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平安中国·身影
8 4/8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交警中队长王祥元:
工作主动一点事故就离群众更远一点
· 边检民警王华奎:如果需要还会来小学支教
· 检察官徐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边检民警王华奎:如果需要还会来小学支教

( 2024-12-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①
  ②
  □ 本报记者   范瑞恒
  □ 本报通讯员 崔鑫 王亚琳
  
  “背不会字母和单词,不许回家。”12月2日晚,王华奎严厉的话语再次回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岑洞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耳畔。
  听到这话,原本交头接耳的学生下意识提高了背诵的声音。
  说最严厉的话做最温暖的事是王华奎一贯的工作思路。通过检查、关好门窗,王华奎将学生送到校门外叮嘱:“路上注意安全,不要贪玩,早点回家。”看着学生消失在路灯尽头后,王华奎回到学校,简单吃口饭,重新坐到办公桌前,复盘这一天的教学内容。
  王华奎是天津边防检查总站南疆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的一名民警。今年3月,在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号召下,55岁的王华奎主动请缨成为一名支教教师。
  从渤海湾畔到八桂大地,跨越2000公里,乘高铁、转汽车,王华奎登上了海拔900多米的岑洞小学,负责三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在这里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初到岑洞小学,这里昼夜温差大、单调的生活让王华奎很不适应,他一边经受生活环境艰苦的考验,一边传道授业解惑。
  听到王华奎连日的咳嗽声,贴心的学生送来温暖:“王老师,多注意身体,要多喝水,早日康复。”
  暖心的学生和负责的教师在岑洞小学成为一场美丽的双向奔赴。
  走上讲台,王华奎注意到班上有些学生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开小差;有些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随意缺课;有些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成绩难有突破。
  如何解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大的动力。”王华奎思考,能否结合边检工作开办一个兴趣小课堂。在学校的支持下,“护照小课堂”正式开讲。
  “同学们,你们知道出国旅行需要办理什么证件吗?”王华奎解释说,“是护照,今天就讲讲咱们中国的护照。翻开护照,我们能看到长城,还有北京的故宫、天安门,有广西的漓江,以及祖国各地的美景。”
  就这样,孩子们的兴趣从一本护照开启。王华奎趁热打铁地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不仅如此,王华奎还尝试采用画手抄报、实物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他就翻阅多本教辅材料,总结归纳出重点题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可是,要想提高成绩,光有学习积极性还不够。为此,王华奎在课余时间开办“学习辅导班”,帮助学生义务补习英语。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在孩子们的心里,26个英文字母书写工整、单词背诵效率不断提高、语法句子也能够熟读……
  看着学生的变化,王华奎看在眼里喜在心里。10月的英语考试,三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成绩在全乡分别名列前茅。“一切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他笑着说。
  课堂上,王华奎是严格的王老师,让孩子们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课后,他又是孩子们贴心的“大朋友”,时常与他们谈心、聊天。家长们纷纷说:“孩子交给王老师,我们放心。”王华奎深知:这一句放心是沉甸甸的责任。
  这两个班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教育和关爱。王华奎将满腔热情和无私关爱传递给学生,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点亮了希望。
  今年4月,三年级一班的学生海莲(化名)多次请假,这引起了王华奎的关注。在家访中得知,海莲的父亲外出打工时留下一部智能手机,她却因此迷上了手机游戏。王华奎深知,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不能生硬地说教。从那以后,王华奎经常到海莲家中家访,用温暖的话语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打开了她的心扉。
  今年教师节前夕,海莲在写给王华奎的感谢信中这样说:“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我也要像您一样,当一名优秀的警察。”
  除了教学,王华奎带给学生的还有观念转变。在国庆节,他带领学生歌唱祖国;在宪法日,他讲解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意义。“老师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教导他们要勇于担当。”王华奎说。
  近一年时间的相处,王华奎习惯了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如果需要,我还会来岑洞小学支教,为这里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他说。
  
  图① 王华奎课堂上向学生耐心讲解书本知识。
  图② 王华奎批改学生作业。
南疆边防检查站供图

   
相关文章: