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
8 2/8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推动高质量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
· 让“志愿者的微笑”成为“中国名片”
·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如期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第一次会议举行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二次会议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 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司法审判工作各方面
· 在人民监督下不断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

张朝晖委员在“委员通道”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
让“志愿者的微笑”成为“中国名片”

( 2025-03-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图为本报记者提问。 本报记者 徐伟伦 摄
  本报讯 记者蒲晓磊 “我们看到青年志愿者群体在服务社会、引领青年、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请问志愿服务中有哪些感人故事?志愿服务对于青年群体而言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在3月7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法治日报》记者向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提问。
  张朝晖说,这些年,新闻媒体持续关注也集中报道了一大批扎根西部的青年学子,其中有不少是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聚焦乡村教育、医疗和乡村发展,很多志愿者选择留在基层,逐步成长为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人民教师、白衣天使、农牧能手。
  “各位记者朋友如果有机会到中央团校的团史展览馆,会看到一张写满志愿者名字的旧课桌,它是我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中学借来的。这张课桌见证了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6年的接力奉献。从1999年开始,200多所高校、3.4万余名支教志愿者跨越山海,用知识播种希望,他们教过的孩子,很多也像志愿者一样在大学毕业后又返回家乡,教书育人。”张朝晖说。
  在“委员通道”上,张朝晖讲述了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去年春天,张朝晖在新疆和田见到来自山东的小伙子艾乐松,他是当地团场第一位中医大夫,到南疆已经11年了,曾经一个人撑起中医科和康复科,当地老百姓很喜欢他,称呼他为“沙海小郎中”。
  十多天之前,张朝晖在四川北川遇到通泉镇派出所所长王鹏。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王鹏加入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服务期满后,王鹏放弃在市区工作的机会,重返乡镇,十几年过去了,他依然坚守在基层。
  汪艳在中山大学上学期间曾到西藏支教一年,研究生毕业后再次进藏,到林芝一中担任历史老师。汪艳说,志愿服务让自己爱上了这片土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现在,汪艳已经结婚生子,扎根高原。
  “西部计划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大学校里,青年志愿者奋斗、奉献、成长。‘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都很熟悉这句话。50多万名青年志愿者,20多年的青春接力,谱写了扎根基层、建功西部、报效祖国的新时代青春之歌。”张朝晖希望,全社会一起为志愿者加油,让“志愿者的微笑”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名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