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罗莎莎 “别看小站不大,在这里,企业不仅可以享受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基础性服务,还能获得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特种设备等延伸性服务,我们还主动出击,定期走访周边企业为他们提供定制式服务。”近日,江苏南京高新区(浦口园)质量小站工作人员陈庆宇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质量小站全面整合了质量要素资源,就近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帮助企业破解质量管理薄弱、质量人才短缺、核心竞争力不强等方面难题。”南京市浦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三级高级主管马宏斌告诉记者,目前浦口区已建成包含1个核心线上平台和7个线下站点的“一核七站”服务矩阵,广受辖区企业欢迎和好评。 创建质量小站服务中小微企业,是南京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出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南京市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营造稳定法治制度环境、构建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打造新型市场监管环境等方面出实招、亮新招,为市场主体谋实惠,激发市场活力,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近3年,在工信部组织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南京“法治环境”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南京市入选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前十最佳口碑省会及副省级城市”。 打通难点堵点 如今,“有需求到小站、质量管家帮您办”已成为南京诸多中小微企业在遇到与质量工作相关问题时的首选。 “质量小站采用线上平台和线下窗口相结合、质量管家和质量专家相补充的‘双渠道’服务模式,明确了12项可立即办理的技术服务事项和25项可立即答复的技术咨询事项,企业的其他需求站内登记、及时解决,实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复’,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综合质量服务。”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发展处调研员吴明介绍说。 目前,全市已建成22家质量小站,覆盖全市15个高新园区和重点产业链,辐射近两万家中小微创新型企业,服务企业超9000家,服务成效显著。 近年来,南京各部门聚焦企业关切精准施策,打通堵点难点问题。打造完善“宁科投”“宁科贷”“企业上市宁航行动”等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服务“谱系”,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累计已提供贷款逾2000亿元。启用企业“安全信用脸谱”系统,对信用好、风险低的“专精特新”、省市质量奖企业探索开展触发式监管,在登记事项、公示信息抽查中实行“守信免查”。 据悉,南京在全国首推安全生产跨部门“综研联检”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包容审慎监管措施,33个行业定期发布年度评价结果,实施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领域知识产权侵权线索网络监测。在全国率先制定小微企业破产保护工作方案,为小微企业“量身”提供简便、快捷和低成本的“友好型”破产程序。 高效便捷服务 3月18日,记者在南京市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综合服务中心)看到,群众可以直接在自助机上查询到准备注册的商标名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已被注册、是否有禁用词和敏感词等,还可以就一些专业问题进行线上咨询。 “综合服务中心由南京市知识产权局设立、南京市知识产权中心筹备建设,面向社会提供知识产权项目申报、作品著作权登记、商标注册、知识产权公益体检、维权援助、纠纷调解、海外维权、公益培训等办理服务,还提供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辅导服务,实现多门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一窗通办’,为企业提供涉及知识产权相关的一站式服务。”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石瑛介绍说。 综合服务中心自2023年4月21日运行以来,已累计受理作品著作权登记16000余件,审核通过14000余件;受理商标注册申请116件,完成知识产权业务辅导657件、知识产权分析1315件,接收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案件1139件,调解成功492件;监测海外涉企知识产权动态352条,发现并及时指导60起海外纠纷案件并提供292件案件咨询。 在南京,尽可能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已成为常态。在全省率先推出《连锁企业食品经营许可便利化措施》《企业迁移调档操作指引》等,企业登记实现“一站式服务”和“全程网上办理”,食品、药品、化妆品、特种设备等行政许可周期大幅压缩,实现便利店和药店开办“一件事”。 南京打造市、区一体的“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全市“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奖补事项一网通办”,目前已有100余万家市场主体在平台注册,用户浏览量累计超过1400余万次,700余个事项通过平台全流程申报办理。 扎紧制度篱笆 优化营商环境要依靠全方位的法治保障,尤其是将改革成果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制度化体系,进一步扎紧制度篱笆。 近年来,南京持续营造稳定的法治制度环境,营商环境政策体系迭代升级,出台省内市级层面首部优化营商环境立法《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连续出台6个优化营商环境综合性文件以及百余件配套政策措施,形成覆盖全市域、全行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 如何将企业引进来留下来,南京持续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添加“安全阀”。推动建立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联动机制,发挥法治督察“增压传导”作用,督促指导各有关单位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公平竞争审查大数据监测评估系统,全面推进构建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此外,南京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清除影响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梗阻”。不断深化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完善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动态调整事项清单,实施123项告知承诺事项。持续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措施,制定免罚轻罚事项清单,2024年,全市共办理免罚轻罚案件近1.3万件。畅通涉企行政复议申请渠道,加强涉企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搭建案前、案中、案后全流程调解平台,积极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
|
出实招亮新招激发市场活力
|
