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杨玉梅 赖珊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市场经营主体的生命之“氧”。近年来,江苏盐城检察机关紧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核心关键,通过构建“保护+服务+赋能”三维工作体系,从筑牢权益防线到搭建服务桥梁,再到注入发展动能,为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法治成为盐城经济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立足检察职能 筑牢权益“防护墙” 盐城检察机关始终保持对涉企犯罪高压态势,筑牢权益“防护墙”,2024年共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568人,起诉企业关键岗位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等利用职务便利犯罪42人,有效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感谢检察机关依法严惩阻挠施工的违法行为,现在几十台‘大风车’都在正常运转,‘绿色动能’有了‘法治屏障’。”滨海某风电有限公司项目组负责人说。 在办理某港口建设强迫交易案中,滨海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全链条打击,依法对通过阻碍中标企业进场施工的方式强迫中标企业“弃标”、实质破坏港口建设的人员提起公诉,成功斩断干扰市场秩序的黑手,助推滨海201MW风电工程项目建设,助力滨海某风电有限公司恢复3.3亿千瓦时年风力发电产能,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1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3万吨,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充足“绿色动能”。该案获评江苏省政法机关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江苏省检察机关助力平等保护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为净化市场环境,盐城检察深入推进“空壳公司”专项打击治理工作,清理“空壳公司”100余家;联合公安机关摸排并妥善解决涉企挂案30件,为企业发展“卸包袱”;强化控告申诉案件办理质效,涉企信访案件实现“七日内回复”和“三个月答复”率均为100%,同步加强释法说理。 在涉企案件办理中,盐城检察持续释放司法善意,健全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对企业关键岗位人员依法适用非羁押强制措施,联合司法机关为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经营提供便利,实现矫正与企业发展“两不误”,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紧扣企业需求 架起检企“连心桥” “遇到问题会找检察官咨询,现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发展更有法治保障了。”中国海油盐城有关负责人说,检察机关一直关注项目发展,在司法办案过程中想方设法提供法治服务。 近年来,盐城检察机关贯彻落实盐城市委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部署,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市县两级检察院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构建起“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精准滴灌”的服务网络。 通过深入践行“融合党建”理念,盐城全市检察机关已与76家重点企业建立检企党建联建,在数字产业园、纤维产业基地等设立检察工作站,构建起覆盖重点产业的“检企同行”党建联盟服务网,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盐城各基层检察机关因地制宜紧扣企业需求,探索形成多个特色服务品牌,架起了检企“连心桥”。如响水县人民检察院打造“检润响企”品牌工作室,与工商联联动共建,组建“检商护企联盟”,构建起企业信誉维护与修复的高效工作运行机制;盐都区人民检察院打造“都检答”智慧服务平台,实现涉企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响应;滨海县人民检察院发挥地域红色资源丰富优势,组建“正红·检安商”办案团队,专项负责涉企案件办理、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建湖县人民检察院选派业务精、能力强的检察官,担任行业协会或商会的“法治副会长”,帮助企业提升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射阳县人民检察院成立“苔花如米”工作室,开展“苔花式”司法服务举措,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2024年以来,盐城检察机关持续关注企业所需,走访企业400余家、行业协会2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80余次;向相关企业制发检察建议22份、法律风险提示函26份,有效推动企业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依托“检企同行”党建联盟,举办“党建引领与企同行”主题党日暨检察开放日活动,参加人员达3000人。 创新履职模式 激活发展“新动能” “检察机关设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检察法律服务点,当商业秘密被侵犯之后,办案检察官引导我们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机制,给企业发展加了一个‘安全锁’。”江苏某热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保障知识产权就是保障创新,盐城检察机关不断创新履职模式,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添加“助燃剂”。大丰区人民检察院与当地五大园区建立检察长集中办公会制度,组建知识产权工作专班,搭建知识产权诉前赔偿谅解平台,已在审查起诉阶段开展诉前调解31次,为14名权利人挽回经济损失1290余万元。亭湖区人民检察院围绕新业态企业司法需求,建立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基地,并通过网络直播开展知识产权普法宣传。射阳县检察院依托射阳大米协会设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络站”,签订协作意见,加强国家地理商标保护,促进大米行业企业健康发展。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盐城检察在保障安全生产上下功夫,筑牢安全生产防线,让警钟长鸣。其中盐城市人民检察院建立涉案企业安全生产检察预防约谈机制,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防警示约谈促进安全生产的实施意见》,源头预防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相关做法获评江苏法治建设创新项目;东台市人民检察院建立江苏省首家安全生产预防约谈警示教育基地,设置危化品、燃气等15个实境体验区,打造安全生产预防约谈主阵地;盐都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多部门开展打击制售假冒特种行业资格证书专项行动,会签《假证专项治理协作备忘录》。 盐城检察机关还紧扣盐城市委、市政府“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运用大数据模型,发现房地产开发项目涉及污染物排放被行政处罚企业,存在未依法缴纳环境保护税的情形,向税务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修复治理,推动召开全市黄海生态环境保护办公会,依法办理黄海湿地养殖尾水污染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督促全市37万亩养殖水面尾水治理,推动养殖企业规范经营、养殖行业健康发展,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
|
法治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
