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生活
8 5/8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二次创作”短视频治理要避免“零和博弈”
· 消费者须审慎对待“预收费”
· 被撞后网约车停运损失怎么赔
· “拼死吃河豚”索要十倍赔偿
法院驳回
· 继父虐待妹妹,哥哥申请撤销监护权
· 线上违规租车
这个监管漏洞如何堵

消费者须审慎对待“预收费”

( 2024-12-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生活
  □ 本报记者 战海峰
  
  培训机构在预先收取培训服务费后擅自停课,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丁某系未成年人林某之母。丁某以林某的名义与一培训机构签订《入学注册合同》,约定培训机构为林某提供语言课42节、中国舞课42节的教育培训,课程折扣优惠后的费用为11500元。当日,丁某向培训机构支付了11500元的培训服务费。半年后培训机构关停营业,导致林某无法继续上课。林某剩余课程对应的费用金额为2542元。林某向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解除《入学注册合同》,并要求培训机构退还剩余2542元培训服务费。
  法院经审理认为,《入学注册合同》系林某与培训机构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为林某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培训机构预先收取11500元课时费后中途关停营业,导致林某无法完整获得课程服务,林某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对此,林某有权请求解除《入学注册合同》,要求培训机构退还剩余培训服务费2542元并赔偿资金占用损失。
  综上,法院遂判决解除林某与培训机构签订的《入学注册合同》,培训机构向林某退还剩余培训服务费2542元。
  承办该案的法官朱晨君表示,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合同双方严守约定,完全充分地履行各自的义务。一方不充分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对方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对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追究违约责任。
  在教育培训服务合同中,培训机构通常采取一次性预收大额费用、分次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在缓解培训机构资金压力的同时,将合同履行风险转嫁至消费者承担。一些资金薄弱的培训机构前期通过折扣优惠的方式打包出售课程,快速集中归拢资金,后期又因经营乏力、成本高企而选择卷款“跑路”,导致大量消费者权益受损。
  鉴于此,朱晨君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培训服务时理性消费,擦亮眼睛,充分考察培训机构的资金实力和信用状况,结合自身需求和经济能力,谨慎选择费用金额高、课程周期长的“预收费”型服务产品,切莫被折扣优惠的广告噱头所迷而因小失大。并建议消费者注意保留发票、收据等消费凭证,以备维权时使用。同时,呼吁培训机构诚信守法经营,根据自身实力选择产品服务模式,切忌盲目扩张经营规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