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学院
13 10/13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绪论节选(二)
· 全面解构英国公法体系
· 调处息讼六尺巷
· 应被纳入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范畴
· 应适用给付目的不达的不当得利进行返还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绪论节选(二)

( 2025-03-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编写组

  二、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精髓要义和原创性贡献
  (一)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精髓要义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党总结运用历史经验,不断完善发展宪法,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勇于推进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创新,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深化了对我国宪法制度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的重要文章《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科学凝练了党在宪法领域的经验性和规律性认识,是宪法认识学理化和体系化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精髓要义。概括而论,就是“七个必须坚持”: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三是必须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四是必须坚持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五是必须坚持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化法规化,六是必须坚持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七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宪法。
  “七个必须坚持”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同中国宪法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法之制、宪制之理和宪治之道,闪耀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的真理光辉和实践伟力。
  (二)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和原创性贡献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新境界,建构了中国自主的宪法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这个判断的主要理据在于,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关于宪法重大问题的科学概念、范畴、判断、命题、观点,指引宪法学尤其是宪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动宪法制度建设和宪法实施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宪法学历史上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原创性贡献。对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和原创性贡献,可重点从宪法文明论、宪法本体论、宪法价值论、宪法制度论、宪法实践论、宪法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来把握。
  在宪法文明论上,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沿着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轨迹,追溯到宪法的生命原点,阐明了宪法起源、演进、发展的历史规律,特别是抓住了我国宪法因何而生、为何不同、如何进步、以何而彰的历史逻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宪法文明观。诸如:“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西方先搞起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既不同于西方宪法,也不同于近代以来我国曾经出现的旧宪法”;“我国宪法发展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后,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制定和实施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在我国宪法发展史乃至世界宪法制度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宪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我国宪法是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反映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党的领导地位”;“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宪法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我们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这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宪法学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宪法理论和学说对宪法文明论作出如此精辟、如此系统的论述。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绪论节选(一)》详见于《法治日报》2025年3月5日10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