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本报记者 张冲 □ 本报通讯员 张佩 迷途的心灵在这里找到归航的灯塔,残缺的羽翼在这里重获飞翔的力量,失落的梦想在这里重燃希望的星火。《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年来,黑龙江省各级社区矫正机构坚决扛起保安全护稳定的政治责任,用法治的光为社区矫正对象照亮每个回家的路口,实现“护平安”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四级覆盖 制度保障 “特别感谢司法所的叔叔阿姨们,要是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可能早就放弃学业了。”近日,社区矫正对象吕某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2023年4月,年仅16岁的吕某在伊春市嘉荫县将辛某某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2023年7月,法院未宣判时,吕某已经考到哈尔滨某技术学校就读中专。 因为考虑到吕某的特殊情况,嘉荫县司法局与县检察院迅速行动,召开联席会议,依法批准其外出就学申请,并精心制定矫正方案,既守护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利,又为其营造了宽严相济的矫正环境。 五年来,黑龙江社区矫正工作始终遵循依法依规的原则,既有严格的依法监管,也不乏温暖的人文关怀。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黑龙江省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全覆盖,织就一张纵横贯通、高效联动的组织保障网。”黑龙江省司法厅二级巡视员张万林告诉记者,黑龙江省以社区矫正法为总纲,不断完善执法制度体系,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有关事项的暂行规定》《黑龙江省省市县三级社区矫正机构和受委托司法所实施社区矫正权责清单》《黑龙江省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暂行规定》等多项制度。 多元矫治 从心启航 2020年,东宁市居民杨某驾驶出租车将行人张某撞伤后抢救无效死亡,被判处缓刑1年。因不能再开出租车,加上被害人家属的不谅解和周围亲朋好友的不理解,杨某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并抵触矫正。东宁市司法局发现问题后,及时联系心理医生反复对杨某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是司法局工作人员帮助我从低谷走出来的,我今后一定正确面对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杨某解矫时紧紧拉住社矫干警的手说。 大庆市林甸县的焦某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经过社区矫正心理辅导后,迅速重拾生活信心。2024年2月,焦某外出发现一农户家房屋燃起大火,危急时刻他冲进室内,先后救出两人。因符合“在日常生活中舍己救人”重大立功表现,2024年12月,经大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焦某减刑3个月。 近年来,黑龙江开展多元化心理矫治,打造“从心启航”全省统一的社区矫正心理健康服务品牌和标识,依托绥化强制隔离戒毒所设立“沉浸式”心理健康服务基地,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一人一案”心理健康服务和个别化心理辅导。在县级社区矫正中心设立心理辅导室,帮助迷失的心灵重新找到方向。 智慧加持 精准矫正 2023年以前,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现佳木斯市农高区)下辖15个农场,最远的农场距离管理局200多公里。农垦机构改革后原农场司法所被撤销,为此,鸭绿河农场社区矫正对象王某距离农高区司法局单程150余公里,参加1次集中教育至少要耽误他1天的农活。 2024年6月,佳木斯农高区依托“5G+执法车”打造全省首个“流动社区矫正中心”,累计开展日常监管教育300余人次,提高了社区矫正智慧化水平。 “现在流动矫正中心来到家门口,让我方便多了。”王某感慨道。 2024年初,鹤岗市萝北县司法局建成了400平方米的独栋式社区矫正中心,接入自助矫正终端、心理辅助终端、自助教育学习终端和VR情景模拟器等智慧矫正终端设备。萝北县云端智慧矫正网还可以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精准评估,以数字赋能构建社区矫正工作新格局。2024年萝北县社区矫正管理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社区矫正先进集体”。 黑龙江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副处长王新兴说,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智慧”加持实现精准矫正,升级黑龙江省智慧矫正管理平台,开发运行“矫务通”等App,实现“掌上办、网上办”,同步完成县级社区矫正中心线下标准化升级改造,达到名称、色彩、标识、功能室设置等规范统一。 三方合力 重塑新生 因交通肇事罪获刑的梦某,巨额的赔偿让他遭受着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帮助下,他学习先进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其开办的豆制品加工厂从日产量4000斤提升到7000斤。并因此荣获2020年省级“龙江好食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年度“十佳诚信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梦某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实干家”。吃水不忘挖井人,近年来,他先后带动社区矫正对象、贫困村民等29人实现就业,用实际行动感恩国家、回馈社会。 黑龙江省司法厅社矫处三级调研员杨云凤介绍,“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全省共建立219个社区矫正就业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3万人次,指导就业就学458人次,协调落实低保152人次,落实社会救助143人次,构建了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力’的帮扶机制,为矫正对象重拾信心、顺利融入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的关键在于助力社区矫正对象重塑新生,主动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五年来,在这片黑土地上,矫正工作者用脚步丈量重生之路,用法律的温度融化了寒冬的坚冰,让希望的新芽在春风中破土生长。

|
|
管得住 矫得好 护平安
|
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五年回眸