盐城检察“保护+服务+赋能”优化营商环境
|
|
|
( 2025-04-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杨玉梅 赖珊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市场经营主体的生命之“氧”。近年来,江苏盐城检察机关紧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核心关键,通过构建“保护+服务+赋能”三维工作体系,从筑牢权益防线到搭建服务桥梁,再到注入发展动能,为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法治成为盐城经济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立足检察职能 筑牢权益“防护墙” 盐城检察机关始终保持对涉企犯罪高压态势,筑牢权益“防护墙”,2024年共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568人,起诉企业关键岗位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等利用职务便利犯罪42人,有效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感谢检察机关依法严惩阻挠施工的违法行为,现在几十台‘大风车’都在正常运转,‘绿色动能’有了‘法治屏障’。”滨海某风电有限公司项目组负责人说。 在办理某港口建设强迫交易案中,滨海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全链条打击,依法对通过阻碍中标企业进场施工的方式强迫中标企业“弃标”、实质破坏港口建设的人员提起公诉,成功斩断干扰市场秩序的黑手,助推滨海201MW风电工程项目建设,助力滨海某风电有限公司恢复3.3亿千瓦时年风力发电产能,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1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3万吨,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充足“绿色动能”。该案获评江苏省政法机关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江苏省检察机关助力平等保护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为净化市场环境,盐城检察深入推进“空壳公司”专项打击治理工作,清理“空壳公司”100余家;联合公安机关摸排并妥善解决涉企挂案30件,为企业发展“卸包袱”;强化控告申诉案件办理质效,涉企信访案件实现“七日内回复”和“三个月答复”率均为100%,同步加强释法说理。 在涉企案件办理中,盐城检察持续释放司法善意,健全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对企业关键岗位人员依法适用非羁押强制措施,联合司法机关为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经营提供便利,实现矫正与企业发展“两不误”,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紧扣企业需求 架起检企“连心桥” “遇到问题会找检察官咨询,现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发展更有法治保障了。”中国海油盐城有关负责人说,检察机关一直关注项目发展,在司法办案过程中想方设法提供法治服务。 近年来,盐城检察机关贯彻落实盐城市委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部署,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市县两级检察院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构建起“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精准滴灌”的服务网络。 通过深入践行“融合党建”理念,盐城全市检察机关已与76家重点企业建立检企党建联建,在数字产业园、纤维产业基地等设立检察工作站,构建起覆盖重点产业的“检企同行”党建联盟服务网,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盐城各基层检察机关因地制宜紧扣企业需求,探索形成多个特色服务品牌,架起了检企“连心桥”。如响水县人民检察院打造“检润响企”品牌工作室,与工商联联动共建,组建“检商护企联盟”,构建起企业信誉维护与修复的高效工作运行机制;盐都区人民检察院打造“都检答”智慧服务平台,实现涉企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响应;滨海县人民检察院发挥地域红色资源丰富优势,组建“正红·检安商”办案团队,专项负责涉企案件办理、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建湖县人民检察院选派业务精、能力强的检察官,担任行业协会或商会的“法治副会长”,帮助企业提升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射阳县人民检察院成立“苔花如米”工作室,开展“苔花式”司法服务举措,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2024年以来,盐城检察机关持续关注企业所需,走访企业400余家、行业协会2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80余次;向相关企业制发检察建议22份、法律风险提示函26份,有效推动企业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依托“检企同行”党建联盟,举办“党建引领与企同行”主题党日暨检察开放日活动,参加人员达3000人。 创新履职模式 激活发展“新动能” “检察机关设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检察法律服务点,当商业秘密被侵犯之后,办案检察官引导我们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机制,给企业发展加了一个‘安全锁’。”江苏某热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保障知识产权就是保障创新,盐城检察机关不断创新履职模式,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添加“助燃剂”。大丰区人民检察院与当地五大园区建立检察长集中办公会制度,组建知识产权工作专班,搭建知识产权诉前赔偿谅解平台,已在审查起诉阶段开展诉前调解31次,为14名权利人挽回经济损失1290余万元。亭湖区人民检察院围绕新业态企业司法需求,建立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基地,并通过网络直播开展知识产权普法宣传。射阳县检察院依托射阳大米协会设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络站”,签订协作意见,加强国家地理商标保护,促进大米行业企业健康发展。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盐城检察在保障安全生产上下功夫,筑牢安全生产防线,让警钟长鸣。其中盐城市人民检察院建立涉案企业安全生产检察预防约谈机制,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防警示约谈促进安全生产的实施意见》,源头预防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相关做法获评江苏法治建设创新项目;东台市人民检察院建立江苏省首家安全生产预防约谈警示教育基地,设置危化品、燃气等15个实境体验区,打造安全生产预防约谈主阵地;盐都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多部门开展打击制售假冒特种行业资格证书专项行动,会签《假证专项治理协作备忘录》。 盐城检察机关还紧扣盐城市委、市政府“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运用大数据模型,发现房地产开发项目涉及污染物排放被行政处罚企业,存在未依法缴纳环境保护税的情形,向税务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修复治理,推动召开全市黄海生态环境保护办公会,依法办理黄海湿地养殖尾水污染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督促全市37万亩养殖水面尾水治理,推动养殖企业规范经营、养殖行业健康发展,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