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黄 辉 □ 本报通讯员 何曦君 王婧
“这杯反诈咖啡要配着防骗指南喝才更香!”近日,在江西萍乡学院校园广场上,萍乡市公安局安源分局“女警工作室”警官刘芬将一杯定制咖啡递给扫码答题的学生。在她身后,数十名学生排起长队体验反诈小游戏。 近年来,萍乡市公安局安源分局强力推动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组织全局47名女警组建“女警工作室”,从服务青少年群体拓展到服务女性群体、老年群体,以独创的“四队联动+警网融合”(宣传宣讲队、心理疏导队、法律援助队、外联外事队,民警融入社区网格)机制,在红土地上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巾帼篇章。 宣传宣讲队开展活动12场次,心理疏导队建立重点青少年档案30余份,法律援助队提供法律咨询3000余次,外联外事队联动全区17家单位、大学生群体、警娃组建防护网……《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进“女警工作室”展览室,负责人卢芳正在整理2024年工作台账。这些数据的背后,折射出工作室“四队联动”机制迸发的治理效能。 “我们根据女警本职工作及专长分成四个小分队,就像精密的齿轮组,每个小分队都有相应的志愿者参与联动。”卢芳指着其中一张“警宝宣讲团”活动照介绍说,这支由宣传宣讲队女警组织的少年普法队伍,用童声讲述法治故事,通过“小手牵大手”实现家庭普法全覆盖。 “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告诉家长‘陌生链接不能点’时,反诈知识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宣传宣讲队队长刘芬深有感触地说。 法律援助队女警邬瑞琦对此颇有同感。在处置某校学生反映的疑似偷窥问题时,法律援助队联合心理疏导队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并协调外联外事队对接教育部门完善校园安防,最终妥善解决问题。“‘四队联动’不是简单分工,而是通过专业互补形成治理闭环。”邬瑞琦说。 “同学,你刚刚‘中招’了!”近日,当萍乡学院新生小林不小心领取手机短信赠送的“月饼”后,被刘芬请进反诈课堂。 大屏幕上,33%的“上钩率”令人触目惊心。通过剖析真实案例、演示破解话术,200余名学生现场掌握了“三不”防骗秘籍。这种身临其境的“钓鱼测试+沉浸教育”模式,已让3000余名学生完成从“猎物”到“猎人”的蜕变。 像这样的创新宣传,在“女警工作室”已成常态。结合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和社会热点问题,如校园高发的游戏充值、帮信犯罪等,“女警工作室”开发了“剧本杀普法”“安全飞行棋”等特色课程,按照每场活动“1名女警+2名网格员+3名志愿者”的模式,依托街头的“警察小店”开展轮回宣讲。 在夜市路边,女警们摆起“反诈奶茶铺”,将防骗标语印在杯套上;在商场超市,女警们开设家事调解、职场维权、反家庭暴力等课程,现场受理群众咨询……27期不同主题的“警察小店”宣传活动,累计吸引3.2万名群众参与,让法治宣传平添“烟火气”。 “阿姨,这个报警按钮千万记得带在身上,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按红色按钮就可立即联系到我们!”3月5日,萍乡市安源区北桥外社区独居老人苏阿姨摸着胸前“女警工作室”赠送的一键智能报警器便携设备,心里感觉格外温暖。在北桥外社区,这样的智能设备已覆盖10余户特殊老人家庭。 这得益于“女警工作室”联合当地政府推出的“1+11+360”警网融合机制,即1个“女警工作室”,统筹辖区11个派出所,联动360个社区网格,织就守护银发群体的安全网。 每逢志愿服务日,女警们如约而至上门开展“五个一”服务:一堂反诈课、一次隐患排查、一趟亲情陪伴、一轮法律咨询、一场卫生清扫。她们不仅为老人开设“银发反诈课”,还带着网格员一起排查水电隐患,握着笤帚打扫庭院。“这些闺女每次来都带着笑声,家里好久没这么热闹了。”72岁的王大爷动情地说。 今年以来,“五个一”志愿服务已帮助辖区老人开展卫生清扫10余次,排查安全隐患21处。同时,“女警工作室”充分发挥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哨所”作用,在上门走访时注重收集辖区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然后协调相关警种、派出所、社区、律师事务所共同解决。通过居民“点单”、工作室“派单”、部门“接单”的处置模式,40件群众疑难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群众的每个诉求都是平安建设的必答题。”卢芳说。

|
萍乡安源公安创新“四队联动+警网融合”机制
|
“女警工作室”让法治宣传平添“烟火气”
|
|
|
|
