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
|
|
□ 本报记者 马 艳 □ 本报通讯员 魏素娟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光辉; 一桩案,能彰显法治力量。 2024年以来,广西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主动延伸司法审判职能,落实司法为民举措,畅通司法为民“快车道”,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小案件”释放“大道理”,持续为群众的幸福“加码”。 拓宽便民渠道 法之善者,“如我在诉”。 “法官,我想起诉,但我不会写起诉状,也不知道要交哪些材料,能教一下我吗?”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经常能遇到因文化水平不高、不熟悉法律等原因而求助的当事人。 民有所需,法有所为。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推行“诉前指导+诉前调解+立案辅导”的诉讼辅导模式,通过专职辅导员提供一对一指导、专业性调解和立案辅导,让群众感受法院优质便民高效的“一站式”诉讼服务。 “法院的诉讼服务越来越人性化了,不用我往返折腾,太省时省力了。”2024年11月4日,李先生来到桂林市临桂区人民法院起诉追讨货款,对法院推出的“容缺受理”机制大加赞叹。 所谓“容缺受理”机制,是临桂区法院推出的当事人符合立案条件,但出现立案材料及内容存在欠缺的,可后续通过线上及线下多种合理可行的方式补充提交材料的便民举措。 诉讼服务工作是法院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诉讼服务中心是人民群众感受司法文明、体验公平正义的“第一窗口”,广西法院秉持“如我在诉”服务理念,不断拓宽便民、利民渠道。 南宁法院探索全域诉讼服务,当事人可在全市任意一家法院办理立案、阅卷、补充诉讼材料等业务,减轻当事人诉累。 全区多个法院优化诉讼退费机制,推行主动退、网上退,让诉讼服务“走新”更“走心”;全面推进涉诉信访工作法治化,建立涉诉信访听证专家库,深入推进“有信必复”,做实件件“有人管、认真办、及时复”。 广西法院持续推进诉讼服务电子化、在线化和“一网通办”,当事人立案、查询、交费等可在线办理,实现了从“多趟跑”到“最多跑一趟”甚至“不用跑”,真正让当事人感受到诉讼服务的“温度”和“速度”。 站稳人民立场 一缕之任,千钧所托。 务工半年多,工资却迟迟没有着落,这是80多位农民工兄弟的“烦薪事”。 2024年9月7日,贵港市覃塘区人民法院石卡人民法庭与当地党委、政府、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齐心解决了这起劳务纠纷,并督促用人单位及时履行。 “大家伙儿的工资都到账了,多亏了法院帮忙调解……”电话那头,农民工杨大哥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法官也不由得为之开心。 民生无小事,件件系民心。广西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拖欠薪资案件审执力度,持续开展治理欠薪专项行动,2024年为农民工追回欠薪4.2亿元。 一心想要减肥的崔女士,看到何某在推销一种神奇的减肥食品,下单购买了两千余元的商品。不料食用后身体出现不适,送去检测后显示该食品添加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添加剂“西布曲明”。 2024年3月10日,北海市银海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结了这起产品责任纠纷案件,判令何某向崔女士退还购物款并支付十倍赔偿款,有力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农忙时节,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进入销售旺季。为了牟利,陆某竟然将石材粉末加工成化肥,再套用品牌化肥产品的包装后进行售卖。贺州市平桂区人民法院审理此案后,以陆某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其有期徒刑4年,罚金25万元,让违法者付出了沉重代价,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 公平正义是法治最根本的价值追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广西法院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如我在诉”理念办好涉民生案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全力为民解忧 万家灯火,一盏归处。 遭遇车祸,导致腿部受伤无法工作赚钱,而肇事者家中贫困无法赔偿,这让卢大伯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2024年12月21日,北流市人民法院举行司法救助金集中发放仪式,现场为卢大伯等50名司法救助金申请人发放救助金49万余元,以实际行动弘扬人文关怀、传递司法温暖。 “司法救助不是执行措施的终点,我们会继续穷尽执行手段,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赔偿办主任罗秀文介绍说,司法救助是“一头牵着百姓疾苦,一头系着党和政府关爱”的民心工程,广西法院坚持“应救尽救”,2024年共发放司法救助金4235.65万元,以法治保障“弱有所扶”。 “我从来都没有购买或继承任何房屋,为何名下突然多出了一套房子?”李女士在申请公共租赁住房时被取消名额,原因是她名下已经登记有一套房产,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 无奈之下,李女士向南宁铁路运输法院提起诉讼。为尽快解决李女士的急难愁盼问题,法官多次与房管部门等沟通协商,最终帮助李女士恢复了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案件得到妥善办理,李女士开心地向法官送上锦旗以示感谢。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广西法院用法治力量为困难群体、特定群体“撑腰”。 守“小家”和谐,护“大家”安定。2024年,广西法院协同妇联等单位联动化解婚姻家事纠纷,准确适用离婚经济补偿、隐瞒重大疾病可撤销婚姻、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等规则,依法惩治家庭暴力犯罪,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226份。 以法为盾,尊崇和保护“最可爱的人”。秉承“涉军案件无小事”工作理念,广西法院严惩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破坏军婚等犯罪案件,常态化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畅通涉军维权“绿色通道”,积极营造尊崇军人、关心国防、支持强军事业的浓厚氛围。 实干聚民心,真情暖人心。广西法院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实质化解矛盾纠纷中展现更大司法作为,让暖心故事不断涌现,司法为民的精神不断传承,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
广西法院畅通司法为民快车道
|
