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9 1/9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全国政协党组成员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
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
· 以法治资源深度整合高效运用解难题办实事
· 打造人才培养“新引擎”
· 最高检发布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典型案例
· 巩固深化加强相对薄弱基层法院建设成果
·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案件数量近5年稳中有升
· 揭开虚假剧本背后的流量狂欢
· 图片新闻
· 莫把灵活就业群体当引流道具
· 张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莫把灵活就业群体当引流道具

( 2025-02-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本报评论员

  假扮外卖骑手卖惨博取同情、编造网约车司机与乘客冲突消息、恶意散布关于快递员的负面谣言……近日,公安部门查处一批针对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群体虚构情节、炮制谣言的案件,并对相关违法人员进行了处罚。
  当前,我国灵活就业规模已超两亿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兴服务业从业者在保障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正是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及较高的社会关注度,相关灵活就业群体成了某些自媒体和个人用以博眼球的“流量密码”。
  这些以外卖员、快递员等为主角的网络内容或营销悲情故事,或挑起学历、性别对立,或制造社会恐慌,不断挑动大众情绪,更有甚者通过购买水军、操控网络评论等方式扩大影响力,最后利用直播打赏、带货等手段收割流量利益。如果说虚假信息是流窜于网络的“乌烟瘴气”,那么针对特定群体的谣言、编排则是饱含“傲慢与偏见”的社会毒瘤,不但导致人们对灵活就业人员产生误解、激化社会矛盾,而且常常与违法犯罪行为紧密相连,如涉及虚假宣传、侵犯个人权益、扰乱公共秩序、损害商业信誉等。对此,必须依法严惩。
  我国法律法规早已对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等虚假信息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相关部门也多次开展专项行动、出台相关文件并加大查处力度,近年来围绕灵活就业群体的虚假内容得到了有效整治。当然,虚假信息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新技术、新手段的发展和应用,网络谣言等虚假内容还会以新的形式不断出现。但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针对新出现的网络乱象,治理手段要持续升级。
  在治理过程中,多元协同、形成合力是关键。相关部门要提高制造、传播虚假内容的违法成本,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平台要当好内容“守门人”,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对特定群体、特定题材内容的审核,合理利用算法推荐机制。而对于自媒体等内容创作者而言,要明白流量不等于一切,莫把灵活就业群体当引流道具,否则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