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章宁旦 □ 本报通讯员 许羽雯
“很多工人都回来了,公司运营正常,订单也多了起来,这得感谢法官,不然公司就倒闭了。”近日,广东省东莞市某机械公司(以下简称机械公司)负责人林某通过电话,向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常平法庭法官反馈公司近期的变化。 就在数月之前,这家公司因诉累缠身,深陷经营困境。那么,企业“破茧重生”的背后,法院做了些什么呢? 债务缠身濒临破产 机械公司是一家经营了7年的小微企业,效益一直不错。然而,2024年4月,因急于扩张生产经营规模,公司资金链突然断裂,经营状况急转直下,因无力偿还供应商货款而被诉至法院。 案件进入执行阶段,为全面了解机械公司情况,东莞第三法院常平法庭承办法官周知秋与法官助理黄海荣来到该公司走访调查。 在公司车间,经现场清点,该公司机器设备预估价值70余万元。由于公司处于半停产状态,已无偿还能力,周知秋打算先查封一批设备。 正当周知秋准备查封时,一旁的工人过来阻止:“公司欠了我们好多钱,查封了设备,我们的钱怎么办啊?” 林某告诉法官,除拖欠供应商货款,公司还欠了工人工资、房东房租等费用,而且不确定到底欠了多少钱,因为各债权人有的还未到法院起诉,有的虽已起诉,但案件还没有进入执行阶段。 “如果通过直接查封现场财产完成此次执行,不仅公司将无法生产经营,还会使其他债权人债务难以得到清偿。”周知秋斟酌后认为案件还得再调查。 经进一步调查,周知秋发现机械公司作为被告的案件已有12件,包含劳动争议、买卖合同纠纷、承揽合同纠纷等。如果不尽早处理,该公司将被更多诉累缠身,破产近在眼前。 综合研判救企为先 周知秋与黄海荣讨论认为,应当先摸清楚机械企业的具体负债情况与市场前景,才能确定是“救企”还是让其走破产程序。 为了梳理公司的债务状况,周知秋与黄海荣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并组织各债权人到法院对账。经过两天的核对,确认机械公司拖欠各债权人共348万余元,其中员工工资及经济补偿金80余万元。 账目算清后,周知秋与黄海荣再次来到机械公司,了解公司的市场经营潜力。 据林某介绍,出现债务危机之前,公司运营一直不错,因此才计划扩大经营规模,没想到资金出了问题。公司有稳定的客户源,目前仍有尚未完成的订单,但因为工人怕拿不到工资,不愿上班,供货商又不停催款,致使公司的生产环节几近瘫痪。 “我们不想破产,请帮帮我们!”林某向法官求助道。 周知秋陷入了沉思:这家公司有稳定的订单和盈利的潜力,若仅因一次低谷就任其倒闭确实可惜,况且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破产显然不是各方当事人期待的结果。 “如果能劝工人回来上班,那么公司不仅有望通过回笼资金还清债务,还能继续经营发展,因此公司必须救。”经综合研判,周知秋决定通过调解的方式一揽子化解纠纷。 随后,她与负责机械公司各个案件的各位承办法官沟通,就帮助公司化解纠纷达成一致意见。 达成和解企业复产 “怎样保证公司接单后的回笼资金会给我们发工资?”“如果把资金都发了工资,那我们供货商的钱怎么解决?”在第一轮调解的现场,工人和供货商纷纷提出质疑。最终,因各方分歧较大,调解无果。 当务之急还是推动公司恢复生产。在之后的时间里,周知秋和黄海荣“双线发力”,多次通过电话、现场沟通等方式,分别做工人和供应商的工作,尝试说服他们,只有支持机械公司生产经营才能更好地保障各方权益,而不是只盯着公司有限的固定资产。 最终,各债权人表示愿意与机械公司重开协商会议。 第二轮调解会议于10月29日举行。为了增强各债权人的信心,机械公司现场分析了其潜在的盈利能力。周知秋则提议,机械公司定期公开财务状况和生产进度,该建议获得各债权人一致认可。 在周知秋和黄海荣的耐心调解下,工人和供应商均作出让步,愿意放弃违约金、利息等费用。当天,机械公司与各方达成和解,由公司先筹集一个月工资偿还工人,剩余的在年内分期付清;各供应商则同意将还款期限挪到明年。机械公司的生产经营逐渐回归正轨。 这起案件的妥善化解,是东莞第三法院坚持善意文明执行、护航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东莞第三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坚持以“如我在诉”理念回应企业诉求,精准运用审执联动调解、府院联动、“活查封”等方式为企业纾困解难。今年1月至10月,已成功调解涉企纠纷5219件、执结涉企案件9745件,开展暖企助企专项行动8场,执行标的额达30余亿元,进一步优化了法治化营商环境。

|
东莞第三法院巧解涉企纠纷
|
司法赋能危困企业重生
|
|
|
|