南京聚焦企业关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
|
|
( 2025-04-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罗莎莎 “别看小站不大,在这里,企业不仅可以享受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基础性服务,还能获得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特种设备等延伸性服务,我们还主动出击,定期走访周边企业为他们提供定制式服务。”近日,江苏南京高新区(浦口园)质量小站工作人员陈庆宇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质量小站全面整合了质量要素资源,就近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帮助企业破解质量管理薄弱、质量人才短缺、核心竞争力不强等方面难题。”南京市浦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三级高级主管马宏斌告诉记者,目前浦口区已建成包含1个核心线上平台和7个线下站点的“一核七站”服务矩阵,广受辖区企业欢迎和好评。 创建质量小站服务中小微企业,是南京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出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南京市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营造稳定法治制度环境、构建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打造新型市场监管环境等方面出实招、亮新招,为市场主体谋实惠,激发市场活力,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近3年,在工信部组织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南京“法治环境”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南京市入选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前十最佳口碑省会及副省级城市”。 打通难点堵点 如今,“有需求到小站、质量管家帮您办”已成为南京诸多中小微企业在遇到与质量工作相关问题时的首选。 “质量小站采用线上平台和线下窗口相结合、质量管家和质量专家相补充的‘双渠道’服务模式,明确了12项可立即办理的技术服务事项和25项可立即答复的技术咨询事项,企业的其他需求站内登记、及时解决,实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复’,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综合质量服务。”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发展处调研员吴明介绍说。 目前,全市已建成22家质量小站,覆盖全市15个高新园区和重点产业链,辐射近两万家中小微创新型企业,服务企业超9000家,服务成效显著。 近年来,南京各部门聚焦企业关切精准施策,打通堵点难点问题。打造完善“宁科投”“宁科贷”“企业上市宁航行动”等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服务“谱系”,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累计已提供贷款逾2000亿元。启用企业“安全信用脸谱”系统,对信用好、风险低的“专精特新”、省市质量奖企业探索开展触发式监管,在登记事项、公示信息抽查中实行“守信免查”。 据悉,南京在全国首推安全生产跨部门“综研联检”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包容审慎监管措施,33个行业定期发布年度评价结果,实施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领域知识产权侵权线索网络监测。在全国率先制定小微企业破产保护工作方案,为小微企业“量身”提供简便、快捷和低成本的“友好型”破产程序。 高效便捷服务 3月18日,记者在南京市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综合服务中心)看到,群众可以直接在自助机上查询到准备注册的商标名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已被注册、是否有禁用词和敏感词等,还可以就一些专业问题进行线上咨询。 “综合服务中心由南京市知识产权局设立、南京市知识产权中心筹备建设,面向社会提供知识产权项目申报、作品著作权登记、商标注册、知识产权公益体检、维权援助、纠纷调解、海外维权、公益培训等办理服务,还提供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辅导服务,实现多门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一窗通办’,为企业提供涉及知识产权相关的一站式服务。”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石瑛介绍说。 综合服务中心自2023年4月21日运行以来,已累计受理作品著作权登记16000余件,审核通过14000余件;受理商标注册申请116件,完成知识产权业务辅导657件、知识产权分析1315件,接收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案件1139件,调解成功492件;监测海外涉企知识产权动态352条,发现并及时指导60起海外纠纷案件并提供292件案件咨询。 在南京,尽可能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已成为常态。在全省率先推出《连锁企业食品经营许可便利化措施》《企业迁移调档操作指引》等,企业登记实现“一站式服务”和“全程网上办理”,食品、药品、化妆品、特种设备等行政许可周期大幅压缩,实现便利店和药店开办“一件事”。 南京打造市、区一体的“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全市“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奖补事项一网通办”,目前已有100余万家市场主体在平台注册,用户浏览量累计超过1400余万次,700余个事项通过平台全流程申报办理。 扎紧制度篱笆 优化营商环境要依靠全方位的法治保障,尤其是将改革成果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制度化体系,进一步扎紧制度篱笆。 近年来,南京持续营造稳定的法治制度环境,营商环境政策体系迭代升级,出台省内市级层面首部优化营商环境立法《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连续出台6个优化营商环境综合性文件以及百余件配套政策措施,形成覆盖全市域、全行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 如何将企业引进来留下来,南京持续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添加“安全阀”。推动建立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联动机制,发挥法治督察“增压传导”作用,督促指导各有关单位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公平竞争审查大数据监测评估系统,全面推进构建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此外,南京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清除影响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梗阻”。不断深化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完善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动态调整事项清单,实施123项告知承诺事项。持续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措施,制定免罚轻罚事项清单,2024年,全市共办理免罚轻罚案件近1.3万件。畅通涉企行政复议申请渠道,加强涉企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搭建案前、案中、案后全流程调解平台,积极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