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
|
|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赵 珈 余祥鹏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政法机关依托山水相连、地域相接、发展相融的地缘优势,积极探索跨区域多领域司法协作,创新打造粤桂“跨区域+”司法公信共同体,进一步推动资源共享、协查共管、发展共策,全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粤桂省际睦邻廊道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跨区域+善治联盟”共筑平安防护墙 万秀区城东镇地处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一站,具有毗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营商环境。万秀区政法机关通过开展“枫桥式”护企优商行动,持续探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万秀模式”,与毗邻的广东省封开县共建对接大湾区“粤桂善治联盟”,助力梧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法治服务。”万秀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莫君介绍说。万秀区政法系统在把握法治底线的基础上,充分将惠企利企政策落到实处,持续做强做优法治服务保障,让法治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坚强后盾。 2023年9月,万秀区人民法院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涉企纠纷联动化解工作机制》,秉持“信息共享、争议共调、问题共治”的纠纷化解理念,在案件委派、诉前或诉中调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联动,努力实现各类涉企纠纷高效、便捷、低成本、实质性化解,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司法动力。 万秀区城东镇与封开县江口街道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信息共享、纠纷联解、民事联议机制,共建“粤桂善治联盟”。两地联合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等力量,整合党员、村民小组长、志愿者等共划分60个微网格,创新成立基层治理先锋队,推行“党建引领+综治联勤”,开展巡逻防范等边界治安联防联动工作。 此外,万秀区政法机关联合封开县以“解决企业难题就是发展”为出发点,打造城东镇“一窗受理”服务站,建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以“店小二”精神打造“最快、最简、最优”营商环境。 “跨区域+多元网格”共画边界同心圆 苍梧县木双镇与广东省封开县3个镇5个村接壤,历史上,省际边界两地群众因山林土地、生产生活等要素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苍梧县政法机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深化粤桂协作,针对边界纠纷多、难、杂等问题,与封开县3个镇共创“一心两线三缘”基层治理新模式,联合两地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共绘和谐融居新画卷。 针对省际边界区域基层社会治理责任不明、沟通不畅的核心问题,苍梧县与封开县大洲镇、都平镇、大玉口镇签订“两江四镇十联盟”党建框架协议,形成两地四镇边界纠纷联处、人才联育模式,做到边界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解决,召开联席会议15次,交界地区矛盾纠纷发生数、警情数同比持续降低。由两地司法部门牵头,组建“小红帽”“大学生青年团”等志愿服务团队,以“一月一主题”形式开展案例讨论和法治宣讲,引导两地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增强两地各族群众法治意识,培植“平安基因”。 同时,苍梧县与封开县联合搭建“粤桂合作·人大给力”“群众有事·我来领办”两大矛盾纠纷处理平台,将其作为矛盾纠纷化解“两道防线”,发动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有威望的乡贤,常态化开展走访和纠纷处理,及时将矛盾纠纷原地化解。近两年,原地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3件,成功率达100%,有效排查化解邻里纠纷56件。 苍梧县与封开县还抓住两地群众血缘性、地缘性和业缘性“三缘”特点,活用亲戚、同学、同事等有正能量的外力化解矛盾纠纷,运用兼顾法理情的方式,开展和解息诉工作,对尚未激化或即将激化的矛盾主动“上门问诊”。同时通过“两广歌圩”、法治长廊等阵地,开展“宣、讲、唱、谈”等法治宣传活动,激发群众法治内力。 “跨区域+检察协作”携手同绘西江美 浩荡西江,既是连接两广的经济大动脉,更是流域城市共同的母亲河。 聚焦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梧州市检察机关深化落实与贵港市、广东肇庆市、云浮市检察院签订的《关于开展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工作框架协议》,通过运用西江流域专家咨询论证办法和重大个案协助机制,上下游共同开展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全面加强流域一体化治理司法协作。2024年以来,梧州检察机关针对农业养殖污染问题立案28件,推动跨区域协同、多部门联动,督促行政机关履职整改,推动相关经营主体依法依规生产经营。 针对梧州市辖区内部分老旧码头未建有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大部分码头接收设施长期建而未用,存在污水直排入江风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问题,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强化14个持证码头配备收污设施和正常使用。同时强化与广东云浮、肇庆等西江沿线城市联动执法、建章立制健全源头施治等方面履职整改,实现码头企业依法规范经营、船舶污染物全流程闭环监管的治理成效,惠及西江通航船舶6.5万艘次。 梧州市苍梧县检察院、万秀区检察院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检察院、贺州市八步区检察院共同签订《关于深化拓展跨区域检察协作的框架协议》并举行“跨区域公益诉讼检察实务探索”主题研讨,推动法治力量参与和融入肇庆、梧州、贺州“粤桂一家亲·省际睦邻廊道”建设。岑溪市检察院就黄华江流域、苍梧县检察院就贺江流域、藤县检察院就北流河流域、蒙山县检察院就大瑶山区域分别深化落实与周边县级检察机关建立的生态保护协作机制,不断完善西江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服务保障措施,筑牢守护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屏障,让黄金水道不断释放“黄金效能”“生态效能”。

|
梧州创新打造粤桂“跨区域+”司法公信共同体
|