( 2024-12-3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章宁旦 □ 本报通讯员 许羽雯
“很多工人都回来了,公司运营正常,订单也多了起来,这得感谢法官,不然公司就倒闭了。”近日,广东省东莞市某机械公司(以下简称机械公司)负责人林某通过电话,向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常平法庭法官反馈公司近期的变化。 就在数月之前,这家公司因诉累缠身,深陷经营困境。那么,企业“破茧重生”的背后,法院做了些什么呢? 债务缠身濒临破产 机械公司是一家经营了7年的小微企业,效益一直不错。然而,2024年4月,因急于扩张生产经营规模,公司资金链突然断裂,经营状况急转直下,因无力偿还供应商货款而被诉至法院。 案件进入执行阶段,为全面了解机械公司情况,东莞第三法院常平法庭承办法官周知秋与法官助理黄海荣来到该公司走访调查。 在公司车间,经现场清点,该公司机器设备预估价值70余万元。由于公司处于半停产状态,已无偿还能力,周知秋打算先查封一批设备。 正当周知秋准备查封时,一旁的工人过来阻止:“公司欠了我们好多钱,查封了设备,我们的钱怎么办啊?” 林某告诉法官,除拖欠供应商货款,公司还欠了工人工资、房东房租等费用,而且不确定到底欠了多少钱,因为各债权人有的还未到法院起诉,有的虽已起诉,但案件还没有进入执行阶段。 “如果通过直接查封现场财产完成此次执行,不仅公司将无法生产经营,还会使其他债权人债务难以得到清偿。”周知秋斟酌后认为案件还得再调查。 经进一步调查,周知秋发现机械公司作为被告的案件已有12件,包含劳动争议、买卖合同纠纷、承揽合同纠纷等。如果不尽早处理,该公司将被更多诉累缠身,破产近在眼前。 综合研判救企为先 周知秋与黄海荣讨论认为,应当先摸清楚机械企业的具体负债情况与市场前景,才能确定是“救企”还是让其走破产程序。 为了梳理公司的债务状况,周知秋与黄海荣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并组织各债权人到法院对账。经过两天的核对,确认机械公司拖欠各债权人共348万余元,其中员工工资及经济补偿金80余万元。 账目算清后,周知秋与黄海荣再次来到机械公司,了解公司的市场经营潜力。 据林某介绍,出现债务危机之前,公司运营一直不错,因此才计划扩大经营规模,没想到资金出了问题。公司有稳定的客户源,目前仍有尚未完成的订单,但因为工人怕拿不到工资,不愿上班,供货商又不停催款,致使公司的生产环节几近瘫痪。 “我们不想破产,请帮帮我们!”林某向法官求助道。 周知秋陷入了沉思:这家公司有稳定的订单和盈利的潜力,若仅因一次低谷就任其倒闭确实可惜,况且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破产显然不是各方当事人期待的结果。 “如果能劝工人回来上班,那么公司不仅有望通过回笼资金还清债务,还能继续经营发展,因此公司必须救。”经综合研判,周知秋决定通过调解的方式一揽子化解纠纷。 随后,她与负责机械公司各个案件的各位承办法官沟通,就帮助公司化解纠纷达成一致意见。 达成和解企业复产 “怎样保证公司接单后的回笼资金会给我们发工资?”“如果把资金都发了工资,那我们供货商的钱怎么解决?”在第一轮调解的现场,工人和供货商纷纷提出质疑。最终,因各方分歧较大,调解无果。 当务之急还是推动公司恢复生产。在之后的时间里,周知秋和黄海荣“双线发力”,多次通过电话、现场沟通等方式,分别做工人和供应商的工作,尝试说服他们,只有支持机械公司生产经营才能更好地保障各方权益,而不是只盯着公司有限的固定资产。 最终,各债权人表示愿意与机械公司重开协商会议。 第二轮调解会议于10月29日举行。为了增强各债权人的信心,机械公司现场分析了其潜在的盈利能力。周知秋则提议,机械公司定期公开财务状况和生产进度,该建议获得各债权人一致认可。 在周知秋和黄海荣的耐心调解下,工人和供应商均作出让步,愿意放弃违约金、利息等费用。当天,机械公司与各方达成和解,由公司先筹集一个月工资偿还工人,剩余的在年内分期付清;各供应商则同意将还款期限挪到明年。机械公司的生产经营逐渐回归正轨。 这起案件的妥善化解,是东莞第三法院坚持善意文明执行、护航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东莞第三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坚持以“如我在诉”理念回应企业诉求,精准运用审执联动调解、府院联动、“活查封”等方式为企业纾困解难。今年1月至10月,已成功调解涉企纠纷5219件、执结涉企案件9745件,开展暖企助企专项行动8场,执行标的额达30余亿元,进一步优化了法治化营商环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