荔城区位于中心城区,物业服务覆盖面广,物业纠纷频发。在一起涉及40家商户的物业纠纷中,某物业公司对商铺租户采取断水断电、拒绝维修维护、阻碍商铺装修等方式催缴物业费,影响了商铺的正常经营。 依托入驻荔城区综治中心的法学专家工作室和物业纠纷调解室,荔城区法学会组织法学专家团队及时介入调处,联合街道、城管、行业协会、商户代表等召开协调会,促成矛盾快速妥善化解。 “我们还引导商户在签订租赁合同的同时,也要与物业公司签订物业服务协议,源头预防纠纷发生。”荔城区法学专家团队成员蔡琳琦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近年来,福建各地法学会找准服务地方法治实践的切入点、契合点,依托县、乡综治中心同步设立基层服务站点,形成覆盖县、乡两级的法学会基层法律服务网络。 龙岩在市、县综治中心成立了法学专家工作站和法学会会员服务站,吸纳政法干警、律师、调解员、网格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参与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为群众提供“点单式”法律服务,实现“一揽子”化解矛盾纠纷。 邵武市主动对接邵武经济开发区内的292家竹产业企业及邵武市竹产业协会,成立法学专家“竹立方工作站”,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委托论证、普法宣传、法律培训等法律服务。 “各地法学会组织法学专家和法学会会员以常驻、轮驻、随驻等方式入驻综治中心开展工作,推动法治力量向基层延伸,让群众有事能第一时间找到人、找到地方、找到解决途径,实现全时段守护群众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需求。”福建省法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截至目前,福建省已建成基层服务工作站1268个,建立法学专家库94个,选聘入库法学专家3100余名,累计开展各类法律服务活动6027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2万余次,为群众办实事5600余件。 品牌创出特色 护航经济发展 “要总结提升各地经验做法,着力打造具有福建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法学专家咨询工作品牌。”石好勇表示。 福建各地法学会注重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法学会特色,聚焦社区、乡村、企业、景区等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场所的独特需求,培育涌现一批基层站点好经验、好做法。 宁德地处闽东,山地丘陵众多,海域和大陆海岸线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旅游资源丰富。立足山海交融的地域特点,宁德市法学会在沿海地区设立“会员海上工作室”,在景区设立“游客法律服务驿站”,为不同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和矛盾纠纷化解服务。 漳州台商投资区是福建省重点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现有台胞和海外侨胞4万多人,许多台企在此投资兴业。漳州市法学会发挥对台特色优势,在台商投资区综治中心设立“法学专家工作室”,同时联合公安机关探索创设“护台企联动示范点”,有力服务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建宁县“法学专家+种业”、清流县“法学专家+鲜切花产业”、泰宁县“法学专家+环大金湖旅游”、沙县区“法学专家+沙县小吃”……三明市立足当地特色产业,探索建立法学专家品牌工作站,打造优质法律服务“主阵地”。 …… 不求“大而全”,务求“专而精”。随着一批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在基层遍地开花,群众对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也带动更多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参与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贯彻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福建省法学会还在自贸区、法务区、企业园区、创业园区等设立了基层服务站点,依托海丝法务通、企业法律服务部、会员驻企工作室、律师在线公益服务团队等平台,举办企业“法治体检”活动1300余场,“把脉”民营企业发展法律问题,出具法律意见4600多条,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