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
|
|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谭 苏 利新华 一块细腻的坭兴陶泥被稳稳地放置在飞速旋转的拉坯机转盘中心,“工匠”缓缓俯身,沾满陶泥的双手轻轻贴合在泥块上,随着转盘的转动,泥块逐渐成型。 拉坯机旁,另一位“工匠”手持刻刀,眼神如炬,仔细端详着坯体。随着刻刀在坯体上轻轻游走,时而轻挑,时而深挖,不一会儿,一个“福”字便跃然“陶”上。 这一场景,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监狱的高墙之内。而技艺精湛的“工匠”,正是钦州监狱中一个个渴望重塑自我、努力找寻新生的罪犯。 春节前夕,钦州监狱各监区的罪犯家属会见工作陆续开展。高墙内的坭兴陶艺工作室里却格外安静,罪犯或全神贯注地进行泥块拉坯,或手持刻刀在成型的陶坯上精心雕刻。 钦州坭兴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2008年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2010年以来,钦州监狱积极探索教育改造新路径,打造具有钦州监狱特色的文化品牌,创新引入坭兴陶雕刻技术,让罪犯在学习坭兴陶技艺的过程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坭兴陶雕刻并非易事,是一项实打实的技术活,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学习和制作。 “为了让坭兴陶创作小组的罪犯提升雕刻技术,我们在制度允许和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购置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供罪犯阅读学习,并邀请坭兴陶领域的专家走进高墙,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钦州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易定能说。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造工作,2015年起,钦州监狱积极与民盟广西区委、民盟钦州市委对接,建立以“黄丝带帮教”活动为载体的社会帮教机制,充分发挥民盟组织人才和资源的优势,每年定期举办罪犯坭兴陶技艺培训班。专家通过一次次的帮教活动,给罪犯传授坭兴陶雕刻经验、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提升技术水平,提振改造信心,增强改造动力。 一方小小坭兴陶,打磨技艺,更重塑灵魂。 “以前我性格急躁,做事缺乏耐心,接触坭兴陶雕刻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罪犯潘某发自内心地感慨,坭兴陶雕刻工作急不得,也马虎不得,每一次刻下去都要把握好力度和角度。 学习坭兴陶雕刻技艺半年多来,潘某的技艺在不断尝试与改进中日益精湛,心性也在充满挑战的过程中经历着蜕变与升华。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罪犯曾某。曾某在坭兴陶艺工作室主要负责拉坯。他说:“把泥块拉坯成型的过程就像人成长的过程。泥块随着双手的动作雏形渐显。然而,稍有不慎,泥块便开始偏离预定的轨迹,就如同人在成长道路上受到外界诱惑或不良影响,容易偏离,走上歪路。” 每一次拉坯的失败,仿佛人生偏离了正确的轨迹。而教育改造,如同一双及时调整力度和角度的手,努力将他们拉回正确的方向。 一门精巧的坭兴陶雕刻技术,也是帮助刑释人员就业开启新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工具。 方某,曾是钦州监狱坭兴陶艺工作室的“元老”级人物,多年的磨炼让他练就了一手龙凤和人物浮雕的高超技术。回归社会后,凭借这门技艺,他开办了自己的坭兴陶工作室,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了这门技术,我也有了回归社会的信心和勇气。”方某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罪犯在刑满释放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有一技之长立足谋生,在教授坭兴陶雕刻技艺的同时,钦州监狱还按照严格的行业标准组织罪犯参加坭兴陶制作工艺的技能考核。通过考核的罪犯,将获得权威的行业技术认证证书,有助于解决罪犯刑满释放后的就业难题,降低他们重新犯罪的风险。 一刀一刻,给本无生命的陶器赋予生机,也潜移默化地矫正了一颗颗心灵。 “今天,我要把山水画雕刻在手中的坭兴陶上,还想在新的陶坯上雕刻一个‘福’字和一些春节的元素。”坭兴陶艺工作室内,潘某告诉记者,他想以此表达对家人的新春祝愿,也想通过这一方小小坭兴陶向家人展现自己的改造成果。

|
|
一方坭兴陶 铸形亦塑心
|
