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社会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加快法治建设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
· 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中的服务方略
· 北京东城区:探索公益诉讼助力文物保护“东城路径”
· 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启动
“红色法治文化资源采集与整理工程”
· 幸福人生,不可能指望虚构的“霸总”

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中的服务方略

( 2024-12-3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张兰

  在数字经济和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开发线上服务并实现数字化转型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对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深远影响。
以新技术赋能社会工作
  数字技术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打破了传统社会工作的时空限制,实现了服务边界的极大拓展,服务范围囊括困难群体和偏远地区等因主客观条件阻碍难以获取线下服务的人群,有效扩大服务范围的同时兼顾服务对象的多元性,让更多有需求者融入社会工作的服务网络体系中。
  在服务的精准度方面,数字技术助力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静态数据和动态行为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深入挖掘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服务。从静态数据的分析层面来看,借助数字技术搭建的专业信息管理平台,社会工作者能全面且系统地整合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并为其画像,在此过程中分析服务对象的心理特征与可能存在的潜在需求。在动态数据分析层面,社会工作者能及时追踪服务对象的社交互动模式、生活工作节奏、自我提升途径等不同场景下的行为动态变化,在后续的服务中提供具有前瞻性的预警信息,及时规避风险,加强对案主不良心态的疏导以及隐蔽社会问题的干预。
  在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社会工作实践的进程中,对案主数据的分析成果不仅有助于精准服务的提供,还能在跨部门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进而对整体的服务生态产生积极影响。在与社会工作紧密相连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库分享的过程中,可以为基于以往服务记录生成的高危人群提供专项服务项目,也可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以高标准筑牢专业技能
  随着数字技术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身心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前,社会工作者在知识结构更新、技术能力提升、服务理念转变等多方面都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从知识结构更新的角度看,新时代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将自身的学科知识同互联网领域相关知识进行紧密结合,不断拓宽社会工作知识边界。例如在熟练掌握专业必备的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基础上,对于大数据分析原理、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法规等知识也需要及时更新。
  从技术能力提升的角度看,新时代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对线上服务管理平台系统有较好的操作能力,同时配合使用数据挖掘与分析软件以便于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基于数据精准识别服务对象的需求,合理规划线上线下服务的方案,提升整体社会工作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从服务理念转变的角度看,伦理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保障服务对象权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应树立更为清晰的数字领域的边界意识,在数字平台上积极主动地向服务对象阐释专业关系的本质与界限,通过教育与引导共同维护专业服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以严要求建立服务规范
  在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严格制定服务规范对于保障服务质量、维护服务对象权益以及推动行业的稳健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在服务义务方面,应加快完善专业性保障制度体系,确立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的服务义务规范。在服务标准方面,应制定明确且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机构和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监督问责。
  明确且合理地规定数字社会工作的流程、原则和内容,对于引导从业者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数字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社会工作的流程设置方面,应具备一套完整且严谨的操作序列,涵盖从服务启动到服务结束的全过程。数字社会工作的原则确立方面,应秉持专业、公正、保密与尊重的核心原则,推动数字社会工作健康发展。数字社会工作的内容规范方面,应明确界定数字社会工作的服务范畴与具体内容模块,针对每个服务领域制定详细的服务内容清单与操作指南,使从业者在提供数字服务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在数字社会工作的复杂生态中,明确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伦理困境,并制定有效的引导应对策略,是保障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职责限定应构建一套严谨且细致的规范体系,避免因角色模糊而引发的潜在伦理问题。在传统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融入数字技术元素,设计更为便捷、易懂且具有法律效力的知情同意流程,以保证服务对象的自主选择权与知情权在数字服务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有效维护。制定全面且透明的风险告知制度,向服务对象详细阐释在数字服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隐私泄露风险源,告知服务对象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与权益救济途径,使其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