高质效服务保障粤桂省际睦邻廊道建设
|
|
|
|
( 2025-02-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赵 珈 余祥鹏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政法机关依托山水相连、地域相接、发展相融的地缘优势,积极探索跨区域多领域司法协作,创新打造粤桂“跨区域+”司法公信共同体,进一步推动资源共享、协查共管、发展共策,全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粤桂省际睦邻廊道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跨区域+善治联盟”共筑平安防护墙 万秀区城东镇地处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一站,具有毗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营商环境。万秀区政法机关通过开展“枫桥式”护企优商行动,持续探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万秀模式”,与毗邻的广东省封开县共建对接大湾区“粤桂善治联盟”,助力梧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法治服务。”万秀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莫君介绍说。万秀区政法系统在把握法治底线的基础上,充分将惠企利企政策落到实处,持续做强做优法治服务保障,让法治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坚强后盾。 2023年9月,万秀区人民法院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涉企纠纷联动化解工作机制》,秉持“信息共享、争议共调、问题共治”的纠纷化解理念,在案件委派、诉前或诉中调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联动,努力实现各类涉企纠纷高效、便捷、低成本、实质性化解,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司法动力。 万秀区城东镇与封开县江口街道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信息共享、纠纷联解、民事联议机制,共建“粤桂善治联盟”。两地联合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等力量,整合党员、村民小组长、志愿者等共划分60个微网格,创新成立基层治理先锋队,推行“党建引领+综治联勤”,开展巡逻防范等边界治安联防联动工作。 此外,万秀区政法机关联合封开县以“解决企业难题就是发展”为出发点,打造城东镇“一窗受理”服务站,建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以“店小二”精神打造“最快、最简、最优”营商环境。 “跨区域+多元网格”共画边界同心圆 苍梧县木双镇与广东省封开县3个镇5个村接壤,历史上,省际边界两地群众因山林土地、生产生活等要素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苍梧县政法机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深化粤桂协作,针对边界纠纷多、难、杂等问题,与封开县3个镇共创“一心两线三缘”基层治理新模式,联合两地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共绘和谐融居新画卷。 针对省际边界区域基层社会治理责任不明、沟通不畅的核心问题,苍梧县与封开县大洲镇、都平镇、大玉口镇签订“两江四镇十联盟”党建框架协议,形成两地四镇边界纠纷联处、人才联育模式,做到边界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解决,召开联席会议15次,交界地区矛盾纠纷发生数、警情数同比持续降低。由两地司法部门牵头,组建“小红帽”“大学生青年团”等志愿服务团队,以“一月一主题”形式开展案例讨论和法治宣讲,引导两地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增强两地各族群众法治意识,培植“平安基因”。 同时,苍梧县与封开县联合搭建“粤桂合作·人大给力”“群众有事·我来领办”两大矛盾纠纷处理平台,将其作为矛盾纠纷化解“两道防线”,发动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有威望的乡贤,常态化开展走访和纠纷处理,及时将矛盾纠纷原地化解。近两年,原地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3件,成功率达100%,有效排查化解邻里纠纷56件。 苍梧县与封开县还抓住两地群众血缘性、地缘性和业缘性“三缘”特点,活用亲戚、同学、同事等有正能量的外力化解矛盾纠纷,运用兼顾法理情的方式,开展和解息诉工作,对尚未激化或即将激化的矛盾主动“上门问诊”。同时通过“两广歌圩”、法治长廊等阵地,开展“宣、讲、唱、谈”等法治宣传活动,激发群众法治内力。 “跨区域+检察协作”携手同绘西江美 浩荡西江,既是连接两广的经济大动脉,更是流域城市共同的母亲河。 聚焦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梧州市检察机关深化落实与贵港市、广东肇庆市、云浮市检察院签订的《关于开展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工作框架协议》,通过运用西江流域专家咨询论证办法和重大个案协助机制,上下游共同开展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全面加强流域一体化治理司法协作。2024年以来,梧州检察机关针对农业养殖污染问题立案28件,推动跨区域协同、多部门联动,督促行政机关履职整改,推动相关经营主体依法依规生产经营。 针对梧州市辖区内部分老旧码头未建有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大部分码头接收设施长期建而未用,存在污水直排入江风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问题,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强化14个持证码头配备收污设施和正常使用。同时强化与广东云浮、肇庆等西江沿线城市联动执法、建章立制健全源头施治等方面履职整改,实现码头企业依法规范经营、船舶污染物全流程闭环监管的治理成效,惠及西江通航船舶6.5万艘次。 梧州市苍梧县检察院、万秀区检察院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检察院、贺州市八步区检察院共同签订《关于深化拓展跨区域检察协作的框架协议》并举行“跨区域公益诉讼检察实务探索”主题研讨,推动法治力量参与和融入肇庆、梧州、贺州“粤桂一家亲·省际睦邻廊道”建设。岑溪市检察院就黄华江流域、苍梧县检察院就贺江流域、藤县检察院就北流河流域、蒙山县检察院就大瑶山区域分别深化落实与周边县级检察机关建立的生态保护协作机制,不断完善西江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服务保障措施,筑牢守护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屏障,让黄金水道不断释放“黄金效能”“生态效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