钦州监狱以“非遗”点亮改造对象新生之路
|
|
|
( 2025-02-0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谭 苏 利新华 一块细腻的坭兴陶泥被稳稳地放置在飞速旋转的拉坯机转盘中心,“工匠”缓缓俯身,沾满陶泥的双手轻轻贴合在泥块上,随着转盘的转动,泥块逐渐成型。 拉坯机旁,另一位“工匠”手持刻刀,眼神如炬,仔细端详着坯体。随着刻刀在坯体上轻轻游走,时而轻挑,时而深挖,不一会儿,一个“福”字便跃然“陶”上。 这一场景,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监狱的高墙之内。而技艺精湛的“工匠”,正是钦州监狱中一个个渴望重塑自我、努力找寻新生的罪犯。 春节前夕,钦州监狱各监区的罪犯家属会见工作陆续开展。高墙内的坭兴陶艺工作室里却格外安静,罪犯或全神贯注地进行泥块拉坯,或手持刻刀在成型的陶坯上精心雕刻。 钦州坭兴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2008年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2010年以来,钦州监狱积极探索教育改造新路径,打造具有钦州监狱特色的文化品牌,创新引入坭兴陶雕刻技术,让罪犯在学习坭兴陶技艺的过程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坭兴陶雕刻并非易事,是一项实打实的技术活,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学习和制作。 “为了让坭兴陶创作小组的罪犯提升雕刻技术,我们在制度允许和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购置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供罪犯阅读学习,并邀请坭兴陶领域的专家走进高墙,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钦州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易定能说。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造工作,2015年起,钦州监狱积极与民盟广西区委、民盟钦州市委对接,建立以“黄丝带帮教”活动为载体的社会帮教机制,充分发挥民盟组织人才和资源的优势,每年定期举办罪犯坭兴陶技艺培训班。专家通过一次次的帮教活动,给罪犯传授坭兴陶雕刻经验、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提升技术水平,提振改造信心,增强改造动力。 一方小小坭兴陶,打磨技艺,更重塑灵魂。 “以前我性格急躁,做事缺乏耐心,接触坭兴陶雕刻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罪犯潘某发自内心地感慨,坭兴陶雕刻工作急不得,也马虎不得,每一次刻下去都要把握好力度和角度。 学习坭兴陶雕刻技艺半年多来,潘某的技艺在不断尝试与改进中日益精湛,心性也在充满挑战的过程中经历着蜕变与升华。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罪犯曾某。曾某在坭兴陶艺工作室主要负责拉坯。他说:“把泥块拉坯成型的过程就像人成长的过程。泥块随着双手的动作雏形渐显。然而,稍有不慎,泥块便开始偏离预定的轨迹,就如同人在成长道路上受到外界诱惑或不良影响,容易偏离,走上歪路。” 每一次拉坯的失败,仿佛人生偏离了正确的轨迹。而教育改造,如同一双及时调整力度和角度的手,努力将他们拉回正确的方向。 一门精巧的坭兴陶雕刻技术,也是帮助刑释人员就业开启新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工具。 方某,曾是钦州监狱坭兴陶艺工作室的“元老”级人物,多年的磨炼让他练就了一手龙凤和人物浮雕的高超技术。回归社会后,凭借这门技艺,他开办了自己的坭兴陶工作室,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了这门技术,我也有了回归社会的信心和勇气。”方某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罪犯在刑满释放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有一技之长立足谋生,在教授坭兴陶雕刻技艺的同时,钦州监狱还按照严格的行业标准组织罪犯参加坭兴陶制作工艺的技能考核。通过考核的罪犯,将获得权威的行业技术认证证书,有助于解决罪犯刑满释放后的就业难题,降低他们重新犯罪的风险。 一刀一刻,给本无生命的陶器赋予生机,也潜移默化地矫正了一颗颗心灵。 “今天,我要把山水画雕刻在手中的坭兴陶上,还想在新的陶坯上雕刻一个‘福’字和一些春节的元素。”坭兴陶艺工作室内,潘某告诉记者,他想以此表达对家人的新春祝愿,也想通过这一方小小坭兴陶向家人展现自己的改造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