( 2025-03-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黄 辉 □ 本报通讯员 何曦君 王婧
“这杯反诈咖啡要配着防骗指南喝才更香!”近日,在江西萍乡学院校园广场上,萍乡市公安局安源分局“女警工作室”警官刘芬将一杯定制咖啡递给扫码答题的学生。在她身后,数十名学生排起长队体验反诈小游戏。 近年来,萍乡市公安局安源分局强力推动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组织全局47名女警组建“女警工作室”,从服务青少年群体拓展到服务女性群体、老年群体,以独创的“四队联动+警网融合”(宣传宣讲队、心理疏导队、法律援助队、外联外事队,民警融入社区网格)机制,在红土地上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巾帼篇章。 宣传宣讲队开展活动12场次,心理疏导队建立重点青少年档案30余份,法律援助队提供法律咨询3000余次,外联外事队联动全区17家单位、大学生群体、警娃组建防护网……《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进“女警工作室”展览室,负责人卢芳正在整理2024年工作台账。这些数据的背后,折射出工作室“四队联动”机制迸发的治理效能。 “我们根据女警本职工作及专长分成四个小分队,就像精密的齿轮组,每个小分队都有相应的志愿者参与联动。”卢芳指着其中一张“警宝宣讲团”活动照介绍说,这支由宣传宣讲队女警组织的少年普法队伍,用童声讲述法治故事,通过“小手牵大手”实现家庭普法全覆盖。 “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告诉家长‘陌生链接不能点’时,反诈知识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宣传宣讲队队长刘芬深有感触地说。 法律援助队女警邬瑞琦对此颇有同感。在处置某校学生反映的疑似偷窥问题时,法律援助队联合心理疏导队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并协调外联外事队对接教育部门完善校园安防,最终妥善解决问题。“‘四队联动’不是简单分工,而是通过专业互补形成治理闭环。”邬瑞琦说。 “同学,你刚刚‘中招’了!”近日,当萍乡学院新生小林不小心领取手机短信赠送的“月饼”后,被刘芬请进反诈课堂。 大屏幕上,33%的“上钩率”令人触目惊心。通过剖析真实案例、演示破解话术,200余名学生现场掌握了“三不”防骗秘籍。这种身临其境的“钓鱼测试+沉浸教育”模式,已让3000余名学生完成从“猎物”到“猎人”的蜕变。 像这样的创新宣传,在“女警工作室”已成常态。结合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和社会热点问题,如校园高发的游戏充值、帮信犯罪等,“女警工作室”开发了“剧本杀普法”“安全飞行棋”等特色课程,按照每场活动“1名女警+2名网格员+3名志愿者”的模式,依托街头的“警察小店”开展轮回宣讲。 在夜市路边,女警们摆起“反诈奶茶铺”,将防骗标语印在杯套上;在商场超市,女警们开设家事调解、职场维权、反家庭暴力等课程,现场受理群众咨询……27期不同主题的“警察小店”宣传活动,累计吸引3.2万名群众参与,让法治宣传平添“烟火气”。 “阿姨,这个报警按钮千万记得带在身上,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按红色按钮就可立即联系到我们!”3月5日,萍乡市安源区北桥外社区独居老人苏阿姨摸着胸前“女警工作室”赠送的一键智能报警器便携设备,心里感觉格外温暖。在北桥外社区,这样的智能设备已覆盖10余户特殊老人家庭。 这得益于“女警工作室”联合当地政府推出的“1+11+360”警网融合机制,即1个“女警工作室”,统筹辖区11个派出所,联动360个社区网格,织就守护银发群体的安全网。 每逢志愿服务日,女警们如约而至上门开展“五个一”服务:一堂反诈课、一次隐患排查、一趟亲情陪伴、一轮法律咨询、一场卫生清扫。她们不仅为老人开设“银发反诈课”,还带着网格员一起排查水电隐患,握着笤帚打扫庭院。“这些闺女每次来都带着笑声,家里好久没这么热闹了。”72岁的王大爷动情地说。 今年以来,“五个一”志愿服务已帮助辖区老人开展卫生清扫10余次,排查安全隐患21处。同时,“女警工作室”充分发挥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哨所”作用,在上门走访时注重收集辖区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然后协调相关警种、派出所、社区、律师事务所共同解决。通过居民“点单”、工作室“派单”、部门“接单”的处置模式,40件群众疑难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群众的每个诉求都是平安建设的必答题。”卢芳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