|
|
|
( 2025-04-0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张冲 □ 本报通讯员 张佩 迷途的心灵在这里找到归航的灯塔,残缺的羽翼在这里重获飞翔的力量,失落的梦想在这里重燃希望的星火。《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年来,黑龙江省各级社区矫正机构坚决扛起保安全护稳定的政治责任,用法治的光为社区矫正对象照亮每个回家的路口,实现“护平安”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四级覆盖 制度保障 “特别感谢司法所的叔叔阿姨们,要是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可能早就放弃学业了。”近日,社区矫正对象吕某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2023年4月,年仅16岁的吕某在伊春市嘉荫县将辛某某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2023年7月,法院未宣判时,吕某已经考到哈尔滨某技术学校就读中专。 因为考虑到吕某的特殊情况,嘉荫县司法局与县检察院迅速行动,召开联席会议,依法批准其外出就学申请,并精心制定矫正方案,既守护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利,又为其营造了宽严相济的矫正环境。 五年来,黑龙江社区矫正工作始终遵循依法依规的原则,既有严格的依法监管,也不乏温暖的人文关怀。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黑龙江省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全覆盖,织就一张纵横贯通、高效联动的组织保障网。”黑龙江省司法厅二级巡视员张万林告诉记者,黑龙江省以社区矫正法为总纲,不断完善执法制度体系,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有关事项的暂行规定》《黑龙江省省市县三级社区矫正机构和受委托司法所实施社区矫正权责清单》《黑龙江省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暂行规定》等多项制度。 多元矫治 从心启航 2020年,东宁市居民杨某驾驶出租车将行人张某撞伤后抢救无效死亡,被判处缓刑1年。因不能再开出租车,加上被害人家属的不谅解和周围亲朋好友的不理解,杨某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并抵触矫正。东宁市司法局发现问题后,及时联系心理医生反复对杨某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是司法局工作人员帮助我从低谷走出来的,我今后一定正确面对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杨某解矫时紧紧拉住社矫干警的手说。 大庆市林甸县的焦某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经过社区矫正心理辅导后,迅速重拾生活信心。2024年2月,焦某外出发现一农户家房屋燃起大火,危急时刻他冲进室内,先后救出两人。因符合“在日常生活中舍己救人”重大立功表现,2024年12月,经大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焦某减刑3个月。 近年来,黑龙江开展多元化心理矫治,打造“从心启航”全省统一的社区矫正心理健康服务品牌和标识,依托绥化强制隔离戒毒所设立“沉浸式”心理健康服务基地,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一人一案”心理健康服务和个别化心理辅导。在县级社区矫正中心设立心理辅导室,帮助迷失的心灵重新找到方向。 智慧加持 精准矫正 2023年以前,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现佳木斯市农高区)下辖15个农场,最远的农场距离管理局200多公里。农垦机构改革后原农场司法所被撤销,为此,鸭绿河农场社区矫正对象王某距离农高区司法局单程150余公里,参加1次集中教育至少要耽误他1天的农活。 2024年6月,佳木斯农高区依托“5G+执法车”打造全省首个“流动社区矫正中心”,累计开展日常监管教育300余人次,提高了社区矫正智慧化水平。 “现在流动矫正中心来到家门口,让我方便多了。”王某感慨道。 2024年初,鹤岗市萝北县司法局建成了400平方米的独栋式社区矫正中心,接入自助矫正终端、心理辅助终端、自助教育学习终端和VR情景模拟器等智慧矫正终端设备。萝北县云端智慧矫正网还可以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精准评估,以数字赋能构建社区矫正工作新格局。2024年萝北县社区矫正管理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社区矫正先进集体”。 黑龙江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副处长王新兴说,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智慧”加持实现精准矫正,升级黑龙江省智慧矫正管理平台,开发运行“矫务通”等App,实现“掌上办、网上办”,同步完成县级社区矫正中心线下标准化升级改造,达到名称、色彩、标识、功能室设置等规范统一。 三方合力 重塑新生 因交通肇事罪获刑的梦某,巨额的赔偿让他遭受着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帮助下,他学习先进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其开办的豆制品加工厂从日产量4000斤提升到7000斤。并因此荣获2020年省级“龙江好食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年度“十佳诚信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梦某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实干家”。吃水不忘挖井人,近年来,他先后带动社区矫正对象、贫困村民等29人实现就业,用实际行动感恩国家、回馈社会。 黑龙江省司法厅社矫处三级调研员杨云凤介绍,“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全省共建立219个社区矫正就业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3万人次,指导就业就学458人次,协调落实低保152人次,落实社会救助143人次,构建了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力’的帮扶机制,为矫正对象重拾信心、顺利融入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的关键在于助力社区矫正对象重塑新生,主动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五年来,在这片黑土地上,矫正工作者用脚步丈量重生之路,用法律的温度融化了寒冬的坚冰,让希望的新芽在春风中破土生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