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经纬
13 4/13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提前还个房贷为何还处处受限?”
· 风里雨里,谁为骑手兜底?
· 帮新业态劳动者追讨薪资及赔偿款

帮新业态劳动者追讨薪资及赔偿款
哈尔滨松北检察破题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三难”

( 2025-04-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本报记者 张  冲
□ 本报通讯员 李克新 张书淳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年底,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的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新业态从业者已达3.2万余人,较2020年增长130%。这一群体在促进经济发展、便利群众生活的同时,也面临劳动关系模糊、权益保障不到位、法律风险较高等问题。
  松北区人民检察院通过“法治引领、精准监督、多元共治”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构建起全方位、多角度的权益保护体系。2023年以来,共办理新业态劳动者支持起诉案件56件,推动23家新业态企业规范用工管理,帮助200多名劳动者追讨薪资及赔偿款600多万元。
督促签订合同
  2024年3月,某外卖平台骑手在送餐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与平台就劳动关系认定及工伤赔偿问题产生争议。松北区检察院第一时间介入,引导骑手通过平台订单记录、工资流水截图等固定证据,同步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冻结企业账户。
  松北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负责人李克新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检察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该企业还存在快递人员无从业保障、未缴纳人身意外险等问题,一并提出监督意见。最终,法院判决企业全额支付薪资及补偿金45万元。该案入选哈尔滨市松北区工会“劳动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为了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聚焦新业态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保障,松北区检察院通过梳理12309检察服务热线、劳动监察部门移送案件,发现某快递企业存在“借加盟协议充当劳动合同”等问题,涉及劳动者200多人。在检察机关推动下,区人社局联合市场监管局、总工会组成专项检查组,对全区6家快递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督促企业与230名符合劳动关系的快递员签订正式合同,为410名骑手缴纳工伤保险,解决了骑手的后顾之忧。
  松北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陈始途告诉记者,为了解决新业态用工“去劳动关系化”的突出问题,松北区检察院建立“线索梳理—精准监督—跟进反馈”工作闭环。依托哈尔滨新区数字经济优势,松北区检察院开发“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大数据监督模型”,通过抓取人社、法院、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自动比对“社保缴纳异常”“劳动争议”等风险点。2024年6月,模型预警某即时配送平台存在“连续3个月未为骑手缴纳意外险”问题,检察机关立即展开调查,发现该平台通过“层层转包”规避用工责任,涉及骑手200多人。通过向平台总部所在地监管部门发送跨区域协查函,推动平台为所有骑手补缴保险。
推动合规用工
  2023年以来,松北区建立“府检院”三方联席会议制度,与市场监管、法院等建立了常态化的协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式,共同研究解决新业态发展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先后为27名劳动者追回薪资300万元,实现“审结一案、规范全域”。
  针对快递电动车“违规行驶、改装电池”等乱象,松北区检察院联合交警部门开展“护行铁骑队”专项行动。2023年以来,辖区快递行业交通事故率下降25%。2023年“双11”前,针对快递行业运营不规范,松北区检察院联合区人社局开展用工合规专项检查,发现3家快递企业存在“非正规用工,无书面协议”“业务高峰期超时加班”等问题,当场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企业储备应急运力、合理安排配送计划。
  松北区检察院连续3年派出员额检察官定点联系20家重点平台企业,定期开展“法律体检”,帮助企业排查用工风险、堵塞漏洞,整章建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每年国庆节前夕,召开全区新业态企业权益保障恳谈会,邀请美团、京东物流等企业代表参会,通报典型案例,签订《劳动者权益保护承诺书》,推动企业建立“员工守护爱心基金”,为患病、遭遇意外的骑手提供专项补助。
  某快运企业负责人表示:“多亏检察机关的精准指导,让我们及时消除法律隐患,员工归属感也大大增强了。”
  松北区综治中心设立了“检察服务窗口”,安排专人入驻参与劳动纠纷调解。2024年以来,联合人民调解员、律师等成功化解新业态领域矛盾纠纷23起,调解成功率达75%。针对新业态劳动者维权面临的“持续周期长、经济成本高”等困境,松北区检察院构建“支持起诉+检察和解”全流程服务体系。对内,建立民事检察与刑事检察、行政检察、部门联动机制,在办理某网约车司机王某工伤赔偿案时,发现其因事故致残导致家庭困难,在支持起诉的同时,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为其申请救助金1万元。对外,与区法院共建“新业态维权绿色通道”,实现案件“立案从速、审理从快、执行从紧”,办案周期从120天缩短至45天。
线上线下普法
  根据新业态劳动者工作碎片化、流动性强的工作特点,松北区检察院专门打造“线上+线下”综合性普法网络。松北区检察院微信公众号围绕劳动合同签订、权益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高频问题,以情景剧形式解析法律要点,累计播放量达10万余次,被劳动者称为“便携维权秘籍”。针对快递行业信息泄露高发问题,松北区检察院编印《快递员法律风险防范手册》,详细列举15种常见权益受损场景及应对措施,免费发放至全区6家快递企业、32个菜鸟驿站,覆盖从业人员500多人。
  在线下,松北区检察院组建由民事检察部门骨干组成的“流动普法团”,利用早午晚高峰时段,在快递驿站、外卖骑手聚集点开展“晨时普法”“驿站微课堂”等活动。通过维权案例、现场答疑解惑、派送权益守护卡等方式,将法律知识送到劳动者身边。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融合式”普法活动15场,覆盖劳动者280多人次。
  针对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群体面临的交通事故处理、保险理赔等痛点,松北区检察院联合区交通运输局、交警大队建立“三阶段递进式机制”:岗前培训纳入从业资格考核,重点讲解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平台规则;岗中培训结合季度事故数据,剖析典型案例;专项培训针对恶劣天气、节假日出行高峰等特殊时段,强化应急处置和证据保存意识。2024年“全国交通安全日”期间,联合举办“网约车安全运营与法律风险”专题培训班,邀请交警、保险理赔专家授课,在100多名司机现场参与的同时,同步开通线上直播,吸引1.1万人次观看。
  参训司机李某说:“以前发生事故只知道联系保险公司出现场,现在知道了如何固定现场证据,维护自身权益更有底气了。”
  “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治理课题。”陈始途说,松北区人民检察院主动适应新业态发展新趋势,在“靶向监督、精准监管、协同治理”上持续发力,努力为新业态劳动者撑起法治“保护伞”,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