办好涉民生案件为群众幸福“加码”
|
|
|
|
( 2025-01-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
|
□ 本报记者 马 艳 □ 本报通讯员 魏素娟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光辉; 一桩案,能彰显法治力量。 2024年以来,广西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主动延伸司法审判职能,落实司法为民举措,畅通司法为民“快车道”,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小案件”释放“大道理”,持续为群众的幸福“加码”。 拓宽便民渠道 法之善者,“如我在诉”。 “法官,我想起诉,但我不会写起诉状,也不知道要交哪些材料,能教一下我吗?”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经常能遇到因文化水平不高、不熟悉法律等原因而求助的当事人。 民有所需,法有所为。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推行“诉前指导+诉前调解+立案辅导”的诉讼辅导模式,通过专职辅导员提供一对一指导、专业性调解和立案辅导,让群众感受法院优质便民高效的“一站式”诉讼服务。 “法院的诉讼服务越来越人性化了,不用我往返折腾,太省时省力了。”2024年11月4日,李先生来到桂林市临桂区人民法院起诉追讨货款,对法院推出的“容缺受理”机制大加赞叹。 所谓“容缺受理”机制,是临桂区法院推出的当事人符合立案条件,但出现立案材料及内容存在欠缺的,可后续通过线上及线下多种合理可行的方式补充提交材料的便民举措。 诉讼服务工作是法院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诉讼服务中心是人民群众感受司法文明、体验公平正义的“第一窗口”,广西法院秉持“如我在诉”服务理念,不断拓宽便民、利民渠道。 南宁法院探索全域诉讼服务,当事人可在全市任意一家法院办理立案、阅卷、补充诉讼材料等业务,减轻当事人诉累。 全区多个法院优化诉讼退费机制,推行主动退、网上退,让诉讼服务“走新”更“走心”;全面推进涉诉信访工作法治化,建立涉诉信访听证专家库,深入推进“有信必复”,做实件件“有人管、认真办、及时复”。 广西法院持续推进诉讼服务电子化、在线化和“一网通办”,当事人立案、查询、交费等可在线办理,实现了从“多趟跑”到“最多跑一趟”甚至“不用跑”,真正让当事人感受到诉讼服务的“温度”和“速度”。 站稳人民立场 一缕之任,千钧所托。 务工半年多,工资却迟迟没有着落,这是80多位农民工兄弟的“烦薪事”。 2024年9月7日,贵港市覃塘区人民法院石卡人民法庭与当地党委、政府、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齐心解决了这起劳务纠纷,并督促用人单位及时履行。 “大家伙儿的工资都到账了,多亏了法院帮忙调解……”电话那头,农民工杨大哥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法官也不由得为之开心。 民生无小事,件件系民心。广西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拖欠薪资案件审执力度,持续开展治理欠薪专项行动,2024年为农民工追回欠薪4.2亿元。 一心想要减肥的崔女士,看到何某在推销一种神奇的减肥食品,下单购买了两千余元的商品。不料食用后身体出现不适,送去检测后显示该食品添加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添加剂“西布曲明”。 2024年3月10日,北海市银海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结了这起产品责任纠纷案件,判令何某向崔女士退还购物款并支付十倍赔偿款,有力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农忙时节,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进入销售旺季。为了牟利,陆某竟然将石材粉末加工成化肥,再套用品牌化肥产品的包装后进行售卖。贺州市平桂区人民法院审理此案后,以陆某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其有期徒刑4年,罚金25万元,让违法者付出了沉重代价,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 公平正义是法治最根本的价值追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广西法院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如我在诉”理念办好涉民生案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全力为民解忧 万家灯火,一盏归处。 遭遇车祸,导致腿部受伤无法工作赚钱,而肇事者家中贫困无法赔偿,这让卢大伯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2024年12月21日,北流市人民法院举行司法救助金集中发放仪式,现场为卢大伯等50名司法救助金申请人发放救助金49万余元,以实际行动弘扬人文关怀、传递司法温暖。 “司法救助不是执行措施的终点,我们会继续穷尽执行手段,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赔偿办主任罗秀文介绍说,司法救助是“一头牵着百姓疾苦,一头系着党和政府关爱”的民心工程,广西法院坚持“应救尽救”,2024年共发放司法救助金4235.65万元,以法治保障“弱有所扶”。 “我从来都没有购买或继承任何房屋,为何名下突然多出了一套房子?”李女士在申请公共租赁住房时被取消名额,原因是她名下已经登记有一套房产,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 无奈之下,李女士向南宁铁路运输法院提起诉讼。为尽快解决李女士的急难愁盼问题,法官多次与房管部门等沟通协商,最终帮助李女士恢复了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案件得到妥善办理,李女士开心地向法官送上锦旗以示感谢。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广西法院用法治力量为困难群体、特定群体“撑腰”。 守“小家”和谐,护“大家”安定。2024年,广西法院协同妇联等单位联动化解婚姻家事纠纷,准确适用离婚经济补偿、隐瞒重大疾病可撤销婚姻、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等规则,依法惩治家庭暴力犯罪,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226份。 以法为盾,尊崇和保护“最可爱的人”。秉承“涉军案件无小事”工作理念,广西法院严惩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破坏军婚等犯罪案件,常态化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畅通涉军维权“绿色通道”,积极营造尊崇军人、关心国防、支持强军事业的浓厚氛围。 实干聚民心,真情暖人心。广西法院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实质化解矛盾纠纷中展现更大司法作为,让暖心故事不断涌现,司法为民的精神不断传承,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